从先秦和秦朝的养老制度可以看出什么?

衰老是每个生命都需要面对的事情,就像生老病死一样。在这里没有不转身的人类。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求仙的人。走在这条路上的有些人有钱有势,但那些普通人往往从来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很难过得好。每个人总有一天会变老,面对自己的弱点和困难。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了理想的织锦。孔子在《礼记》中说:“故人既是亲人,也是儿子。让老年终结,强而有用,年轻有长处,寡而孤独。”也就是所谓的“一个世界,一个社会”是我们中国思想传统中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年轻的是新的一代,永远是老的一代,新旧可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平衡。年轻和年老是人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最无用的时候。三四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意识到了“老幼”问题,并把它作为社会和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年轻人会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强大有用;老人越来越虚弱,最后步入陵墓化为尘埃。青春的问题容易解决,也更容易被人关注;相反,老问题很难解决,也容易被忽视,但即使很难解决,还是要解决。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而尊老最好的体现和最好的行为就是养老。孝道与养老息息相关。孝顺就够了,养老不成问题就极好了。

“老”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老”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很讲究词义。东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语言学家许慎,花了30年时间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他解释说:“老了就是要考试。七十岁,从人发,言必转白。”《辞海》有一句话:年长,与年长相对,指的是老年人。先秦时期的旧字有很多种形式,收集了很多现代的材料。“老”字大多像一个驼背、长胡子的老人拄着拐杖站着,意思是老人需要拐杖支撑才能站立和行走。从上下结构来看,“老”字上半部分指的是大家,下半部分指的是比较,表示年龄逐年增加,上下两部分之和表示年老。“老”这个字的读音是“劳动”,辛苦一辈子必然是老的,没老之前就辛苦了。

“老”字有“父母、祖先”之意。杂技:“祖宗老了。”其次,封建王朝反复使用老臣,“老”也是指国家的老和大夫的意思。礼记?《知望》记载:“属天子老二。”郑玄曾注:“老者谓上卿。”说明老是一种古老的政治身份,也指家庭和社会中的老人。同时,“老”作为一个动词也有尊重的意思。惠亮·王上说:“我老了,人们也老了。传道、授业、解惑是受人尊敬的老师。在中国很多地方,老人被称为老男人和老女人,意味着尊重。”旧”而引申出官员的意思,《左传?《相公三年》记载:“齐Xi请老。”(退休做官)。

按照现代学者的说法,“老”字也是“孝”字的由来,有意思。“父母好就是孝”正是养老的含义,青铜器铭文中的“孝”字就像是帮助老人行走的一种方式。《说文解字》解释:“孝为父母好。从旧省,从孩子。子,承旧。”可见,老和孝是相通的,老必须有孝来养老,孝必须养老。

先秦时期的养老思想

“老”这个字也隐含着“老”和“熟悉”的意思。老年人会造成身体器官的衰竭,日常生活需要别人照顾,有时会导致一些人的忽视和冷落。家庭养老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基本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从字面上看就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家庭承担着养老的责任和义务。在古代更是如此。如果子女不孝,老人的生活会相当难过;但是,子女孝顺只是家庭养老的基本条件。在古代社会,家庭过于弱小,对老人的赡养往往受到天灾人祸、粮食减产和国家政策的负面影响。因此,自始至终独立赡养老人是很难的,国家和社会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中国传统社会的养老是国家支持的,所以国家的支持也构成了家庭养老不可或缺的条件。国家参与养老,即国家出面从国库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顺便安排他们的生活。养老在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从先秦开始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礼制,与政府政策密切相关。各级政府经常举行专门的养老仪式活动。比如汉代,笔者个人认为养老是所有封建王朝中最好的。50岁以上的老人,人品好,能带领人向善的,可以担任“三长老”的职务,与县长程维“以事相教”。7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不良行为,可以和地方官员平起平坐,不用跪拜行礼,但官员要行礼。

8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享受“老了,给几根棍子,吃粥”的待遇。到了一定年龄的老人免徭役,每年十月给酒肉。每年秋天,汉朝政府都会对各地进行人口普查,给符合年龄要求的老人举行仪式。《后汉书·礼仪史》:“中秋月,县道皆比人。七十岁的人,给玉簪,喂粥。890,礼物给了。玉杖长九尺,端饰鸠鸟。鸽子,不呛,要老头不呛。”此外,凭借老年人的身份,他们在许多领域享受各种优惠设施,他们可以乘坐皇帝专用、王子禁止使用的“尺道”。

汉文帝曾经下过一道圣旨:“老人不温不火,肉不饱。今年年初,人们不时向长辈们询问,没有布帛酒肉的馈赠,如何帮助天下子孙供养亲人?今天说官方应该是接收人,或者陈苏,意思是养老!有命令。”如果你在汉朝看到一个老人追一个官员,不要惊讶。这是基本操作。所以汉朝是最受欢迎的朝代,也是老年人幸福最大的封建王朝。即使它死了,也有无穷无尽的人想要重建。

先秦养老的内容

养老是子女对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基本伦理规范。虽然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落后,孝道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但对养老的重视并不是小事,被称为中国孝的萌芽。养老,物质支持是最基本的要求。一种是满足老人的基本需求,不用担心冻饿,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能养得起”;一种是给老人最好的吃穿,儒家称之为“好照顾”。传统的养老思想更注重后者,视其为“家有老人如至宝”,体现在不仅要养老,还要提供最好的。

“天下有好养老,仁者以为已归。五亩房子,树墙下桑,女人蚕,老人衣帛足。五只母鸡,两只母的,没时间浪费了,老头够掉肉的。”这个模式真的很棒。在物质养老的基础上,还有精神养老,也叫尊老,即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这是养老更高层次的要求。孔子曾说:“今之孝,谓之能养。至于狗和马,都可以养;不敬为何不同?”孔子直接把“敬”作为区分人兽的根本标准,孟子曾说:“孝无非是敬亲。”孝敬父母是孝道的最高表现。同时,孩子要多陪伴父母,多给父母拍照,主动关心父母,维护父母在家里的地位。

这种思想除了在家庭中赡养老人,还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所有的老人都应该受到尊重。这反映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尊老爱幼的民族性格早早出现。人终有一死,都需要处死,而依礼安葬始终是先秦时期养老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儒家认为:“人生靠理;死了就礼葬,礼祭。”所以就有了守孝三年,按时祭祀的潜在要求。去世前后的做法,对去世的长辈意义不大,但对下一代的晚辈影响深远,为下一代起到示范作用。但先秦时期对死亡问题有一些过度的关注,导致“养生不足以成大事,而死可以成大事。”女儿家办丧事,就成了百金之家;普通人有丧事,变穷。可见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变成了不良作风。

据史书记载,周代的老人在纳税服务、司法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特权,老人被视为特殊照顾的对象。《礼记》上说,三王养老会给老弱孤寡者相应的抚恤金。到了周朝,国家规定:“五十不从政权,六十不从军事。”50岁拒绝接受劳役,60岁免除一切徭役安享晚年。国家在倡导家庭养老时,规定家中有老人的家庭成员享有一定的特权:“国家都有老人,七十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八十多岁的二儿子有肉吃,当月有肉吃;90多,没家签,天天酒肉,死亡,棺材。劝孩子,好好吃饭,问他们要什么,寻求他们喜欢的。这叫老年。”《礼记·曲礼》记载:“八九十年丧,七年丧丧,虽有罪,不加任何刑。”老人的子女不用服徭役,老人犯法也免于一些惩罚。

国家对普通老人都这么好,何况那些官员贵族。《礼记·王制》记载:“七十不为朝廷,八十求存,九十日有秩。”七十岁时,国君处理完后事,不必上朝;80岁的君主必须送饭,以示关心和尊重;这位90岁的君主应该每天送饭,表达敬意。当然古代是有退休政策的。周朝官员70岁退休。如果君主留用了他们,就必须给予特殊待遇,比如“给他们几根棍子”,帮助他们老去,扶他们入座;“服务女性”服务和支持;为他们出门“装车”。总的来说很好,很完美。“孝有三种,大孝敬亲,其次忍辱,可以养。”先秦时期的国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养老,但有好有坏,不是所有的国家和时代都能做到的。

秦朝的养老金

秦朝是嬴政以武力攻灭六国建立的统一政权,但很快走向灭亡,只剩下十五年。由于秦末战乱,历史久远,史料十分匮乏,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秦朝也是主动以孝养老的。商鞅变法后,父权制和皇权统一,宗法制度被破坏,都是小家庭。为了维护皇权,秦严惩不孝之罪。作为秦朝的创建者和最高统治者,秦朝的一切几乎都是按照他的意志来运作的,所以秦朝的养老金与他息息相关。秦始皇的生母,皇后赵,在老艾通奸,假太监多年。事情发生后,嬴政大怒,将母亲送入咸阳宫囚禁。最后她被大臣毛焦逼死,谏曰:“陛下假父妒;扑向两个弟弟是不厚道的;把母亲搬到咸阳,不孝之旅。顾问有一个顽固的规则。天下闻之,崩之,无一人有志于秦。王乃迎太后来咸阳。“嬴政作为天下楷模,在不孝之罪的压力下,还是欢迎生母回来。

赵霁死后,嬴政把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秦庄王项葬在一起。他当了皇帝以后,尊称父亲为太上皇,母亲得到了相应的名分,所以我们不能从孝道上指责他什么。他已经尽了最起码的孝心。嬴政的孝观念影响了整个秦朝,我们可以从他的子女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嬴政大约有二十个儿子,都被灌输了忠孝观念。长子傅肃因为一纸假圣旨,犯了不孝之罪。蒙恬劝他不要死。傅肃曰:“父给子死,尚安又问?”;就连篡改圣旨自立门户的胡亥,面对其老师赵高的阴谋劝说,也是这样回答的:“弃兄立弟,不义;畏死不遵父旨是不孝;不可能瘦而有才,却因人之功而强。三者违德,天下不满,身危,社会不吸血。”知道了这个道理,他被策动篡位,最后的结局是他自己预言的——他危在旦夕,国家不吃血。从许多现象可以看出,秦代的孝道是被广泛遵守的。

秦朝对不孝犯罪的惩罚非常严厉,甚至给予断脚流放的刑罚。但由于秦朝是“以官为师,以法为教”,朝廷在养老方面只是在大方向上进行干预,很少给社会养老一些好处。最多只是用严刑峻法迫使民众注意养老。关于养老的具体措施的文献很少,但社会习俗也提倡养老。从皇帝的太子到老百姓,都非常重视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