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内经》的思考
《黄帝内经》1读后感想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黄帝。想要健康长寿,首先要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4000多年前。他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文化的始祖。《黄帝内经》记载:“昔黄帝者,生而为神,弱而能言,幼而不偏,长而敏,成而升天。”黄帝天生聪明有灵气。小时候很会说话,超级善解人意。再大一点,他无所不知,诚实敏捷,成年后就成了天子。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为他发明了玄面,所以又叫轩辕黄帝。
言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经典,可以说是中医的鼻祖。至于书的年代,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先秦时期黄帝写的。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有人认为它写于汉代。先不讨论这些问题,先开始分享一些学期末学经典的经验。
《黄帝内经》采用的问答形式,一般是黄帝之问,齐伯之答。齐白石是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立了中医基础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他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的开篇,“苏文。古代的天真烂漫》,第一段是:
”(黄帝)问石天:听说古代人春秋百岁,行动力不减;现在的人,半个世纪了,运动失败了,和时代不一样了?人家会怀念吗?”
这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的人活到100多岁,行动没有衰老,而现在的人到了五六十岁就已经在衰老了?以下是齐波的精彩回答。可以偶然看看原文。在研究的最后,我只是简单总结一下齐波回答的两个要点: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古代,人们熟悉养生知识,能够效法阴阳,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他们饮食适中,作息规律,懂得按照自然规律生活,所以身体不容易受到疾病和邪恶的侵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也就不足为奇了,到了100多岁还能活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
现在人不一样了。贪图享受,迷恋纸钱,精疲力尽,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过度,作息颠倒,工作强度大,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导致人们五六十岁就老了,甚至有的人还没活到五六十岁就突发疾病而死。
第二,心态好是关键。古代的圣贤经常教导人们:不要贪婪,思想上要无忧无虑和干净,无所畏惧,身体上要健康,精神上要保持在里面,并且经常教导人们一些避免疾病和邪恶在四季入侵的常识。
所以,那时候的人都很冷静,头脑简单。他们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他们心态特别好,吃的好吃,穿的舒服,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洋洋自得。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而嫉妒和羡慕,也不会因为外在的东西而干扰自己内心的纯洁。这符合养生的自然无为,所以他们的身心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可以休息。
看看我们现代人,养生之道正好相反。我们每天都厌倦了物欲,浮躁,专一,外向,想着赚钱,吃喝玩乐,享受攀比,虚荣,追求名利,追求物质享受。我们内心很难安定下来,顾虑太多,睡眠太多,精神放不出来,所以现在的人很难活到100岁以上。
最后得出结论,真正的养生是修心。一切随波逐流,什么都做不了。连“保健”这个概念都坚持不了。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是太多了。有些人越是保持健康,他们就变得越不健康。是因为他们太依恋这个身体,太重视身体的健康。俗话说“什么都怕”,越是担心健康问题,有时候反而会更容易出问题。
看过《黄帝内经》后,最近又看了《黄帝内经》和一些关于《黄帝内经》的书籍,对这部经典著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的观念开始转变。看完这次的《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一本简单的医学书籍。它更像是一本养生书和哲学书,一本更好的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关注自己,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得以生存的养生哲学书。也让我体会到了“去穷天理,去极地理,远取物,近取身,问更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年,是前无古人的经典。其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不断被后人挖掘。我也从这本书里得到很多启发,希望能越来越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也感叹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经典之一,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著作。不像西医的书,它只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生活的奥秘,告诉我们什么是坏习惯,什么是好习惯,最重要的核心是告诉我们如何不生病,如何适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感《黄帝内经》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国特有的瑰宝,是代代相传的经典。
然而,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祖先传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谈健康是老年人的事,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如何爱惜自己的身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生活无常,暴饮暴食,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透支了健康,透支了幸福。还有人认为有了名利就什么都有了,很多人也愿意去追求这些东西。所以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健康可以导致长寿,但长寿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和快乐才是完整的人生。你的日常生活习惯决定了你能否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老幼,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从现在开始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美丽的人生,美味的人生。健康和快乐是生命的真谛。
下面说说我看完《黄帝内经》第三章《天之令——十二点养生法》后的感想。
人体是最无为最自足的系统。如果我们偏离了它,我们就一定会生病。中医的养生,就是每天要根据人体的性质,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天之秩序”是指我们必须遵循萌发、生长、汇聚、收集的顺序。我们的人体也是如此。为什么有人说有人怕死,说他胆小如鼠?很多人都知道只是口头禅,但是很有道理。子时——今胆经,而“子”是十二生肖中的一只老鼠。这时,杨显得特别小,就像一只老鼠。所以“胆小如鼠”这个词出现在每个人的嘴里。在这里,我就不列举十二点的养生之道和理由了。《黄帝内经》就是这样,把万物归为一类,分析猪为什么要长得这么快。那是因为石海是三焦的季节。从生肖方面来说,这个时期的状态就像猪。猪和石海有什么关系?其实猪一直都是那种享受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在乎。吃饱喝足了就躺在那里哼哼,好养自己,所以猪都是养肥的。从图像子范畴来看,属于同一范畴。猪是抑郁的,猪抑郁了也不会长胖,所以猪的身心处于三焦通泰的状态,这是一个身体的常见形象。人体是一个系统,应该遵循体性原则。
其实保健并不难。医疗保健无处不在。医疗保健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保健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命和心脏。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如果你学到了什么,你就能做到。长此以往,可以纠正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慢慢修复受伤的身体。只要认识自己,就能做到“淡泊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吃喝有度,生活有规律”,顺应自然,懂得避虚妄,“不劳而获”,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心灵,就能保持自己的精、神、灵,远离疾病,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这本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它在中医领域的经典地位也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国学经典,它不仅是医学生很好的学习,在养生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指导我们如何顺应自然,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的印象最深,给我的启发也最大,比如前面几章,比如古代的天真,四气调神,不负天理,这些都阐述了养生的原理和通则。有些思想很有现实意义,如“法以阴阳,术以数”,阴阳之夫,天地之常道,数之术,以保大寿。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能让人受益。“天人合一”的理论我听了很久,但我觉得很模糊,甚至很神秘。读了《黄帝内经》,发现人体是由天地的规律和作用生成的。所以,只有法阴阳和,招数和,才能做到“春秋百岁,而不失其动”。
读完《黄帝内经》,综合分析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发现自己未能达到《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理念。首先,我感觉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与天地之道不同,而且与天地之道相悖。既然要“学阴阳”,就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时间长,早上起得很晚,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气虚乏力。我个人身体一直很好,体质也不错,所以一直没关注这些,以为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绪,小到作息习惯。我之前在生活中没有注意过自己的情绪调节,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大家都睡得很晚。不知道这些都是偏离了阴阳之道,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当我读到“无风不起浪,真气跟随,精神留在里面,永不生病”时,我发现精神的调节和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一不注意真的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情况。另外,现在是春天,平时什么都不注意。看了《内经》的“四气调神”,知道春天的气是生发的,是通畅的,是舒服的,所以心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陈之生,世生,万物以此为荣,夜卧早起,大步朝庭,被慢行,使你能生,生而不杀,予而不取,赏而不罚,此春之气应是养生之道。”这些也提醒我们,要内心平静,多出去走走,才符合养生之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并非一时之作,而是几代人的心血。毫无疑问,它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学经典。书中巧妙地运用了齐白石和黄帝的对话形式,使一些观点变得简单,准确地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的一些观点。看了《黄帝内经》,感触不是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希望以后能按照这些感觉去生活。虽然我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因为《黄帝内经》篇幅太长,无法全部看完,有些理论性的也看不懂,所以我只有这些粗浅的感受来完成这个作业。今天在文中悼念,不知道说什么好。
读完《黄帝内经》,在中医药大学待了两年多。我学过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然后读了和我专业相关的《玉龙赋》和《标富友》。但我从未正式读过《黄帝内经》,但在讲座中总能得到一句话,而这些语录对相应疾病的描述总是恰到好处,逗得我心痒痒。我不禁在想:《黄帝内经》会是一本怎样的奇书?
抱着这种心态,我翻开了《黄帝内经·苏文》。简单看了一下注释者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主章。
苏文不愧为经典演讲。他从一开始就指出了“当代人半个世纪都在运动中衰竭”的问题,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保持阴阳相合,保持功力,饮食适度,生活规律,不操之过急,可谓一针见血,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最难得的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用非常通俗但又千变万化的阴阳来体现。古人以阴阳论道教,令人钦佩,也令人痛惜。
在我看来,《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之前的长期观察和探索。比如“男不如88,女不如77”的论述,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以及四时、脏腑虚实对应的总结,等等,都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发现规律的探索精神,正是每一个医生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但《黄帝内经》的思想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也被到处引用,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治未病,治乱未治”的治疗思想比西方的预防观念早很多年就提出来了,至今仍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我们之所以经常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很多都没有出版。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并不代表它涵盖了所有疾病的防治方法,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学习的是,它对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做了基本的论述。都说名不正,要辨证求因。有因必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的因,才导致了中医的果。在五脏形成和五脏学说的文章中,《黄帝内经》描述了五脏的基本特征。《黄帝内经》在《三章九段》、《玉机脏》等中论述了脉诊的位置和方法、脉象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等。更让我惊讶的是,我在《黄帝内经》的保命全行、八正神明章节中找到了学习针灸的原点:针灸若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备,针藏后...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此外,《黄帝内经》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实则实,精虚则虚”为核心的邪气盛衰学说,结合经络,阐述了发热、咳嗽、瘫痪、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减轻人民的痛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变”。比如关于咳嗽的作文中的一个问题:肺为什么会让人咳嗽?答案是:所有的内脏都会让人咳嗽,不仅仅是肺。由此我认识到,即使是疾病也是无限多变的,更不用说治疗方法了。黄帝内经的思想是非常博大和宽容的。《异法异方论》里说,治每一种病,因地形而异。东方之石,西方之毒,北方艾灸,南方九针,中央政府引导,两者结合,各有各的位置。
《黄帝内经》的魂枢,又称针灸经络,多为经络腧穴的针灸理论,在学习经络腧穴的过程中经常背诵。里面的内容让我对人体有了新的认识,不仅仅是在解剖层面,对脏腑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启发我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比如在讲太阴肺经的运行时,一句话“
我只是一个愚蠢的初学者,还能感觉到一些东西。当然,对于先贤前辈来说不是问题:钟石的伤寒,金元四大家的感冒发作,养土养阴,明清的热病,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内经》。一个经典成就了一个新经典,太壮观了。
其实黄帝内经并不完美,不够全面准确,但可能留白,为后人完善。比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的具体形状和位置的论述并不详细,但后来在一本叫《译林补正》的书中得到了纠正。我很佩服纠正错误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看书容易,看得懂我的意思,但是《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这辈子也探索不完的,但是值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