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时期,河南,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历时254年。经过200多年的吞并战争,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留下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大豪杰,此外还有宋、魏等十几个小国。七雄、中韩、魏国的大部分疆域在河南,楚国的部分疆域在河南南部。
七国地主阶级在取得权力斗争的胜利后,为了扩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对农民的统治,竞相进行政治改革。魏文侯在李悝的变法是当时河南的大事之一。他废除了奴隶主世袭爵位的旧制度,根据功绩和能力挑选官员;他颁布了法律经典,建立了封建法规。他实行“物尽其用”的政策,挖掘土地潜力,发展农业生产。经过改革,魏很快走上了富强之路。
在秦国,秦孝公任命河南人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一统天下”,在秦晋高原上迅速崛起。秦即位后,任用杨寨(河南蔚县)人招徕天下宾客,大力扩张势力,积极准备攻灭六国。后秦王嬴政采纳了上蔡人李斯的建议,“远攻分而治之”,对山东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吞并战争。前230年,秦灭韩,取其地为颍川郡;前225年,秦决定用黄河灌溉(开于河南)大梁,灭魏。前221年,秦朝被消灭,统一。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进一步应用和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旧社会声能的发展。在河南辉县、郑州、新都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犁、锄、镰等农具和斧、凿等手工具。铁器的广泛使用,为大规模的农田开垦、水利建设和耕作技术的提高提供了条件。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西门豹才能在漳河两岸兴修水利,造福百姓。郑国能,河南人,在秦国建立了郑国渠,导致水镜进入罗,使关中成为一个肥沃的地方。魏惠王可从荥阳引黄河水,使其流经中牟、开丰,南转通许太康,入淮阳,连接冀、濮、汴、绥、颍诸河,在黄淮平原上形成水路交通网,对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历史上存在了十几年。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的陈胜和杨霞(今河南太康)的光武率领900名成年士兵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久,他们攻占了陈(今河南淮阳),陈胜被推为王,在这里建立了“张楚”政权。大泽乡起义虽然不到半年就失败了,但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后来刘邦和项羽终于在公元前207年攻占咸阳,推翻了秦朝。秦亡后,刘邦和项羽打了楚汉战争,历时四年。为了争夺天下,刘和项在荥阳和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荥阳光雾山脚下至今仍有战争留下的遗迹,被称为“汉巴二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的政治经济中心虽不在河南,但“文景之治”后的河南却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当时铁农具已经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地区,牛马耕田技术进一步普及。田地替代法的出现和犁车的使用增加了粮食产量。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蓬勃发展,冶铁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发掘的西汉冶铁遗址中,南阳北关瓦房店和珙县铁生沟村规模最大。发掘表明,这两个作坊冶炼工艺集中,设备齐全,技艺精湛。在珙县朱铁沟还发现了炼钢炉,这表明河南的工匠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更重要的是,在铁生沟还发现了原煤和型煤,这是中国最早使用煤炭的遗迹,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给商业带来了繁荣。除都城长安外,洛阳、邯郸、临淄、万(今南阳)、成都也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当时称为“五都”。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富商,如南阳孔夫子,“大鼓铸造,整治陂池”,富商王侯;洛阳的师史专门搞运输,也发了横财。
西汉时期,河南出现了几位著名的政治家。贾谊,洛阳人,曾任文帝顾问,长沙王老师。他提出了减少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以及“忘体、忘国、忘家、忘公、忘私、慎利、慎害、唯义”的政策,要求统治者仁义,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颍川(今蔚县)人晁错进一步建议景帝“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人,在担任文帝大夫、中郎将、廷尉期间,坚持守法,执法不严,使“法为民所信”成为佳话;著名的金融改革家、洛阳人桑弘羊,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酒的专卖,设立平准甚至亏本机构,调整交通,稳定物价,下大力气算账、征婚,打击了富商大家,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公元8年,他改名“辛”,开始统治全国,并打着拓跋扈改革的旗号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结果是一系列的社会混乱,导致了绿林赤眉起义的爆发。出生于西汉宗室的南阳豪绅刘斌、刘秀也趁机加入起义。公元23年,绿林英雄嬴王葬于昆阳(今河南省叶县)。不久,绿林军和赤眉军先后入侵洛阳和长安,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南阳豪强地主刘秀窃取农民革命的胜利成果,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推行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政策,使因战争而破产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水平超过了西汉。这一时期,王景、王武疏浚黄河及支流运河,促进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汝南知府陈灯修洪奇陂,南阳知府杜氏管塘,大大方便了农业灌溉。在手工业方面,文县出土的单孔叠层铸造粘土模型是当时世界冶金史上最早、最先进的技术。杜氏总结了南阳地区冶铁工匠的生产经验,制成了液压鼓风机,是世界冶铁史上事半功倍的伟大发明。但由于以皇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以1大肆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生活依然十分痛苦。一些大家族控制着当地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而地方官员则名存实亡。比如南洋人祖籍是汝南太守,在本郡受委托给范滂;弘农(今河南灵宝)成为南阳太守,并委托政府李岑县。当时有一首歌说:“汝南提督(顾),南阳祖师画傩;这时,评价人物的“清谈”之风开始形成。一些名人,他们暴戾,清清白白,在相当程度上评判人,操纵舆论。如汝南名人许韶、许婧等,喜欢谈论乡镇人物,故在汝南被称为月丹评论。后来,国子监成为清朝的中心。国子监的领袖是平舆人陈蕃和伟人李颖。他们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抑恶扬善,非法纠察,深受人民爱戴。当时人们称赞“李媛莉(假)世范,陈忠巨(范)不畏强暴”。李颖和陈蕃严惩不法宦官,引起宦官集团的嫉妒。宦官敦促桓皇帝与李颖结婚,并逮捕了200多名党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党派之争的灾难”。由于外戚和宦官在专制权力中交替,导致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人民贫困。184年春,黄巾军起义爆发。颍川(今河南蔚县)蔡波率领的黄巾军和张满成率领的黄巾军成为起义中的两支重要力量。黄巾军起义虽然被东汉政府残酷镇压,但动摇和瓦解了东汉的统治,名存实亡。
战国秦汉时期,由于中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文化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战国高潮时期,墨家创始人翟墨、道家代表庄周、法家宗师韩非都是河南人。他们或著书立说,或聚众演讲,为“百家争鸣”的交响乐注入了强音。汉代南阳人张衡发明了浑仪和地动仪,在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医学家张仲景撰写了《伤寒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被称为“医圣”。张苍,吴恙(今河南原阳)人,汉高祖、文帝时期长期担任谋士、宰相。他非常精通历法和算术,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桓宽,西汉时期汝南人,著有《盐铁论》,被后人誉为“一部处理经济题材的对话性历史小说”。汝南人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分析部首、阐述古音、总结语义的字典。它是中国文献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蔡邕,陈(今祁县)著名学者,精通学问,通晓音律,擅长诗词赋。有***104代代相传的诗词。她的女儿蔡琰(文熙)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诗人,她的代表作是悲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