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有什么好玩的?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与忻州市樊氏之间,距省会太原市西南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它与尼泊尔的蓝毗尼花园、印度的罗库雅恩、菩提伽耶、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称世界五大佛教名山。1982 165438+10月国务院首次公布五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经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 1国家旅游局批准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系北端,横跨樊氏、代县、原平、定襄、忻州市五台县五百余里。中心区太淮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距樊氏沙河镇48公里,距忻州市150公里,距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由北纬38° 50 ' ~ 39° 05 '和东经113° 29 ' ~ 113° 44 '之间的一系列山峰组成。其中,五座山峰雄伟壮观,四面环山。方圆长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开发的土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亿年前的太古代。震旦纪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升”运动,形成了华北最壮丽的山区。第四纪时,冰川覆盖五台山,留下了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纪地层典型奇特,是国家地质科学研究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大部分地层都是以该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在地质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五台山是著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古老,地貌奇特。五台山位于华北大陆腹地,与恒山-太行山连续,相对高差2400多米。它大面积地揭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完美地展示了中国大陆基底的地质结构和组成。是25亿多年前世界已知的古地层组成的最高山脉。五台山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铁保运动、台淮运动、五台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了五台隆起,由五台群绿片岩和斗村板岩组成。它有高水平的古夷平面,发育良好的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第四纪冰川和巨大的侵蚀力。可以说,五台山独特而完整的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和冰缘地貌,完整地记录了地球从新太古代晚期到古元古代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分的意义和比较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好记录,是全球地壳演化、古环境和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范例。因此,五台山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当之无愧的。
五台山,最低海拔仅624米,最高海拔3061.1米,是华北最高峰,被誉为“华北屋脊”。平台顶部广阔,山峦重叠,峰峦交错,高大雄伟。大自然为它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景观。五台山气候寒冷,也被称为“梁青山”。年平均气温零下4度,7月和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6月最冷5438+10月,平均气温零下18.8度。台淮地区比台地顶部早一个月入春,晚一个月入秋。温差6度左右。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30度。夏季,台淮地区空中云层低,湿度大,经常下雨。
五台山由古老的结晶岩组成,北部切割较深,五峰高耸,峰顶平坦,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山、西台挂岳峰、南台锦绣峰、北台野斗峰、中台崔琰峰。五峰之外称为台外,五峰之内称为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站中,北台最高,北台顶部海拔3061.1米,被誉为“华北屋脊”。山中气候寒冷,平台顶部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梁青山,是避暑胜地。五台山的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地,由草甸、草地和灌木组成。这是一块极好的夏季牧场。简述《佛教名山五景》编辑的这段创作
据说五台是道教最早的遗址。在道教经典中,五台山被称为紫浮山,曾经有一座紫浮山。梁青梁山的记载说,佛教的文殊菩萨刚来中国的时候,住在一个石盆洞里,石盆在道教的形而上观里,说明当时五台山是被道教占据的。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只有少数人修行。公元前二年,大越国(中国新疆西部伊犁河谷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节伊村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今Xi安),他向一位名叫鲁静的博士弟子口授佛经,这是中国史书上最早的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记载。
佛教传入五台山,一般说始于东汉。据史料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带着两名印度僧人摩顿和朱发兰来到洛阳。
永平十一年,在雍门以南的洛阳城西,为这两位印度僧人修建了一座寺院。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命名为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莫腾、朱发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梁青)。因为山上长期有阿育王的佛塔,五台山也是文殊菩萨讲经居住的地方,所以他们想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但是因为五台山当时是道教基地,所以相当排挤,所以他们了解了汉明帝。为了区分佛教和道教,汉廷请僧人和道士表演、讲解、求证,于是双方达成协议,烧经以辨真伪(相传烧经之地在今Xi安)。结果道经全被烧了,佛经却完好无损,于是得到了建庙的权利。台湾山川众多,哪里适合建寺庙?《梁青山志》载:“大佛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留下的足印,长一尺六寸,宽六寸,轮相千个,十指皆有”。据传说,他们不仅发现了这个脚印,还发现了佛陀的“舍利”。此外,方盈村的山势雄伟,气象非凡,类似于印度的灵九山(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基于这三个原因,我们决定在这里建一座寺庙。寺庙建成后,以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高祖刘庄为表达对佛教的信仰,加了“大福”二字(意为“洪欣”),所以建成后的寺庙全称是大福灵鹫寺。大福灵鹫寺是仙通寺的前身。从此,五台山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福灵鹫寺和洛阳的白马寺都是中国最早的寺庙。
历史发展的高峰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达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大规模扩建灵鹫寺,在其周围修建了山景院、荣臻院等十二座寺院。北齐时期,五台山寺庙数量猛增至200多座。隋朝时,隋文帝上书,要在五个梯田各建一座庙。即东台的望海寺、南台的福赛济寺、西台的法雷寺、北台的凌影寺和中台的燕郊寺。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讲经的地方,所以五台顶上的寺庙都供奉文殊菩萨,只是五台文殊菩萨的名字不同:东台的望海寺为贤明的文殊菩萨,南台的福斋寺为贤明的文殊菩萨,西台的法雷寺为狮子文殊菩萨,北台的凌影寺为一尘不染的文殊菩萨,中台的小儿文殊菩萨。从此以后,凡是去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去平台顶端的五个寺庙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台湾朝圣。此时,五台山的名字已经出现在北齐时期的大量史书中。
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达到第二次高潮。据《顾传》记载,这一时期,全山寺院多达300座,僧人3000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对中外佛教界影响很大,始于唐代。唐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
李唐征战太原,得天下,故五台山被视为“先人植德之地”。李渊起兵反隋时,向佛教许了一个大愿,如果当上皇帝,将会大放异彩,拥有三宝。武德二年(619),李渊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复兴了翻译经典的事业,让波罗帕加·罗米多罗掌管,教了3000名僧人,在旧战场各处修建寺庙。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下诏,“住五台山者,必住文殊,诸圣隐居。环境是太原,我的祖先在那里种下了德,所以应该敬畏。”“当年泰山造了十个刹车,增加了上百个。”
武则天非常重视佛教在皇位争夺中的作用。长生二年(693),名僧菩提六指呈上新译的《宝玉经》,说菩萨现在是女体,为武则天上台制造了大舆论。695年,武侯命菩提六指和实叉难陀重译《华严经》。翻译完成于圣历二年(699)。新译本《华严经》说:“在东北有一个地方叫梁青。自往昔,诸菩萨皆止于众。现存的文殊菩萨,连同他的一万菩萨家族,常常在其中发挥作用。”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清凉五台山五峰”,下令重修五台山的代表寺庙梁青寺。建成后,任命大德法师为梁青寺方丈,并封他为“开国长平郡公,下馆驿一千,掌管京中僧尼事务。”
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中占主导地位的开始,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据记载,唐代从太宗到德宗,“凡九帝,皆倚灵山,留圣所,制御衣,各五顶,制香药。在他们不断老去的时候,至于对万物的崇拜,就帮他们做了供品,所以不能被人记住。”显然,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从佛教经典来看,除了新译的《华严经》说文殊菩萨的居所叫梁青山外,写着文殊十里宝藏的《大拉尼经》也说:“佛祖告金刚,我灭后,南部府东北有大地震,包括五岳,文殊童子游行而住,为众生之言。”
由于佛教经典中提到的文殊菩萨的住所——“梁青”和“无定山”与五台山的地形、气候、环境极为相似,中外佛教徒都把五台山视为五峰突起、没有酷暑的天然之地。五台山闻名中外,成为佛教徒争相朝圣的圣地。不言而喻,五台山之所以成为圣地,是借助了李唐盛世而扬名海内外。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受到佛教徒的推崇。当时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庙都要供奉文殊菩萨的圣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五台山空前繁荣,名僧辈出,程观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程观(738-839),越州(今浙江绍兴)殷珊人。十一岁,在应天宝林寺出家。十四岁时,他获得了学位。三十九岁时,他发誓要巡视五个车站,一个一个地巡视。游览五台山名寺后,留在大化岩寺研究《华严经》,讲学《华严经》五年。后来,程观觉得“华严旧疏,目的复杂。”所以,“怀孕了就想着。”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四月八日,程观拒交,在大华严寺疏阁重新注释《华严经》。至德三年(787年)贞元三年十一月五日,历时三年多,终于写成了《宽厚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唐代宗,程观被“师从”所取代。唐德宗还尊称他为“教授和尚”,“获得振国大师称号,进入世界大和尚之列”宪宗即位,“何以有部铸金印,动以赐僧凉国师称号,冠天下僧主教?”“穆宗,景宗咸阳巨休,据国师封侯。文宗太和五年,皇帝被老师训诫。在位元年,皇帝庆祝太傅百年诞辰,赐农财帛,封太师。”“中外台湾人都是重要官员,咸学八戒。”
生于九朝,是第七位皇帝的成观,卒于唐文宗四年(839),活了102岁。唐文宗“休学三日”,命人以隆重仪式安葬。被尊称为“华严宗第四代创始人”。唐代五台山有很多著名的高僧,这也是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佛寺的大规模修建和僧人的增多。唐代五台山有记载的佛寺有70多座,规模都很宏伟。
随着佛寺的新建和扩建,五台山的僧人数量越来越多。唐德宗贞元年间,鹤山有一万名僧尼。寺院的繁荣和发展对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会昌五年(854年),唐文宗上书废佛,下令拆毁庙字,命僧尼返俗。总的来说,已有44600多座大小寺庙被拆除,26万多名僧尼皈依了世俗生活,数千万公顷的土地被开垦。五台山也不例外。僧人散,寺庙毁。唐玄宗即位,复兴了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僧人数量仍达到“五千人”。其实加上隐私和旅行僧,比“五千僧”要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僧人数量以唐代为最多。寺僧众多,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标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敬仰和竞相祭祀。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五台山也受到印度、日本、朝鲜、斯里兰卡等地佛教徒的推崇。有很多外地的和尚,他们拜五台山,去五台山取经,佛法。
名字的由来
大多数去过五台山的人,通常只参观以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的大型寺庙。真正的五台山,其实指的是五台县境内五座相互连接的美丽山峰。它们是:东台的望海山、西台湾的挂岳峰、南台湾的锦绣峰、北台湾的椰斗峰和中台湾的崔琰峰。因为五峰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可以爬到五峰台顶上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到达五台。也正因为台怀镇的寺庙群分布在五峰之间,所以人们通常把身在台怀镇视为去过五台山。
五台山原来不叫五台山,叫紫浮山,也叫五峰山道场。这里曾经是道士修行的地方。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卡亚·童模和朱发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的道场,所以想在这里建庙供奉文殊菩萨。但是,这里的道士不同意。最后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了一场道士和两位高僧的比试,两位高僧胜出。此后,佛教界获得了在太怀镇周边修建佛寺的权利,修建的第一座寺庙就是现在的仙通寺。此后,经过各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以太淮镇为中心的寺庙最多时达到360多座,至今仍保存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规模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改名五台山,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相传古代五峰山一带气候极其恶劣,当地百姓常年苦不堪言。当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时,她对李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于是她许下一个大愿,要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文殊菩萨扮成施舍僧,前往万里,向东海龙王求援。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可以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带了回来。当他把大青石(东海龙王的龙石)放在五峰山的一个山谷里,刹那间,它突然变成了一个天然的草场,草丰水美。从那时起,这个山谷也被命名为梁青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庙,把清凉的石头围在院子里。为此,五峰山也被称为梁青。
后来隋文帝听说了这件事,就下诏在五峰之巅各建一座庙,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的智性文殊、西台的狮吼文殊、南台的智性文殊、北台的一尘不染文殊、中台的儿童文殊。东台之巅可以看日出,西台之巅可以看明月,南台之巅可以看山花,北台之巅可以看雪景。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文殊道场
文殊菩萨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第三代佛,根据第一部楞严经,文殊菩萨早已成佛,有名龙种尊王佛。《中央扬升摩罗经》上说:文殊菩萨现为北佛,幸藏曼尼波,积佛。宝典上说:文殊菩萨要来成佛,取名普见如来。华阳经上说:文殊菩萨是十佛之母,是一切菩萨的主宰。今天,他出生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斯瓦斯蒂,多罗聚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父亲名叫凡德,从他母亲的右侧出生。他是紫色和金色的,他出生时就能说话。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善,等于佛。
梵文马?jushrιmanjus ri,或称文殊,简称文殊,翻译过来就是妙计或妙德。因其出生,家中有十种吉兆,因其名妙,吉祥如意。文殊菩萨,古佛又来,为见佛性,因其名妙。《大怒王秘笈·大拉尼经》说:“妙吉祥菩萨是三度觉醒者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紫金身,童子形,冠五结。她左手拿着一朵紫罗兰花,右手拿着一把剑。她经常骑着狮子进进出出。她年轻力壮,却是无量诸佛之母,众菩萨之主。《大乘心经》说:“文殊为大圣,十佛为母;因为文殊的教育力量,一切都在开始时浮现。”《放碗记》中,世尊曾说:“我今日成佛,拜文殊利益。以前佛没有中心数,都是文殊的弟子,来的也是,因为力量大。如世间儿女有父母,文殊菩萨佛道有父母。”“菩萨的胎经?6?7文殊体变说:“我曾是一个能干的老师,但现在我是一个弟子。佛法浩瀚,清净无增减。我想展示佛陀的身体,这两个雕像并不共存..."
文殊菩萨,本来活在佛的位置上,既是释敬的老师,也是释敬的宗师。在北海道?6?7序言说:无限劫之前,有两万个日月天灯在人间示佛:最后一个在日月天灯示佛。出家时,有八个王子,韦德逍遥自在,各领四世。后来听说父亲已经信佛,放弃皇位,出家修行大乘,都是法师。当时日月光照,佛座下有一位妙光菩萨。她持法华经80年,经常讲经。日月照亮佛祖,为他说“Hokkekyo”。佛祖死后,佛祖八王都以妙光菩萨为师。
妙光菩萨开导八王公,增强其菩提心,最后二度成佛,其姓为焚佛。而燃佛是nigume的老师。师妙光菩萨现在是文殊师利菩萨。以文殊菩萨为基础,他不仅是佛教的大师,也是佛教的始祖。现在作为祖宗,他以弟子的身份示人。可见佛教是平等的,不是执着的,而是为了利益,不顾世俗的知识。文殊菩萨的深刻性和智慧的超越性也是可以知道的。它不仅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也是无上智慧的体现。
五台古寺
五台山现存建筑较为完整的寺庙95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座:南禅寺、北居酒寺、仙通寺、广济寺、燕山寺(樊氏)、鸿福寺(定襄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塔院寺、菩萨顶、元照寺、罗子寺、表意寺、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金阁寺、松正寺、延庆寺、公主寺(樊氏)、三圣寺(樊氏)、会稽寺(原平市)、石佛堂寺。其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宗教活动场所来看,全国重点寺庙有11座:仙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边寺、雕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光宗寺、广仁寺、代罗定寺、观音洞。
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庙为单位。根据佛教传承的不同,寺庙分为青庙和黄庙。绿寺又被称为僧寺。僧人多为汉人,平时穿蓝灰色僧袍,称为青衣僧人。五台山大部分寺庙都属于清宫。青庙有十座庙和子孙庙。子孙寺按师徒关系实行传家宝制,其他寺庙的和尚不得在本寺任职。历史上,五台山的青庙大多属于子孙庙。十方寺可以接待四面八方的僧人,寺内僧人也可以往来十个方向,组织管理实行选贤任能制度。现在根据中国佛教协会颁布的《汉代佛教寺庙管理办法》,原来的子孙庙改为选贤任能,而不是传家宝制,子孙庙和十方庙没有明显区别。
黄寺,又称喇嘛教寺庙,属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属于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宗教喇嘛都穿黄衣服,戴黄帽子,被称为黄衣和尚。明朝永乐年间,五台山的绿庙改为黄庙。清朝康熙年间,诏书将罗罗寺、寿宁寺、三泉寺、雨花池寺、七佛寺、金刚洞、善财洞、普安寺、太鲁寺、涌泉寺等10座寺庙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和尚被改成了黄衣和尚,汉喇嘛就诞生了。五台山目前有菩萨峰、罗边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才洞等八座黄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