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神奇的“伪科技”产品

盘点那些神奇的“伪科技”产品

盘点那些神奇的“伪科技”产品,近年来,不少商家打着科技的幌子,夸大产品的功效,以获取更高的利润。我们把这些打着高科技概念营销的产品称为“伪科技产品”。以后看到夸大某项功能,打着科技外衣的产品,要慎重。

盘点那些神奇的“伪科技”产品,1技术的发展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的产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但也可以看到,近年来,很多商家打着技术的幌子,夸大产品的功效,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这些高科技产品被称为“伪高科技产品”,被一些商家利用,借助“高科技”的标签,吹嘘自己的产品具有神奇的功效,以此来愚弄消费者。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伪科技产品离自己很远,因为他们有清晰的判断力。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需要,相信某些产品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结果是骗人的。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假的科技产品,看看我们有没有为它们交过智商税,也提醒大家不要被商家的宣传所迷惑。

上图是最近突然流行的一款产品。它的名字叫“手机信号增强贴”。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5G时代,但是部分手机的信号接收能力有些差强人意,地下停车场、地铁等地方的手机信号很差。于是有商家瞄准了用户的这一痛点,推出了这款产品,声称只要在手机背面靠近信号接收器的地方贴上贴片,就可以获得更强的信号,甚至在一些信号弱的地方也能流畅上网。有记者问商家这个产品的原理是什么?有商家回复“只要手机后盖不是玻璃的就可以增强,1格的信号贴上后一般可以增强到3格”。“原理是贴纸(芯片)可以增加手机的波长”。

这种说法可信吗?为此,有专家专门针对该产品做了实验。结果显示,从材料和结构上来说,商家宣称的最先进的信号增强贴是在一张塑料片上涂上一层铝膜,在铝膜上印刷一层类似磁性墨水的材料。但是,信号增强贴通过拉长手机内置天线接收信号的波长来增强信号的接收范围的说法,在原理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波长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被“拉长”的;其次,放大任何东西都是需要能量的,贴纸属于“无源天线”,无法为有效放大信号提供能量。所以“手机信号增强贴”是披着科技外衣的无用产品,想借此增强信号的人要清醒了。

上图这款产品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不是普通的电饭煲,而是商家宣称无糖的电饭煲,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者减肥者来说,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原理:与普通电饭煲的实心底衬不同,除糖电饭煲的内胆底部布满漏水孔,下面还加了一个收集米汤的盒子。普通电饭煲用米和水蒸饭。水干了,米就熟了。除糖电饭煲在蒸米饭的时候会把米汤过滤掉,蒸到半熟,再蒸剩下的米饭,这样米饭的含糖量会下降很多。有商家宣传能有效降低大米中70%的糖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了验证脱糖电饭煲的实际降血糖效果,央视邀请了15名志愿者吃饭,测量他们的血糖。结果显示,虽然食用脱糖电饭煲大米的志愿者血糖峰值略低于正常大米,但在医学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即没有降血糖作用。所以无糖电饭煲确实可以降低米饭中的一些糖分,但是远没有宣传的那么有效,而且依靠这个噱头,很多无糖电饭煲的价格往往是普通电饭煲的好几倍。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比较离谱的“伪科技产品”的例子。近年来,石墨烯作为“新材料之王”,名声大噪,科技感十足,于是一些商家抓住这一炒作点,在一些保健品或服装产品中借用,声称具有抗菌抑菌、吸湿排汗等功效。你要知道石墨烯的导热性很好,但是吸热快,散热也快。最重要的是石墨烯材料不容易获得,价格也很贵。就算做一个完全单层的纯石墨烯内衣,成本至少也要几个亿,没几个人买得起。

除了石墨烯材料,还有很多商家把很少有人懂的量子做得很有文章,比如“量子水杯”“量子眼镜”,甚至普通的鞋垫都用“量子能量”,号称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不过这个样子是有欺骗性的,因为量子技术还在研究阶段,距离应用到民用产品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这些伪科技产品只要仔细了解,都能找到宣传上的漏洞,但我们往往被自己的需求所刺激,容易被商家所迷惑,最后只能被收获智商税。所以以后还是要谨慎的看到夸大某项功能,打着科技外衣的产品,再决定是否购买。

你在购物过程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假科技产品?

盘点那些神奇的“伪科技”产品,2防脱发的“暗物质”洗发水,修复松弛的“石墨烯”保暖服,治百病的“量子”医疗器械...现在贴着“高科技”标签的保健品频频出现。一些无良商家借助高科技标签,吹嘘自己的产品有神奇功效,愚弄消费者,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觉得假科技产品很多,86.3%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人被假科技产品忽悠过。

或许是消费升级的契机。近年来,各种打着高科技幌子的新产品层出不穷,并迅速占领了各大广告平台。无论是标榜包治百病,还是利用暗物质、量子等新概念,只要有点科学常识,甚至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就不难看穿这类产品背后的玄机。但这种打着科技旗号的反科学产品却有很多粉丝。对此,呼吁加强科普的声音很多,但伪科技产品的流行需要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待。

无论是轻信“神器”,还是普遍接受黑科技,本质都是科学文化认知有问题。中国科学院教授李大光曾指出:“近年来,我国18岁到24岁的人群科学素养水平最高,但这一群体在整个国民群体中的比例很低,我们的整体水平确实不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急剧下降,与欧美国家和日本形成巨大反差。欧美的科学素养分布比较平均,只有日本例外。年龄越大,科学素养越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科学素养水平下降,这在常规意义上似乎不难解释。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社交圈变窄,信息接收渠道减少,容易与时代脱节,更容易被伪科普、伪科技所迷惑。目前被调侃的“父母朋友圈谣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利益驱动的伪科普混淆了真假,让曾经处于信息封闭状态的人们很容易失去判断力和辨别力。

李大光认为,要提高科学素养,不能完全依靠科普,科普属于非正规教育。现阶段真正能起到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作用的是学校正规教育。可惜很多人的学习习惯不是正规教育阶段养成的,很多人获取知识的动机往往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而不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就是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还是有差距的。结果就是,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有鉴别伪科学的能力的,因为受过教育,接触的信息多。一旦年龄增长,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减弱,科学素养和科学认知薄弱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表现出不相信常识却热衷于相信奇迹的认知误区,这也能反映出我们科学文化认知的不足。尊重常识,说白了就是对一般科学规律有足够的认识,尊重科学精神。过于相信奇迹与科学精神相悖,与追求玄学、怪神、大师其实是同构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高手,现在伪科技广告几乎无处不在,很容易被忽悠。

功能神奇的伪科学产品,放大了社会在科学素养和观念上的缺陷。对此,除了加强日常科普,更迫切的是加强常规教育中的科学文化和观念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