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闲”苏轼旷达的生命能量之源

苏轼,江湖人称“破仙”,是一个在诗、词、书、画、文、哲学、茶道、养生、园林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全才,他的上司宋神宗说:李白有做诗人的才能,却没有做诗人的学问。苏轼能成为古今超高人气的偶像,不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他豁达乐观的精神,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苏轼能活得如此快乐而认真,我们或许可以从他小时候的家庭生活中找到答案。

祖父苏旭的豁达智慧

故事从苏轼的爷爷说起。对苏轼来说,祖父苏绪的影响是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人评论说,苏轼的“诸事不顺”,用在苏旭身上也恰如其分。

苏旭的性格乐观,潇洒,恶。用苏轼的话来说,“公幼无拘无束。”老人年轻的时候,心胸开阔,思想开放。苏洵评价父亲:“性单纯,无尊严,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朋友,不分贵贱,必讨其欢心。”苏旭有真性情。任何地位的人都喜欢和他交朋友,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见到士大夫,会鞠躬行礼,对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是彬彬有礼。苏轼曾自言自语道:“我可以陪玉皇大帝上天,我可以陪乞丐下野。”。看到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是好人。"

苏家在苏圩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大富户,但是为了救灾荒期间的救急,苏圩能够卖掉自己的土地去帮助别人。村里人记下了他的情谊,想在收成好的时候报答他,他却笑着拒绝了,说,我是去卖这些田的,与你无关。苏旭不仅乐善好施,而且睿智远见。眉山一般种水稻,苏旭却种了谷子。大家都很不解,后来荒年收成不好,苏绪拿出粮食救灾。这时候人们才明白他当初为什么要种谷子,因为谷子容易长时间存活,而水稻潮湿容易腐烂。

苏旭没有同时代人的迷信。当时眉山当地一些人装鬼,给一个叫“毛将军”的神建庙,借机赚钱。村民们害怕了,去烧香求救。苏旭不信这个邪。有一天在外面喝完酒,他骑着驴回家,走到庙里的半路上。在喝醉的时候,他砸碎了那个通常会骗钱的偶像。次子苏洵继位后,苏绪前去迎接。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个类似的寺庙,试图冲上去砸碎它。好在寺官等人多次劝说,才作罢。

苏轼在文中写道:“没有爷爷,我十二岁了,还能记得他是个男人。”苏旭的影响在苏轼身上可见一斑,特殊的身心活力,宽广的胸怀,刚强果决的正气。

父亲苏洵的严格教育。

苏轼祖父苏绪的三个儿子中,长子苏琏、次子苏洵都很爱读书,但三子苏洵年轻时却“无知”。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唱道,“苏,二十七。开始生气而读书”,苏洵给自己取名劳权。苏洵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因为自己懒惰愚钝的教训而成为“弃子”。

苏洵对苏轼读书的监督非常严格,给苏轼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苏轼在海南儋州时,梦见自己被父亲检查背诵,却连《春秋》都没背完一半,吓出一身冷汗。“夜梦打男孩,如是,父亲和老师有查书的责任。做完《春秋》,这是桓庄的开始。我感到不安,我像鱼一样坐起来。”写这首《夜梦》的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多岁了。你想想,一个被父亲在梦中惊醒的老人,知道有多严格。

苏洵对儿子的教育不仅是严格的,更是慈爱的。苏洵非常了解孩子好奇贪玩的天性。为了吸引他们学习,苏洵经常在儿子们面前故作神秘地看书,看得很开心,时不时还会笑。当两兄弟的好奇心被吸引,想知道爸爸在看什么好东西时,苏洵故意合上书,放回书架。久而久之,两兄弟越发好奇,开始主动看书架上的书。

苏洵也没有像当时普通家长那样教孩子去迎合科举,而是教他们自由思考,主动思考那些重要的问题,以免人云亦云。苏轼和苏辙的性格基调和思想基础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教育。

苏洵对儿子的教育,成就了两兄弟和苏洵本人。苏洵四十九岁,苏轼二十岁,苏辙十七岁。这一年,苏轼兄弟同系进士。一家三口父子,都被冠以“唐宋八大家”,苏门父子完全受欢迎!

程妈妈的劝说

苏洵的妻子石成可以说是一个有钱、有情商、有本事、有文化的“四有”女人。

就情商而言,程是一个自律的人。苏洵苦读的时候二十七岁。这时,石成已经和他结婚八年了。这期间,她娘家的哥哥中了进士,姐夫和姑父也中了进士。要说她不希望老公进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她从来没有说过劝诫的话,她在等待丈夫有意识地下定决心的机会。

程还是有本事的,知道怎么赚钱。为了支持苏洵专心学习,程变卖了家里的衣服和首饰作为资本,但几年后他设法使他的家庭成为一个富裕的家庭。

程不是传统的封建妇女,她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苏洵经常外出读书,在家亲自教苏轼兄弟读书的正是程。

有一次,苏沐成陪儿子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从小为人正直。在他的仕途中,他被指控“勾党”,被一封信逮捕。为了不给别人带来麻烦,他主动投降去死。行刑前,范牧说:“人是以节气为依据的,节气就在那里。人生的长度是多少?”为正义献出生命,死而无憾!”(当时范滂只有三十三岁)

读到这里,石成被范滂母子深深地感动了,情不自禁地放下书,放声大哭。当时十岁的苏轼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选择像范滂那样死去,母亲会允许吗?”程敬畏地回答说:“你能像那样死去,难道我不能像的母亲那样死去吗?”

苏轼对与母亲的问答深有感触。从此,他以“慷慨济世”的范滂为榜样,以节操为立命之本。后来,当他成为一名官员,苏轼仍然保持忠诚和独立,尽管逆境几乎杀了他。他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徐州筑堤,在儋州授牌建博物馆,兴修水利,建桥打井,施药赈灾。他从不随波逐流,总是以一颗赤子之心赢得人们的尊重。

最后,这位历史先生说:

家庭教育是人们一直谈论的话题,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和未来的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苏轼成长过程中来自家庭的快乐和关爱,是他后半生正能量的来源或者说主战场。家里每个人给苏轼的每一个感觉,在他身上都变成了闪光,照在别人身上。

公元1101年7月28日,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即使面对死亡,他也能保持洒脱的气度,笑傲云端。临死时,苏轼如释重负地说:“我这辈子没做过什么坏事。虽然我可能上不了天堂,但我绝对不会下地狱。”

这种将现实与超越完美融合的人生模式,将永远被人敬仰、铭记、启迪。最后,希望用苏轼的《弄潮儿》安慰迷失方向的人,送给自己:

不要去注意那在森林里跳动的雨声,梅一边唱着长口哨,一边悠闲地走着。竹竿和草鞋比骑马还灵巧,有什么可怕的?一件雨衣的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过着我的生活。

春风的凉爽,将我的酒唤醒,寒冷开始寒冷,太阳的山峰的太阳,但在时间满足。回望遇见风雨的地方,回去,对我来说,没有风雨,还是晴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