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四圣是谁?

三国、东汉的张芝、东晋的王羲之和王献之在书中合称为四圣。

钟繇(151 ~ 230),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字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明帝入太傅,封为定陵侯,称钟太傅。乔成侯。

钟繇学习曹、蔡邕和的书法。他擅长隶书、楷书和行书。对书法的构图和结构有一个透彻透彻的研究。他书法的艺术特点是:精巧细腻,疏密深沉,自然天成,不雕不琢。其楷书笔法、结构具有强烈的隶书感,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典范。北宋宣和朴树称他为正统书籍之祖。东汉的钟繇、张芝,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书中四圣;与王羲之并称忠王。

钟繇书法真迹未流传下来,但古代有一张“荐季表”,民国时毁于一旦,只有一张影印本代代相传。刻帖有报名表、贺节表、部队生命表、墓场兵燮帖等。相传魏的《荣誉碑》、《禅碑》也是钟繇所作。《申报表》是钟繇书法的代表作。现在的刻本是王羲之传下来的。此帖形制略扁,法度严谨,有晋代以后的书法风格,可能是晋人临写所致。申报表收录在春华阁帖和大观帖。《何解表》又名《容》和《何》表,是钟繇书法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成书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此书保留了很多隶书的笔画,是隶书逐渐变化过程中的风格。何杰彪有一本《玉刚斋》。《生命表》,楷书8行,此帖王羲之抄刻于《快学堂帖》。

张之

张之(?~约192)

中国东汉书法家。博英这个词。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张桓,曾是太常清。张芝擅长草书曹彰。他把古代的辨字分笔的草书法,改成了一种新的写法,在当时富有独创性,影响很大,被誉为草圣。如今已无代代相传的墨迹,北宋春华亭帖中收录的只有他的八月帖。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琅琊临猗(今山东)人,后迁居殷珊(今浙江绍兴)。他是一个右军的将军,他会看一看东晋的内部历史。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从鹅的一些姿态中领悟书法的道理。一天清晨,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乘船游览绍兴的风景。当他们到达鲜水村附近时,他们看到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晃晃,磨磨蹭蹭。王羲之被这群白鹅迷住了,想把它们买回家。王羲之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鹅卖给他。道士道:“若右军大人要,请为我写一本道家养生书《黄庭经》!王羲之渴望鹅,爽快地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赠白鹅书”的故事。

二十岁时,阿丘·郗鉴派人到王导家挑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子听说秋家要来提亲,都乔装打扮,希望能被选中。只有王羲之,仿佛什么也没听见,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着烧饼,一手画着衣服。当人们回来时,他们向Xi·太尉报告他们所看到的。当他知道还有一个安静的王羲之倚在东榻上时,不禁拍手称快,这才是我要的女婿!于是郗鉴把他的女儿Xi君嫁给了王羲之。这个故事就成了“东床”和“灵潭”两个典故。

他身上出现的成语比那还多。据说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话写在木板上,交给雕刻师雕刻。那人用刀切开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进木板三分之二深。这就是“开门见山”这个成语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是《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的作品。

东晋有个习俗。每年农历3月3日,人们都要去河边玩耍,以消除不祥。这叫【修复】。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学者,41 * * *,到兰亭河畔修庙。大家都在一边喝酒一边写诗。

诗写完后,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了一篇《兰亭集序》,公开推荐王羲之作序。这时,王羲之喝醉了。他趁着酒劲,拿起小胡子笔,在茧纸上挥了挥。这篇序就是后来闻名千古的《兰亭集序》。这个帖子是草稿,28行324字。描述了当时文人雅士收藏的场景。因为作者当时兴高采烈,写得很得意。据说后来写不下去了。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最好的行书”。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前珍藏《兰亭序》,死后葬于昭陵。剩下的只是别人的翻版。今天人们看到的是一本《兰亭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非常丰富。除了《兰亭集序》之外,还有其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如《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橘帖》、《姨妈帖》、《快雪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法委婉含蓄,婉约婉约,后人评价为“若浮于云端,恐被青苔所惊。”王羲之的书法美极了。

王献之

王献之(344 -386),东晋书法家兼诗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第七子。为了与后世书法家王敏相区别,人们称之为王大灵。他和父亲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从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他很有抱负。后来,他把张芝当成了一个整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他在楷书和隶书方面也有很深的基础,因为唐太宗不太欣赏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没有他父亲的多。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和他的妃子桃叶的故事一直是民间传说中的热门话题。据说他曾经写过一首《桃叶歌》送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