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诗课后练习答案

实践说明

首先,背诵并凭记忆写出这四首诗。

设置题目的意图是为了形成背诵优秀古诗词的好习惯。特别是名句要记住。上课默写,检查背诵效果。

第二,仔细理解这四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归园》中的“愿”到底是什么意思?

2.“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旷野”写了什么?

3.《游山西村》中流传最广的是哪两句话?这两首诗怎么理解?

设置题目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诗的思想和内容的理解。第1题侧重于对陶渊明思想的理解,第二题为开放性题目。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诗中所描述的景色进行个性化的描述。答案不一定要一致。

参考答案:

1.这里的“愿”,既可以根据课文笔记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广泛讨论。老师不妨把《归园》中的另外四首诗介绍给学生,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能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首诗。

2.这两句描述的是船过荆门时看到的风景。从游泳的角度描述风景的变化。船从蜀地到荆门,两岸地形从山地过渡到平原。群山一点一点地从作者的视野中消失,河水顺着山势冲向辽阔的原野。

3.山河疑无路,又有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繁花似锦的场景,说明困境中仍有希望。

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曰:“大漠烟直,长河落日圆。”?太阳自然是圆的:‘直’字似乎不合理,‘圆’字也太俗了。当我合上书想起来的时候,好像看到过这一幕。“你说香菱欣赏这两首诗有道理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两首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参考答案见“正文讨论”。

试着从这些诗中选一首,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来描述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题目为开放性题目,意在让学生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建议

首先,要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这五首诗,并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

二、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适当解释一下诗的意思,不宜做复杂的分析。

第三,对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气质培养和想象力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修养和修养必须依靠什么东西,最好的就是诗歌。.....让他们(学生)接触古人的思想感情(那些思想感情虽然是古人的,但总是新的,仍然让后人感到亲切),修身养性的成果应该更多。

……

有些不太好理解的单词,当然要老师先解释;剩下的最好还是学生自己去体验。诗歌的意义和趣味往往在文字之外;光靠字面解释就跟胡乱嚼橄榄一样,没什么味道;只有通过文字体验到趣味,品味才有意义。经验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首先在于对文字的透彻理解;二是根据诗人自己的经历来介绍诗人的经历。这两级功夫,小学生当然不一定能到家;但是必须让他们去尝试。体验到底,老师给他们一个评价后,他们会有自己的快乐;如果体验不正确,他们的印象会比老师纠正后随意听课深刻得多。每首歌后面都有解说供老师参考。先让学生体验一下,然后老师会和他们讨论,给他们指导。讨论和引导的方法大致类似于解释。我们不希望老师根据解释告诉所有学生。当然,学生也不一定要讲。虽然他们说的和解释的不一样,但意思是一致的,老师也可以不谈,不必拘泥于解释。诗歌的教学重在培养气质,拓展想象;言归正传,一两句话可能就够了,不一定需要复杂冗长。

每次讲座结束后,最好让学生熟悉一下。这和自己的经历有关,也和老师的指导有关;两个人都在家的时候,他们会尝到诗歌的味道,自然会愿意不被强迫的去读。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在闲暇时反复吟诵,就像他们经常唱歌一样,对他们的心灵有着无限的益处。

第二,对“使其达到堡垒”的分析(施蛰存)

唐朝自建国以来,各蛮族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对战争。有时,他们带着胜利向北行驶,意图扩张领土。开元、天宝年间,不少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领的幕府,并担任他们的官吏。这些诗人写下了他们在边塞的所见所闻,因此边塞风光和军事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主题。这类诗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边塞诗”。在王维的诗集里,这样的诗并不多,但当代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都以写边塞诗而闻名。

王维的诗是众多唐诗选本中的名篇。诗中描写了一个有朝廷使命的人到了边塞看到的风景。有人认为这个“使者”就是王维本人。因为王维曾经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派使节到要塞,并在凉州崔幕府担任判官。如果是,标题应该写“被送到堡垒”。现在已经没有“奉”字了,所以这个“使”字指的是一般的使者。再看这首诗的内容,完全是客观的,并没有表达作者自己的语气。也可以看出,这首诗不能理解为王维的自述。

第一副对联中的“自行车”和“国家”是“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说:“第一步,用自行车,使之适合自己。”本意是信使带的人不多,一车就够了。后来的诗人把“自行车的信使”简化为“自行车”作为信使的代名词。“从国”是秦汉时期官方名称“经国”的简称。这个官员掌管投降和投降的蛮族部落。所以“附庸国”就成了外交官的代名词。居延是一个古老的地名,位于今甘肃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这里与匈奴接壤。理解了这三个名词,这个对联就好理解了。两句话十个字,只说明使者要去边塞,已经过了居延,进了胡地。上下句真的是重复。“自行车”和“国家”都要用,“待太久”就是“问边”。两句话只有一个概念。在诗学上,这是一种“双手交叉”的病,就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一样。这种诗病,唐代诗人不重视,宋代以后很重视,不做这种对联。杜甫诗中说:“今欲东去海,西去秦。”(二十二韵为魏作成)“今欲”意为“快来”,“东去海”意为“西去秦”。这两首诗只说了一件事。白居易在一首诗中说:“甜蜜他们压在古老的大道上,到达摇摇欲坠的城门。”这是一首关于草的诗,下一句是最后一句。郎世远诗:“蝉不可闻,落叶不可闻。”(送别钱起)“不听”就是“不闻”。这些都是宋代批评家所举的双手交叉的例子。

颛顼是指使者过居延时,如滚滚尘沙出了汉家的边塞,如归北的大雁飞上了胡天的天空。“郑鹏”是飞扬在地面上的尘土和沙子。现在江南人也把随风而来的灰尘叫做“陈鹏”。“出汉”“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这种对也是对的。

天气非常好。在一个大沙漠里,我看到远处的烽烟直冲云霄,河上有晚霞,特别圆,特别大,没有云。大漠、长河、孤烟、夕阳,抓住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烟”“落日元”表示天气晴朗,无风无云,这也是沙漠的一个气候特征。

末了一副对联,说使者到了小关,遇到骑兵巡逻侦察。一问,才知道都胡的军部还在离这里很远的杨希嫣山。小关位于宁夏固原县,是唐朝防御吐蕃的军事据点。杨希嫣山,也就是杭艾山,在今天蒙古人的境内。汉朝大将军窦宪征服可汗,曾经驻扎在杨希嫣山,并在那里刻下了济公的碑文。都护是汉朝的官名,西域都护是镇守天山南北山麓的最高长官。

王维这首诗的主题是描写当时西域的辽阔疆域。居延之后,出了汉朝的边塞,现在还是唐朝的地盘。再往前,到了小关,才知道都胡(当时我们的时代)还很远。就这样,唐朝的边塞比汉朝向西扩展了数千里。但是,王维的地理概念似乎是错误的。东有萧关,西有居延。如果过了居延,应该已经过了萧关了。此外,王维还写了一首名为《在堤上工作》的诗,诗中说:“当到监察的时候,在堡垒上工作。”这首诗第一句说:“猎天骄居燕外。”已知他去过居延,但不知道他出萧关前为何说居延在此。至于杨希嫣,它不是我们西域时代开启的地方。王对的称呼大概只是对我们当时时代的一种恭维,并把它比作窦宪。这最后一副对联,不仅用了冉彦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这两首诗根本不是王维创作的,他是抄于石南的。于世南《长城洞饮马》诗云:“每一任使都护在楼兰。”在楼兰,是符合地理情况的。王维这首诗本来完全可以借用余士南的句子,但为了押韵,他不得不把“楼兰”改成了“杨希嫣”,但这个改动被打破了。

(选自《唐诗百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版)

三。《荆门渡口送别友人》赏析(吴启明)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第一次离开家乡,当然会有恋恋不舍的感觉,而在外地生活久了的人,会有强烈的乡愁。李白的《荆门渡口送别友人》表达了人类这种普遍而美好的感情。

在荆门渡口送别朋友是李白离开四川时写的,记录了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时的印象和感受。第一副对联直接扣诗题,说明此行目的。颛顼紧跟着那句话,写出了穿越荆门入楚的壮丽景色:“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旷野。”李白刚刚驶过三峡,两岸到处都是山。他过荆门山时,长江豁然开朗,茫茫一片,两岸是平坦宽敞的原野。这使长期生活在四川的诗人感到高兴,并立即将这种感觉写进了他们的诗中。两句中的第二个字提炼的很好,山在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以“遂”字,将山川和的位置逐渐变化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印象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观点不断运动而形成的(李白的船在前进)。长江带着“进”字滚滚而去,仿佛河水流入蓝天,流入茫茫大漠原野,流入大海。(《吴杜甫选集》刘元霖注:“大荒指海外。”)对联写的是长远的眼光,短短十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长江画卷,真有“万里应近谈”的妙处,而项链换个视角,描绘的是长江的近景:那句“明月如镜高抬”,是月夜低头所见。明月当空,却倒映在缓缓流动的长江水中(因为江面很宽),仿佛一面镜子从天而降。李白曾在《古浪奔月记》中说:“我怀疑瑶台京飞在青云山的尽头。”这首诗的形象正好相反,就是天上的月亮飞进了水里。“海云像宫殿一样闪闪发光”这句话是你在白天看它时所能看到的。天空中的云,层层叠叠,构成了海市蜃楼;云多,所以天高,衬托出袁野的低平和广阔的江岸。下巴和脖子的结合,远景和近景,详细地描绘了长江水面开阔、两岸平坦的景色,并在自然美中融入了诗人第一次看到平原时清新愉悦的感受和体验。结束句子,拍拍题目。“水给你带来了家的感觉,把你的船拖了三百英里”。长江水从川东流下,所以诗人称之为“故乡水”。当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时,他真的很依恋它,但他没有说实话。他从那边写信来,说家乡水满亲情,离万里不远,又舍不得送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去楚国,让我越来越有感情。这首名为“送别”的诗的意思是送我远离长江。评论这首诗,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之意,题中之字可删。”(《唐诗》)不能不太死板。还是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说得好:“两句如在环外,思之不尽,唯此而已。”意似外,声如缠绵,情趣盎然。

(选自《中国文学鉴赏珍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版,有改动)

四、《山溪行》(邓·)赏析

这是姬友的一首抒情诗。

第一副对联展现了丰收之年农村宁静欢乐的气氛。腊酒是指去年腊月酿造的米酒。海豚,是一只猪。满是鸡和海豚的意思是满是鸡和海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农家酒虽然口感单薄,但待客之道很深。一个“足”字,表达了农民的全部好客。“不笑”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欣赏。

第二副对联写的是山河沿岸的景色,蕴含哲理,千百年来广为引用。“山河无道疑,又有一村。”读完这样一首流畅、优美、欢快、活泼的诗,你仿佛能看到诗人漫步在青翠的群山之间,清澈的山泉在蜿蜒的溪流中潺潺流淌,植被越来越茂盛,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辨认。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看到眼前的花忽明忽暗,几座农家小屋若隐若现的掩映在花树之间,诗人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其欢欣鼓舞的兴奋程度可想而知。当然,这种境界前人已有描述,但这两句话特别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联使之‘题无所留’”(《宋诗选注》)。人们在讨论知识、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山转水转,令人困惑。出路在哪里?于是我突然有一种空虚感。但是,如果你持之以恒,继续前进,突然一缕曙光出现在你的面前。继续前行,你会豁然开朗,发现一个你从未见过的新世界。这是这种联系给人的启发,也是宋诗的独特趣味。读完之后,人们会觉得在生活中的某个情境下,与诗中所写的东西有着惊人的契合,因而感到更加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走在背阴的路上,自信地走着,怀疑是不是没有路,突然开朗起来,既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也道出了世事沉浮的哲理。所以这两首诗超越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这幅对联展现了春天美丽的风景;下联描述了南宋初期从自然到人事的农村风俗。读者不难体会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会”是土地神。春节社团,立春后的第五天。这一天,农祭社为新年祈福,充满了兴奋、打击和打击,也充满了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的起源非常古老,在李周就有记录。苏轼《迭华莲·周觅上元》也说:“击鼓吹笛,乃入农桑社。”宋朝的时候还是很流行的。陆游对这一古老的地方习俗赞不绝口,以其“简服古风”表现了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前三部写的是外面的世界,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但似乎诗人的用心还不够,于是改了笔:“从今以后,你若悠哉游哉地骑上月亮,就拄着拐杖整夜敲门。”随时,随时。这位诗人已经“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挂,整个大地笼罩在淡淡的清亮中,也给春节后的村庄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话很自然地从我胸中流出:我希望时不时能拄着拐杖骑着月亮,轻点柴飞,和老农亲切交谈。多么荣幸啊!一个热爱家乡、贴近农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写于孝宗三年(1167)的大路。在此之前,陆游担任龙兴府总判官。因为尽力帮助张军北伐,被投降派瓦解,以“谢罪、鼓噪是非、力劝张军作战”的罪名回到家乡。当然,诗人是愤慨的。相比于尔虞我诈的官场,家乡简朴的生活自然会带来无限的慰藉。此外,诗人虽然看似悠闲,却未能忘记国事。抓国家的人目光短浅,没有长远打算。然而,诗人并没有失去信心,并确信有一天他不会极其成功。这种心境与你要去的地方不谋而合,于是双方协商产生了一段传诵千古的“山重”与“柳暗花明”的连接。

陆游的七律是最好的。这部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中无“有”字,但处处削“有”字,妙趣横生,无穷无尽。也有层次分明的。“之幽境,风俗之美,愿作常约”(方《赵魏》)。特别是中间的两副对联,工整,善于写高难度的场面,如珠落玉盘,流畅,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