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潘老师漫谈自体心理学

昨天我们读书会有幸邀请到了心理动力学的潘老师给我们讲一讲自我心理学。我既期待又兴奋,就像去参加一场精神盛宴。讲座将于下午2点正式开始。潘老师从理论和临床两个角度对经典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的理论进行了比较,讲了自体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我们听得聚精会神,忘乎所以。让我们尽情聆听。说来听听。

潘老师从几个基本概念入手。

什么是自我?自我是关于自身的所有心理表征的集合,包括知识和情感。

自我是一个高度功能化的结构。自己完成的功能是什么?

让你激发活力,保持自我连续性,创造力,融合感,自我忍耐力(调节情绪),保持自尊自控力

什么是自我碎片化?没有连续性和统一感。

自我客体是什么?它是为自我提供心理功能的对象。

自我客体的三个功能。

1,肯定,赞美,鼓励,看见,镜子里的反映,

2.保护,安慰,让它平静安全,让自我凝聚。

3.由相似的同伴陪伴着,

这三个功能对孩子的成长像阳光雨露一样非常重要。

什么是夸大自我?夸大自己来源于经典理论中的性和攻击性。内在的是动力。对于外在来说,是要重拾快乐,而内在就是性和攻击性。比如梦中飞翔,刺激又豪迈。

如果你夸大自己,很满足会怎么样?

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情感,有升华,有哀悼,有智慧,有幽默。

如果不满意会怎么样?会恐惧,无助,失落,回避,愤怒,羞愧,自卑,内疚。

什么是软弱的自己?对应的是理想化自我的需求(无力感和无助感)。

如果一个人软弱的自我被满足了会怎样?

会激动,很安全,很平静(安抚情绪的能力),自我安慰的能力,充满希望。也会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良心、道德、价值)。

如果你不满足:恐惧,失望,羞耻,绝望,向外寻求,幻想神奇的力量(超值概念)

什么是镜像自我客体?

当一个人想夸大的时候,就把夸大经历的人带给他的功能给他。

什么是理想化的自我对象?

当一个人无助的时候,我希望有一个功能,可以帮助他抚慰情绪,重建安全感。

镜像自我客体的需要是什么

当夸大一个人想要得到满足的愿望时,他希望自己被人肯定地欣赏。

理想化自我客体的需要是什么?

当我脆弱的时候,我需要有人(或事)让我平静下来,给我支持,有效管理我的情绪。

什么是镜像自我客体共情?

来访者向咨询师表达他们希望被看到和被肯定的需求。

什么是理想化的自我客体共情?

来访者对咨询师抱有理想主义,期望咨询师能产生积极的共鸣。

自我转变

1,结构化:一面镜子反射出B理想化的C孪生

2、补偿:妈妈见不到找爸爸,爸爸见不到找爷爷,爷爷见不到找老师(补偿结构)。

3.转化内化:两个过程。

一个恰到好处的回答?b恰到好处的挫折

什么是自恋:

弗洛伊德关于自恋的理论是:力比多投自己(爱自己)。主张超越自恋,爱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有限度的,多爱自己就没能力去爱别人,这是一种取舍关系。

科胡特关于自恋的理论,也就是爱自己爱别人,是一种能力,是同时发展的。你有多少爱自己的能力,就有多少爱别人的能力,这是一个钟摆关系。

二、如何利用自体心脏解决临床上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几个概念。

1,对羞耻的理解:

弗洛伊德对羞耻的理解:A,我渴望被曝光,还有b超,我的理想没有实现。

科胡特对羞耻的理解:A夸大的东西得不到满足,B自恋被碾压,受挫。

2.对创伤的理解:

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童年的不幸经历对心脏有不良影响。

科胡特对创伤的理解:当儿童需要反映和理想化他们自己的对象时,无法满足的恐惧。

3.对阉割的理解:

科胡特对阉割的理解:自我客体功能丧失引起的恐惧。

4、对阻抗的理解:

5.对恋母情结的理解

弗洛伊德如何解释俄狄浦斯情结:杀父娶母

科胡特认为,自我客体丰富、素质高的孩子会快乐、安全地度过俄语时期。如果缺失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被父母视为情欲,竞争性攻击被父母视为敌意,于是出现了恋母情结。

7、共情的理解反对共情,对于自我对象的共情,如何处理认同?

反同理心(辅导员的感觉);

1.如果咨询师感到无聊,困倦和无聊是自我客体移情的镜像,来访者需要你看到他。2.如果心理咨询师觉得自己很独立(不像来访者),那就是孪生的自我客体共情,来访者在追求与心理咨询师的相似性。3.心理咨询师有贬低自己的感觉,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客体共情,来访者在理想化心理咨询师,要有耐心。

心理咨询师要用自己的反共情来推断来访者的共情。

还有很多精彩待续...

潘老师洋洋洒洒的分享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听了两个多小时,感觉很过瘾,很受益,很值得,很感动。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也是心理学的魅力。感谢你们的辛勤工作和精彩奉献。同时也要感谢丹瑞先生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同频相遇,共同学习,共同发声体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