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的起源

寒露的由来

每年65438+10月8日左右(65438+10月8 ~ 9日),太阳运行到经度195度时,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是指这个时期的温度比“白露”中的温度低,地面上的露水更冷,很快就会凝结成霜。二十四节气:“九月节气,露水寒了会凝结。”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由热转凉,那么夏天的暑气还没有完全消失,清晨还能看到晶莹的露珠。那么,“寒露”节气就是天气寒冷的象征,预示着由凉到寒的转变,露水冰凉,光芒四射。俗话说,“寒露寒露冷露无处不在”。

相关典故

中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个阶段:“一阶段为鸿雁客;第二,麻雀入水,就成了蚌;三朵菊花开黄花。”在这个节气里,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列向南迁徙;在寒冷的深秋,所有的鸟都消失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大量蛤蜊,贝壳的条纹和颜色与鸟类非常相似,以为是鸟类。第三阶段的“菊花开始开花”是指此时菊花已经大面积开放。

根据气候学,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有一定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高压控制,雨季结束。天气往往是白天暖和,晚上凉爽,万里晴空,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经南移到秦岭和淮河,长城以北一般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个时候都能看到初霜。除了青藏高原常年下雪外,东北、北疆普遍已经开始下雪。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的雷暴已经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还能听到雷声。华北地区6月5438+10月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的一半或更少,而西北地区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寒露之年,华南的降雨量也在逐日减少。华南西部大部分在20毫米左右,东部一般在30到40毫米左右,降雨频繁,昼夜不停,下着雨,影响了“三秋”的产生,成为华南大部分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与毛毛雨相伴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多,日照少,阴天多,此后雾日数明显增多。然而,秋雨是否严重直接影响着“三秋”的进度和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在晴天抢收播种;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多种有效耕作措施,减少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堵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注意防范。

农业知识

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有一定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高压控制,雨季结束。天气往往是白天暖,晚上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的雷暴已经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还能听到雷声。华北地区6月5438+10月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的一半或更少,而西北地区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此时,海南、西南地区仍是秋雨,过几年江淮、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影响。

“寒露不摘棉,霜降不怨天。”。天气好的时候要抓紧收割棉花,降温早的时候温度不太低的时候可以收回。江淮、江南一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地湿润。

南方稻区也要注意防范“寒露风”的危害。华北要抓紧播种小麦。此时,如遇干旱少雨,应尽力积蓄土壤水分,抢抓土壤水分进行播种,确保初霜前后完成播种,切不可被动等待雨水导致种植早茬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应是先播甘蓝型品种,后播甘蓝型品种。淮河以南播绿肥的要清理干净,已经出苗的要清理排水,防止渍水。华北平原甘薯块茎膨大已逐渐停止,早晨气温低于10℃或更低的概率逐渐增大。要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割,争取在初霜冻前完成,否则马铃薯块茎会因在地下冻结太久而“硬起心肠”,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利用价值,无法储存或用作种子。

天气寒冷有露水,对秋收非常有利。有农谚:黄花炮也要收,成鱼连藕也要收。大豆在寒冷的露天收割,石榴和山楂采摘。寒露桃是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桃左右,故名“寒露桃”。

节气饮食

寒露季节,应多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软性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枣、山药等,增加体质;少吃辛辣之品,如辣椒、姜、葱、蒜等,因为过食辛辣食物会伤身体的阴精。如果能煮一百个枣和莲子,也是很好的养生方法。银杏粥经常喝它们,经常吃一些山药和马蹄。

寒露饮食保健应以五味均衡饮食为主,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多吃甘、淡、润的食物,既能补脾胃,又能润肺润肠,防治咽干口燥。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和豆类、菌类、海带和紫菜。早餐要吃温热的食物,最好喝热的药粥,因为粳米和糯米都有很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粥、玉竹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多吃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物。

秋天自古就是金秋,五行中肺属金,所以肺气对应金秋气。“金秋时节,燥也。”这个时候,邪气的燥动就容易侵入人体,消耗肺的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干、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秋燥症状。因此,深秋饮食宜滋阴润燥(肺)。古人云:“秋燥,宜食麻以润燥。”

吃母蟹

俗话说“西风吹,蟹脚痒”,螃蟹的味道一凉就会“正”。“九月脐球,十月尖”,寒露时节母蟹卵饱满,黄膏丰富,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农历十月后,轮到公蟹吃得最好。但过敏、胃寒、孕妇、高血脂人群不宜吃蟹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螃蟹不要和柿子一起吃,以免胃结石。

喝“寒露茶”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是茶树生长的绝佳时期。每年寒露前三天、后四天采集的茶叶称为“正秋茶”,正秋茶是秋茶中的极品。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苦涩,却有一种独特的甘甜醇香,特别受老茶客的喜爱。

节气禁忌

避免无病化妆。

没病就补,不仅增加开支,还害了自己。如果你服用过多的鱼肝油,会导致中毒。如果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肥胖,血液胆固醇升高,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避免过多和不足的区别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补虚。并不是说虚损患者就不要用补药。虚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补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身体。

保健虽然没有治病那么严格,但至少用餐对象要分寒热两类。微寒者怕冷喜热,手脚不温,口淡流涎,大便溏薄,小便长,舌淡,脉沉。发热者,手脚发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脉数。如果不区分寒热,很容易导致“火上浇油”。

避免越多越好

吃太多补品是有害的。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果过多服用参茸补品,会引起腹胀,不思饮食;服用过多的维生素C会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

避免所有的补充剂和肉类。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很好的滋补品。它不仅营养高,而且味道鲜美。但是,肉类不容易消化吸收。如果长期吃多了,往往会被肠胃功能已经下降的老人压垮。肉类消化过程中的一些“副产物”,如过多的脂类和糖类,往往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诱因,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清淡饮食不是没有补充,尤其是蔬菜。现代营养学认为,新鲜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切忌以药为食。

重医轻食是不科学的。不知道很多食物也是治疗药物。多吃荠菜,可以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以健胃消食,平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可以补脾胃。日常食用核桃、花生、红枣、扁豆、莲藕等。也是很好的补充。

避免强调“进”多于“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每天都有肉有鱼,饭菜油腻。这些食物代谢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要及时排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很多人排便不规律,甚至便秘。因此,近年来,养生专家提出了一种注重“负营养”的养生新概念,即注重人体排泄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素”的滞留和吸收,主张进补的同时要注意及时通畅的排便。

避免不断的“补偿”

有些人喜欢根据自己的口味吃某种补药,然后从多年不变变成了“偏食”“暴食”,对身体不好。因为药物和食物不仅有保健和治疗作用,而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仅各器官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需要全面系统的调理,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品和食品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不可能千篇一律的弥补。

避免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燕窝、鱼翅等那些高贵的传统食物并没有奇特的食疗作用,而红薯、洋葱等非常普通的食物却有着值得关注的食疗价值。

另外,所有的食疗都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所以药膳要根据需要来定,“缺什么补什么”,不能按高低来分,尤其是老年人,要以实用低价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