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陵简介

在中国,主要以儒家孝文化为核心,结合忠孝礼义教育,宣扬清源、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感恩孝等儒家思想。这是民间塔陵建筑的核心文化内容。不过也有一些民间塔林葬在寺外。据记载,儒家创始人孔子将父母合葬后说:“听说古墓也是墓,不是坟;今天,丘陵里的人们,东西南北,都不会误解。于是封了,拜了四尺。”坟墓上种树主要是作为坟墓的一个标准。汉·仲长统《常艳》说:“古人之葬,松、柏、梧桐亦知坟。”孔子的短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把原本只有皇帝、医生、学者才享有的陵墓上种树的古代制度推广开来,于是有了后世“树葬”成为古代制度的风。另外,谭弓上的《礼记》说:“古墓葬也是墓葬,不是墓葬。”据说坟墓不是建在阴人的坟墓上。这是古代“平葬”的葬法,即深挖洞埋骨,地面无坟。殷商时期流行的“平葬”和周朝的“树葬”,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两种葬法是民间祭祀古制的特例。一般都位于塔陵宫的宫殿周围或者绿地内。

民间塔林的庙宇和宫殿主要是汉唐和明清风格,其布局与孔庙相似。他们所崇拜的神灵主要是氏族的祖先,如“三皇五帝”、“孔子”、“老子”。和当地的神。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塔岭供奉的“蚕丛”、“王迪”等古蜀先民。而在中国,所谓“儒道不离”,道教信仰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深入人心。许多民间传说是献给道教神仙的,如赵公明、财神、孙思邈、药王、福禄寿的三星、妈祖、太上老君、玉帝、黄帝等。塔陵和道观丛林没有太大的明显区别。主要指中国的道教和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

在中国古代,最高贵的墓地都被称为“陵”,比如乘龙的仙人黄帝,八卦的创始人太昊伏羲,他们的陵墓都被称为“陵”,这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道教是我国的宗教。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都在道家”。道教确实是继承了中国风水文化、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智慧的宗教。也是一种非常重视“养生与死亡”的宗教。所以,除了塔陵,我国的一些道观、宫观、宫观中也有“养生殿”和“易年”。这里面包含着中国人对生死的从容和淡定。在道家看来,死亡不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而是一种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超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个人的生死观上表现出一种超脱的享受生死的态度。南方真人庄子认为,生与死是一回事,就像四季的变化一样,所以“我活着就快乐,我死了也快乐”和“我会死”使我与死亡安息。所以,活着好,死了也好。道家把人的死亡看作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本该是悲伤的,他却“一鼓一盆地唱”。即使在今天,道士在葬礼仪式上的道场也有很多歌舞元素。所以中国很多皇帝在登基后不久就为自己修建了陵墓,也有很多普通百姓在死前为自己修建了陵墓。道教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深远,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禁忌,是塔陵复兴的重要前提。

道教对死后身体的处理方式:列子真人在《列子·杨朱七世》中说:“我若死,我在此。可以烧,可以沉,可以烧,可以揭,可以弃沟壑以衣薪……”道教并没有指定具体的方式,但长期以来,列子所讲的“第一”方式——火葬,被历代百姓所遵循,使用较多。其他的,比如坐在罐子里,溺水,被遗弃的荒野,很少用。火化后,历代有不同的骨灰收集方式。按照道家的天地观,人是生来养的,天给他灵魂,地给他灵。人死了,灵魂归天,精神(也就是肉体)归地。所以历代都有骨灰撒入大地河流的。但在塔陵或祠堂里为自己保留一块“灵牌”供后人祭祀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在塔陵,骨灰和灵牌经常一起供奉。

此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还有一点不同于其他民族,那就是“祖先崇拜”。中国道教认为,人生来与天地和谐相处。如前所述,天道给人“魂”,自然给人“灵”,也就是身体。人死后,人的灵魂是分离的,而祖先的灵魂可以保佑孝顺长毛,造福后代,荫庇后代!所以在道教丛林中的塔岭,“福”是文化核心!一部分是“神保佑”,一部分是“鬼保佑”。因此,道教丛林中的塔岭被称为“福地”、“凌豹”、“福地”、“飞仙阁”,道教的全真路、真大路也被称为道教宝塔、居士塔等佛塔。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轮回”的观念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灵魂观念。“轮回”论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它永远不会死。但人死后不朽的灵魂会在天庭、人、兽、饿鬼、地狱中轮回,所生的形象和命运受“善恶报应”、“今生行善,来生有报”、“今生作恶,来生遭殃”原则支配。这种“业障轮中六大司”的人生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祖先的灵魂可以永生于阴间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中国传统的灵魂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传统的以“灵魂不灭”、“孝至上”为基础的儒道丧葬礼仪。“业障轮中六大司”的概念,不仅否定了“祖上保佑惠泽子孙”、“思孝”等观念,还进一步否定了“风水文化”、“阴阳学说”、“强身健体、寿终正寝”等中国固有的思维方式。建立了完整的“离六道而去净土”的丧葬观念,在漫长的岁月中融入了中国的丧葬文化,成为中国民间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和道教对死后身体的处理基本相同。当时古印度有火葬、水葬、土葬和野葬四种葬俗,佛教徒也选择火葬为主。用火烧掉它,把遗物拿去献给塔。“塔”是天竺(印度)最高贵的收骨之地,如历史上统一印度的倭国国王、鸠摩罗王国王、阿育王等。故有“天竺纳骨,以塔为最贵;中土沉睡,陵墓至上的说法。佛教丛林中的塔陵,被称为“普通宝塔”和“海慧楼”。海会是佛经中常见的比喻,指佛教圣人的聚会场所。德之深数,如海。”《华严玄书》卷一曰:“言海者,谓之海,因其深而广,普贤等人,谓之海,因其德而深,其数而广,止其尘。“当“海会”作为塔陵的通称时,取海中诸人会集于一点之意。

此外还有佛教净土宗,最早是由慧远大师建立的佛教莲社形成的。因专修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净土”(又名莲花教、白莲教)。因为信仰的内容是求“往昔极乐”,所以叫“极乐堂”。其主要文化核心是脱离六道,去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