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失的文物?
一批从海外回流的国宝,包括乾隆的牌位、“百鸟朝凤”的长寿帐、镶嵌宝石的金蜗牛、宋代画家米芾的帛书版《离骚经》,即将在北京拍卖,引人关注。
近日,记者采访了负责此次拍卖的黄静。她说,很多人都有不同的出身和生活经历,这是它第一次出现在北京。起初,因为种种原因,黄靖对国宝的来历守口如瓶。经过记者的反复追问,国宝的身份逐渐浮出水面。通过她提供的线索,记者找到了甘龙牌位和寿章的发现者李守坤。
甘龙牌位
李守坤告诉记者,甘龙的牌位是在德国的一个地窖里发现的,但这绝非偶然。
李先生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兼职教授。六年前他去德国讲学,讲的是“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的比较”。德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所以马先生得以结交许多当地的朋友,还结识了在德国经商的经济学博士薛。两人一见如故,最终为甘龙牌位和寿章回国铺平了道路。
薛在德国生活了19年,他的父亲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李先生和薛对文物有着相同的兴趣。在德国,有一条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同名的“国王街”,数十家古董店就坐落在这里。经常在那里举行的小型拍卖会成为他们搜寻各种中国文化藏品的地方,搜寻也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供他们日后珍藏。
一年前,他们和一些热爱中国文化的德国各界人士一起成立了“德国中国传统文化养生协会”,并开始在电视和广播上发布广告,愿意帮助收藏者鉴定文物,希望收购各种中国文物。
5438年6月+2004年2月,与薛交往多年的德国人迪亚克看到广告后,对其地窖中保存多年的艺术品产生了好奇,邀请薛到其家中做客。现年60岁的迪亚克是一名咖啡代理商。他的家在德国南莱茵州的杜伊斯堡,这是莱茵河畔的一座传统而古老的城市。
德国人的酒窖不是我们想象中存放杂物的地下室,而是通风、湿度好的“保险箱”。薛来到迪亚克的地窖,发现大量艺术品整齐排列,包括来自中国的佛像、器皿、绘画和书法。薛多年的直觉告诉他,其中一个牌位和半寿帐是来自大清皇室。
薛通过互联网向已经回到中国的李先生讲述了这一发现的细节。李先生去了德国,又来到迪亚克家。经过一番了解,迪亚克的父亲曾经是工厂老板,地窖里的一些艺术品是二战时收藏的。其祖父清末曾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传教。十几年来,他爷爷四处寻找他最喜欢的“宝物”。也许当时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是德国人,他的私人关系促使牌位和长寿帐成为指挥官送给传教士的“礼物”。我爷爷回国后,把这些文物藏在家里的地窖里,一直藏到现在。
李先生通过辨认得知,牌位上的满语是“高宗淳皇帝”的意思,高宗淳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庙号。当记者问及牌位的出处时,李先生说:“历史上很多文物都被抄过,但抄皇家牌位被认为是大罪。所以皇家牌位只能供奉在四个原皇家所在地:故宫太庙、热河、圆明园、盛京(今沈阳故宫)。这块牌位很可能是圆明园被烧的时候丢失的。”
同时,发现的高6米、宽3米的寿章属于京绣。红底上绣有百鸟朝凤、瑞兽、牡丹、莲花、长寿灵芝等图案。凤凰立于奇石之上,是王者风范。李先生认定,面积之大,工艺之精湛,非民间世家所能用,必出自宫廷收藏。寿章是一种可伸缩的挂件,在古代代表着吉祥、和谐、富贵。可惜这次只找到了寿张的一半,另一半至今下落不明。
经过一番讨论,迪亚克愿意将这两件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转卖给李先生。李先生告诉记者:“迪亚克去过中国。他认为中国应该回归中国。如果条件合适,他会陆续拿出其他藏品,但不是为了钱。”
右旋蜗牛
黄靖透露,镶嵌宝石的金蜗牛来自台湾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收藏家。她说:“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想收藏这些东西,我们正在帮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中国。这位收藏家很爱国,我们的诚意感动了他。”
虽然来历不清楚,但金蜗牛是个宝。金螺是螺的一种,是清朝初期西藏向清政府供奉的藏文乐器。在各种海螺中,只有全白的海螺才能做成螺。正常海螺顺时针生长,即左旋螺,变异海螺逆时针生长,即右旋螺,极其罕见。铜是法国蜗牛装饰中最常用的金属,其次是银,纯金极为罕见。此次拍卖的金蜗牛是一种罕见的右旋白蜗牛,全身包金。
米菲的话
高达5000万元的起拍价,让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成为本次拍卖的焦点。黄小姐介绍,这个字是一个住在香港的神秘人写的,他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身份。这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米芾纸本后第一部出版的丝绸作品。
八个月前,黄静的一个朋友给她看了一本当地的《离骚经》。“丝绸表面由于长期存放和受潮,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样子,有些磨损。从新论文来看,应该是日本近年来重新支持的。”权威专家近日对该字进行了鉴定,认为是米芾中最大的书法真迹。
这些珍贵文物只是中国大量流失国宝的一个缩影。自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宝数量惊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统计,散落在世界各地的200多个博物馆,收藏了超过1.6万件中国流失的稀世珍宝,民间收藏估计是藏品的10倍。虽然有很多像黄靖、李守坤这样的人希望国宝回归中国,但不可否认,还有更多的国宝是我们无法触及的。
专家发现10年中国流失的23000幅名画。
中国有大量优秀文物,特别是历代名画流失海外。日前,记者采访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教授林。他告诉记者,流失海外的中国名画已经找到了多达23000幅!
80岁高龄的林历尽艰辛,用了10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和累计超过65438+万美元的资金投入到寻找和整理工作中。1996年,他整理出版了大型8卷巨著《海外收藏中国名画》,汇集了世界各地扣留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从原始时代一直到明清时期。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寻宝的?有多少国宝流散海外?
林:1985年秋,我应邀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做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绘画史,考察欧洲艺术史,在那里的一年时间里,我经常在讲座后参观美国各大博物馆,被美国人收藏的中国书画精品所震撼。在纳尔逊美术馆,我亲眼目睹了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盗走的北魏孝文帝和赵文皇后的浮雕。破碎的浮雕给了我内心强烈的冲击。
1985,我下定决心要找到并记录流失海外的国宝。我觉得即使不能收回,也应该记录在案,给后人一个警示和备忘录。在美国期间,我支付了3万多美元作为客座教授,参观了各大博物馆,拍摄了3000多张幻灯片和3箱图书资料。
目前中国海外名画初步统计在册的有2.3万件,美国(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各占三分之一。欧洲主要分布在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典等国家。大部分是当年从敦煌藏经洞中带走的,少部分是在1930年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后被外国人买走,由中国人带出的。
流失海外的唐代卷轴画有20多幅。敦煌石窟16收藏的经书、诗词书画,从盛唐到晚唐到北宋,都是敦煌石窟中悬挂的佛教名画,以英法为最大收藏量,英法吉美博物馆有300卷。宋代流失的卷轴画也有两三百幅,元代近二百幅,明代流失的其他名画约八千幅,清代约1.2万。
记者:是谁把中国的国宝带到了海外?
林:我印象最深的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图》,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拿走的。是精品中的精品,被世界艺术界公认为中国的超级国宝。现在被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罗女神顾恺之的另一幅名画的最早复制品,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博物馆。
敦煌藏经洞约有5万件各类文物,现散落在世界11个国家。1905年前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佩利奥特、德国人莱科克在丝绸之路沿线,从新疆库车的基齐尔石窟到吐鲁番的博兹克里克,大肆掠夺石窟壁画。
美国古董商蒲到中国找到洛阳的“慈禧太后佛像”浮雕,用相机拍了下来,找到了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双方签订协议,勾结洛阳古董商马联系当地的和土匪把浮雕凿下来,切割成块,用麻袋运到北京,在北京拼接后再运到美国。1952年与蒲签订的掠夺“帝后佛”浮雕的合同在北京坛儿胡同古玩店被发现,触怒了中国文物界。300多名知名人士联名要求惩罚奸商岳斌,他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然后死在狱中。
记者:这些宝藏价值几何?
林:《女史图》是现存最早、国际影响最大、最有价值的失传帛画。是国宝中的国宝。
《洛神赋》在世界各地流传有五个版本。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北辽宁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份外,唯一一件流落海外的是美国DC华府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一幅长卷,是最早的一幅。它是由美国活动家傅在清末担任政府顾问时买下的。
《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著描写曹植与甄氏有染,甄氏后来按照曹操的遗嘱,与她的哥哥曹丕结婚,成为皇后,但后来失宠。死后,曹丕把甄氏睡过的枕头送给曹植,曹植感叹他把甄氏变成了洛水女神,在梦中遇见了他。历史上著名的大画家都以洛神的《浮图》为题材。顾恺之留下的抄本,今天价值最高。以前我们学习帛画和国画的时候,总会提到以上这些。
一般来说,字画的年代和真伪是有争议的。这400件敦煌作品都是真正的国宝,年代完全可靠,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被盗的佛教画以前是寺庙的挂画,都是捐赠者出资画的,包括当时的各界人士。佛画中有很多佛教故事,也有对当时山水、人物、建筑、风俗人情的描写。研究当时社会保存下来的有形资料,很有价值。
皇帝礼佛图是北魏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幅浮雕,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和唐太宗的“昭陵六马”,都是历史见证。
中国文物流失的原因很复杂。
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张健收集了大量1985以来的流失文物资料,研究了近百年来中国流失文物的现状。
策展人张健告诉记者,20世纪是中国遗产流失最严重的时期。鸦片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两次人才流失高峰。
张健主任认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物价值不仅仅是收藏。“他们会找到中国墓地的尸骨进行人类学研究,分析中国人的进化过程和血缘关系,通过出土的墓志铭和地券研究中国的经济、文化和习俗。1840以后,一些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收集中国的家谱研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行为,并把收集到的地图作为反华的依据。”
“中国在康雍三代之前一直处于世界强势地位,文物反映了当年的国家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成就的智慧体现在每一件文物中,包括反映技能的青铜器,反映中国人哲学的书画,反映哲学和技术的玉器。掠夺者希望通过研究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信仰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研究当时中国如此强大的原因。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国宝流失备忘录
日本侵华期间,流失文物360多万件,历史遗迹1,870箱,741处。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永乐大典被带往海外。
大英博物馆里有三万多件稀有的瓷器。
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有3万多件中国文物。
中国有20万座被盗古墓。
美国收藏的画最多,而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的画是最好的。
国会图书馆有4000多种地方志。美国有3000多种古籍善本,2000多种家谱。
流失海外的近3万件甲骨中,日本有近13000件。
中国敦煌遗书只有两万多本,只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