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人都知道什么是有用的,却不知道什么是无用的”
这个道理就像“人不是因为不知道而痛苦,而是因为知道而痛苦”的道理。对于生活,我们不缺乏认识自己长处的眼光,我们缺乏的是知道自己的长处应该停留在哪里。所以这个世界总是在看到自己优势的同时犯自以为是的错误,用片面的优势来炫耀。
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一种人,不是没有任何天赋,而是当他知道自己有一些片面的天赋时,就拿自己的天赋自以为是。在这种状态下,他的才能不仅可以成为人生的优势,也可以成为人生灾难的根源。
因为当你无法收敛优势的边缘时,优势的边缘当然会伤害到自己。
《列子》里有一个“知贤而不贤”的故事,是这样的:
精力充沛的人往往自傲自持,强大的人往往勇敢自大,刚愎自用的人不愿听到自己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相应的优势,所以才因为有优势而过于自大。这不是有德之人所具有的智慧。
真正贤惠的人喜欢雇用年纪大、智慧过了巅峰但不会滥情的人。这样的人可以知道自己的优点,但绝不会因为自己的优点而变得犀利。
所以,对于一个治理国家的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发现有才能的人,而不是总是刻意去展示自己的才能。
就像刘邦和项羽一样,论个人能力,项羽的素质和修养都远在刘邦之上,但也正是因为自己的优秀,才养成了自以为是的毛病。起初韩信、英布、范增都辅佐项羽,项羽却对他们持怀疑态度。
比如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他有很多策略,项羽都没有采纳。正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个范增,不能用。”后来范增对项羽起了疑心,一怒之下要求回村。他一路抑郁,到了彭城就病死了。
从韩信的不重用,到英布的离开,最后到范增的离开,这一切正是因为过度的自以为是,有才无用武之地,这也是导致项羽乌江自尽的直接因素。
而刘邦则采取“不容置疑”和“不容置疑”的态度广招人才,因为刘邦知道要成就一番伟业,需要任人唯贤,重用人才,所以一有机会就举办招聘会,公开招贤纳士,最终得以打败项羽,导致独霸天下的结局。
第二,
自大的人狂妄,任性的人无知,似乎有才华的人容易自负,最常见的错误就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天下第一,无人能比,更不要说认真对待别人,看不到自己的才华,不接受别人的建议。
但是这种过分的自以为是和任性带来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致命,二是被别人孤立。这两种结果都是极其恶毒的,从让自己生活不愉快到丢掉性命。
所以,知道自己的才能不是真正的智慧。当你能知道自己的才能应该停留在哪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能从自身修养入手,虚心接受别人的错误和纠正批评,放下自己过于主观狭隘的思想,在收敛自己锋芒的同时,避免自以为是的弊病,在这种状态下,自己的优势才真正可以作为生活中的加分项,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