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扬州知府韩绰的一封信的翻译和鉴赏是什么样的?

《致扬州知府韩绰》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诗人刻意把深秋的扬州描绘得依然青葱郁郁,二十四桥月夜的音乐依然悠扬动听,借以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适。

翻译

青山隐隐起伏,江河悠悠,秋天已近尾声,江南草木未落。

24桥的月亮映着幽幽的清夜,玉人,你在教一个妙龄女子吹笛子!

作品欣赏

前两句是“青山隐隐有水,江南草秋未枯”。回忆一下想象中的江南秋景:青山区,若隐若现,碧水悠悠,一望无际。虽然现在是深秋,但江南温暖的植被依然生机勃勃。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体气候与江南无异。很多诗人都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路十里春风”等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眼里简直是繁花似锦,四季如春;诗人现在想到的是中原北部的扬州,自然就把扬州当成了美丽的“江南”。“草不枯”与“青山”和绿水的结合,突出了江南秋天的明媚、清丽、高远和生机勃勃的特点。诗人十分怀念繁华的旅游故土,在记忆和想象中赋予扬州完美。

这两句话刻意渲染了江南山川秀美、草木常青的清秋景色,只是为了给接下来的两幅想象中的生活画面提供一个美好的背景。且第一句是山与水相对,反复使用“昏”、“远”等词,第二句是“江南秋末”与“草未枯”的转折,构成了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风格,也隐约表达了诗人对姚思的期盼和对繁华旧游的怀念之情。

“月夜二十四桥,玉人何处教笛吹?”诗中三四句优美的句子落在与他同行的老朋友韩绰身上,提醒他送上一份礼物。借此机会,他展示了扬州独特的美和他对扬州的怀念。诗人把记忆集中在“二十四桥月夜”上,因为这一幕最能体现扬州的繁华与浪漫之美。

这幅由回忆和想象交织而成的月明桥上教笛的生活画卷,既流露出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和令浪漫才子神往的生活的怀念,又寄托了对昔日故地的思念,重温彼此的情谊。既含蓄地表达了对朋友的善意嘲讽,也表达了对朋友现状的无限敬佩。

原文

给扬州知府韩绰的信

杜牧[唐朝]

青山隐隐约约是千里之外的绿水,秋天一直是江南草木未枯。

二十四桥上皎洁的月光,是晴朗的夜晚。你在哪里教人吹箫?

给…作注解

韩卓:未知。杜牧还有一首诗《哭韩卓》。

法官:观察使节和我们使节的下级官员。当时韩绰好像是淮南省的判官。

条条:指漫长而遥远的河流。一个是“瑶瑶”。

草未枯(diāo):一个是“草已枯”。

褪色:枯萎。

二十四座桥:二十四座桥。北宋时,沈括在《孟茜笔谈补笔谈》卷三中记载了各桥的位置和名称。据说有一座桥叫二十四桥。李斗《扬州画集》卷十五:“二十四桥是吴佳砖桥,一座红药桥,在宰熙春台后面,...扬州崇尚词序云,桥因古代二十四美人在此吹笛而得名。”

玉人:美男子。这是杜牧对韩绰的戏言。一指扬州艺妓。

老师:制造,制造。

《全唐诗》作品的出处

文学体裁中的七言绝句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景兆万年(今陕西Xi)人。杜佑之孙。唐代文人与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秘书、御史监察、宣州团练裁判、殿中御史助理、内祀、左补缺、史馆编史、司勋、袁外郎、黄、迟、穆、胡刺史。晚年居樊川,人称杜樊川。

性是直截了当、不拘小节、不屑一顾的。自负而足智多谋,诗文皆名。这篇文章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阿房宫赋》,其诗明快隽永,绝句尤其被人称道,被誉为天下小杜。就像李商隐一样,他们被统称为“小杜丽”。他的代表作有《博秦淮》、《江南春色》、《赤壁》、《体悟江亭》等,家喻户晓。年轻的时候,我很擅长读《孙子兵法》。我曾经注意到孙子兵法的十三篇文章。他还撰写了《罪恶衍》、《战争论》、《保卫》、《原十六卫》等当代军事文学理论。会昌三年(843),赵义军大乱,李德裕上书用兵方法,被德裕采纳。樊川文集作者。1978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歌札记》、《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