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知道蜀汉远不如曹魏。他选择北伐是出于什么想法?

诸葛亮北伐曹魏是一场弱者主动进攻强者的战争。虽然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但诸葛亮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他失败后,大不了重整旗鼓再战。他来回折腾了六次,可惜还是以失败告终。有人说诸葛亮明显是自杀。他清楚地知道曹魏有40万军队,而蜀汉只有9万。双方实力相差如此之大。强行北伐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相信,以诸葛亮的智慧,不能不知道蜀汉的实力弱小,北伐不易成功,但诸葛亮还是选择了这样做。他真的不知道这会为蜀汉带来甚么后果吗?其实他当然知道,而且很清楚,那么他为什么不顾一切的选择北伐呢?

第一,诸葛亮的高度自信。诸葛亮一定很清楚曹魏和蜀汉之间的实力差距,但他敢于主动挑衅曹魏,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信心。毕竟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情从来没少发生过。比如彭城之战,刘邦联军共计56万* *,而项羽只有3万兵力。但众所周知,最终,兵力众多的刘邦被丢盔弃甲打败,项羽却以三万人马取胜。所以,有时候兵力多也不一定能打赢一场战争。相反,弱者未必没有获胜的希望。一直自称关中乐毅的诸葛亮当然觉得自己的才华非同一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打败强大的曹魏,却碰巧遇到了势均力敌的司马懿。

第二,魏国和蜀国发展速度的差距。除了魏国强大之外,还有一点对来说非常可怕,那就是曹魏的发展速度比蜀国快。虽然蜀汉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只剩下益州,而曹魏占据了大半个世界,有九个州。

原来,早已在魏身后。如果选择休养生息,即使蜀汉能一步步变强,曹魏的发展速度也是蜀国的数倍,时间拖得越久,两国的差距必然越大。那么,到时候,恐怕就没有继续的机会了,因为魏已经太强大了,对付一个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所以诸葛亮看到了这一点,他不得不继续北伐,企图在双方对峙的过程中拉平这个差距,不被曹魏甩得太远。

第三,蜀汉后继乏人。当时诸葛亮已经到了一定的年纪。如果有一天他死了,他担心谁能接过他的重任。答案是没有人可以。比如他指定的接班人,比如蒋琬、费祎,各方面都不如诸葛亮本人。所以面对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一次次重新开始。因为他知道,他死后,没有人能胜任这份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费祎后来对姜维说:“我们没有丞相那么远。首相仍然不能决定仲夏。我们呢!”事实证明这是真的。后来无论费祎还是姜维,都没有诸葛亮生前的表现好。所以诸葛亮在看到后继无人之后,知道北伐胜利的机会越来越小,一次又一次坚持北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死了,北伐成功的机会就更加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