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哪里看起来隆重?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艾节、端午节、重午节、午节、夏节。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是各地人的习俗都是一样的。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老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挂铃铛,挂艾叶和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游各种病,戴香囊,准备祭品。这个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国三大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观点。影响最大的是纪念屈原。屈原出生于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由于他渊博的知识,他处理混乱的知识和他的修辞技巧,他成为了楚怀王的左派。对内主张“兴才赋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最终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但他的政治主张遭到楚国一批汉奸的反对、排挤和陷害,被流放到湖南,流落洞庭湖。不久,他听到消息说,楚国的首都被秦军攻破了。他不忍亡国之痛,于农历五月初五死于汨罗江。为了救他,人们划船去找,把粽子扔进水里。这种说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另一些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辟邪和避免毒品。《静初时代年谱》说:“五月五日,知识分子一起上演百草,出现了百草大战的场面。艾艾以为他是男的,挂在门上毒死他。”《风俗通》曰:“五月五日,缚臂以彩者,发兵鬼,使人不至得病。”至今,东北农村仍保留着端午节凌晨在野外采摘艾蒿挂在门边,给孩子的胳膊系上彩线的习俗。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一个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落)举行的图腾节日。另一些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季的至日,即夏商周时期的夏季至日节。叶凡的《后汉书》持有这种观点。

在西北,端午节也是一个热闹有趣的节日。早在半个月前,大街上随处可见买花、买绳、买香包的大爷大妈。

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家乡的端午节。挂艾叶、吃油饼、粽子、戴花绳、香囊,是我家乡和农村最重要的节日形式。

小时候端午节前夕是我妈最忙的时候,给孩子做花绳,做香包。小龙舟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妈妈们偷偷比技术的机会。看看谁家的香包做的花样多,做工精细,闻闻谁家的香草放的适量。

香包的款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花卉:梅花、桃花、菊花是最常用来制作香包的。一是寓意好,二是花形简单易做。第二种是动物:动物的香包主要是生肖。孩子的生肖是什么,戴什么图案的香包好看又吉利。第三种香包样式是水果:石榴、桃子、西瓜、苹果是最常见的图案。第四类是蔬菜:胡萝卜、卷心菜、辣椒、南瓜和葫芦最有机会做成香包。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种香包。什么大熊猫啊,各种交通工具啊,现代配件啊,都用来做香包的形状了。

家乡香包的做法是这样的。一、选择各种布料,丝绸最合适,丝绸的光泽和柔软容易塑形。剪下要做的香包的基本形状,用合适的干净棉花蘸上早前买的香草精粉,用香草精粉裹住剪好的棉布,用针线缝上想要的形状。缝好后,在香囊的一端落下一根佩戴用的细绳,一个香囊就完成了。

有的香包是用白布印花,让香包更加优雅大方。香囊总是和花绳一起佩戴。花绳是用五色线(多)做成的细绳。在端午节的早上,母亲们总是早早起床,给孩子们穿上五颜六色的花绳和香囊。家乡的孩子要在脚上、手上、脖子上缠上花和绳子,戴上香囊。据说它们可以预防五毒的危害。

在门楣上挂艾叶是我的家乡在端午节期间最必要和最重要的活动。在端午节的清晨,男人和女人在黎明前起床,在沟渠和河流旁采集艾叶。我的家乡有很多地方生长艾蒿,你什么时候出门都能找到。艾叶和另一种野生艾草很像。那种艾草叶子薄,背部绿色。艾叶椭圆形,背面灰色。小孩子分不清,大部分都是艾蒿而不是艾蒿。

端午节习俗的中心是驱除药物和灾难,保持健康和寻求好运。菖蒲、艾蒿菖蒲、艾蒿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辟邪和药用的双重价值,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习俗。艾蒿一直是艾人、艾、的心头之患。艾仁最早见于梁宗谷《荆楚纪年》,司曰:“五月五日,四人合力战百草。艾艾以为他是男的,挂在门上毒死他。”

中医认为艾叶辛、苦、温,入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通经活络的作用。艾蒿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于针灸。据说野生艾叶一般在端午节成熟,端午节采摘艾叶是最合适的时间。

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吃的。粽子和油饼。粽子南北都能看到。油饼的做法在北方比较常见。取能包一个饺子那么多的面团,用手擀开,中间放入面粉和糖混合的馅料,揉成一个圆形,放入锅中炸熟。出锅的油饼又脆又甜。纯白糖做馅容易溢出,活点面粉可以避免这样的损失。

现在,城市里的端午节也一样热闹有趣。挂艾叶,吃粽子,穿花绳,戴香囊,都是一样的。只是这一切都不需要像在老家一样自己动手。一切都被商业化了。端午节,什么都是街上买的,艾叶也是附近村里的农民早早运到城里,两元钱一把的艾叶。花绳香包也是街上买的。现在这些年轻的妈妈们往往要搞清楚哪一个做出来买起来更划算。很划算,但是做起来就没那么好玩了。

去年端午节,我起了个大早,借着在外面跑步的机会,和朋友一起体验了一把采艾叶的乐趣。我转了大半个上午,一无所获。不知道是现在艾蒿少了,还是城市附近没有适合艾蒿生长的环境。一棵总的艾蒿树没有找到。也许艾蒿原本只喜欢生长在荒野沟里,它是在繁华和喧嚣中诞生的。

端午节的所有活动都体现了一个中心。然后辟邪驱疫我们西北没有喝雄黄酒的习惯。据说喝了酒,带了花,带了绳,带了香囊,五毒就没法靠近了。《白蛇传》中的徐贤因为一杯雄黄酒而毁了自己的一生。想来白蛇也是没有眼光的,而且用了一千年的时间才修复了这么一个糊涂而软弱的徐警官谁还对她起疑心...

每年都有端午节,不同年龄的人不一样。明年谁闻香囊,明年谁送雄黄酒...

家乡的端午节

中午吃饭的时候,妈妈拿出一些粽子,说是楼下邻居送的,才知道端午节要到了。

离开家乡好几年了,不知道家乡的端午节是否还像小时候那么热闹,但记忆还是那么清晰。

端午节的起源不用多说,照例是南方的龙舟赛,我的家乡在中原。自然没有,但也很隆重。

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几捆艾叶,一是辟邪,二是放蚊子。我也吃粽子,但是不会包。我得在街上买,所以粽子不是端午节的主角。那时候农村普遍比较穷,父母就煮点鸡蛋大蒜给孩子吃,也算是过节。记得小时候,我们把煮鸡蛋放在书包里,互相抚摸。谁打破了它们,谁就被胜利者吃掉,我们不允许食言。这是相当绅士的风。

其实节日是给孩子过的。那时候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所以端午节前给孩子准备节日的东西就比较认真了。大致有以下几项。

雄黄是一种中药。家长买来,用水捣烂,涂在孩子耳朵上,小屁股上,脚后跟上,说是辟邪。其实那时候都是土房,没有蚊香之类的东西,只好拿来当驱虫剂。当时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一股难闻的味道。现在我觉得是父母的心血。

五彩线是由各种颜色组成的彩色线,非常漂亮。将这些线像线圈一样绕在手腕、脚踝和脖子上。而且家长还警告说,不到十天不能脱,不然这些五颜六色的线圈会变成蛇。当然我当时很怕蛇,只能小心翼翼的看着,不敢轻易摘下来。

香囊是绣有各种款式布料的钱包,里面装了很多香料。大概有喜欢看古典歌剧的朋友知道有一部剧叫《麻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在端午节期间,没有什么比制作和佩戴香囊更美丽和温暖的了,香囊也被称为香囊和香。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将雄黄、艾草等具有杀菌作用的药材磨成粉末,用布包好戴在胸前,利用其香味,在夏天防止昆虫和细菌的入侵。这就是香包的由来。所以在端午节前,有许多小贩挨家挨户地卖丝线和香料。父母买回来会给孩子做香包,菱角的,月亮形的,动物的,抱抱娃娃的。非常漂亮。也是用蒜茎切成小块,用丝线串起来,落在香囊下面。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姑娘们也开始小心翼翼地绣起来,送给自己的恋人,比较谁绣得最好。穿的自然的,甜美又勤快。可见香囊也是《爱的种子》中少男少女的定情信物。

说到香囊,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女孩子身上的香囊是可以抢的。如果你看到哪个女生身上的香包好看,就大胆去抢。姑娘们虽然躲闪,但并不生气。你抢了,她不会要,更不会骂你。但前提是你得脸皮厚,一般女生不会轻易让你偷的。如果女生送你香包,说明她喜欢你。如果你穿在身上,说明这个女生也喜欢她。

但遗憾的是,那时候虽然经常抢很多香包,也有女生送给我,但那只是小孩子的游戏,没有太多想法。可惜我辜负了姑娘的心情。

论端午节的原始形式

吴滨安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一大节日,不仅家家户户庆祝,一些地方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包括古代祭祀河流和招魂以纪念屈原的习俗。其实这个节日一直流传下来是为了驱除疾病瘟疫,避兵避鬼,驱邪避灾的节日。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如用彩丝包粽子,包手脚手腕,用苦楝叶包米粽子,采艾叶菖蒲,取蟾酥,饮雄黄酒,调朱砂酒,摘各种草药,挂钟馗画像或辟邪等。,与纪念屈原无关。即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一些地方把端午节作为纪念伍子胥或越王勾践及其孝女曹沫的节日,与屈原之死无关。可见,端午节作为各地的民间节日,都有纪念当地历史人物的内容。但端午节作为一个民族民间节日,是以大热前避疫驱毒的大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当然,除了防灾除病,古代避疫还有很多通俗的信仰。正因为如此,这个节日的民俗色彩更加浓厚。?

古时候流行在正午摘挂艾叶,饮雄黄酒,其消疫解毒之意十分明显。但扎彩丝的驱邪意义更复杂。?

五彩丝绝不是五颜六色的丝线,而是由一定的红、黄、蓝、白、黑丝线组合而成。五月初五,大人把它绑在肩上。或做成五色丝绸手镯,缠在孩子手腕上或挂在蚊帐和摇篮上。?

五彩丝,又称五彩丝。古老而通俗的名称有诸索、诸索等。绑在蚊帐和摇篮上的,也叫万转绳和保健绳。早在东汉时期,应劭的《风俗义》中就有记载,把它绑在手臂上,可以避兵避鬼,预防疾病瘟疫。在《续汉书》和《后汉书》中,朱锁和五色印章被用作午后三时这一天的门饰,这被认为是抵御邪灵的手段。五色帛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奉五行阴阳学说,五色也代表五个方位,相互促进,有驱邪迎吉祥的神秘作用。青色是木,代表东方,红色是火,代表南方,黄色是土,代表中央,白色是金,代表西方,黑色是水,代表北方。动物是象征,东边是青龙,南边是朱雀,西边是白虎,北边是玄武(龟蛇),中间是黄龙,都是灵物。五色丝绸能辟邪、瘟疫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因为没有具体解释为什么这些颜色能消灾除疾。可见,这是信仰中的一种神奇的、象征性的奇迹,与艾蒿、菖蒲、雄黄在节日中使用的药用功能明显不同,纯粹是出于民间信仰的需要。

然而,另一方面,节日的五色丝绸充分显示了祝贺的意义。小孩子用五色丝扎脖子,缠手、脚、腕,俗称长命索、续命索、百年索、健康索。辽代北方民族妇女中午在手臂上系上五颜六色的丝绸,俗称相思结。辽代妇女将五颜六色的丝扎成人发,编成发髻,也称长寿线。辽金皇帝穿五色丝绸,也叫寿丝。江南用纸和丝绸把菱角方叠起来,再用五彩的丝绸包裹起来,逢年过节互赠礼物。妇女们把这种叫做“芳芳”的节日装饰品戴在胸前,以显示她们在妇女工作方面的成就。这些习俗与避兵避鬼、除病除疫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从正面祝福生日。这是端午节在驱邪避疫的同时,祝贺和祈求长寿的正面主题。?

除了喝雄黄酒,端午节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饮食习俗是吃粽子。粽子,原名玉米小米。这种食物早在公元2世纪就很流行。最早是把大米放在竹筒里煮,然后用印楝叶、葫芦巴叶、竹叶、芦苇叶把大米包起来,形成尖角,煮熟后食用。相传最早流行于长江、汉水流域,符合端午节时将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或喂龙的习俗,作为节日食品流传。自唐宋以来,粽子已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节日食品和礼物。不仅各家都努力做,市面上也有各种米粽子出售。为此,唐明帝还写了一首诗“四季花竞巧,九子争新奇”。在节日期间,粽子也被用来祭神、佛和祖先。1700多年来,粽子种类繁多。随着全球华人的迁徙,粽子也被带到世界各地,成为中餐和快餐的瑰宝。粽子早已摆脱了古代祭祀屈原、喂龙等庸俗文化的束缚,成为世界上广为流行的传统食品。

作为节日食品,粽子的本义不是祭祀的需要,主要是节日的需要。《汉书·风俗与义》中有一句关于粽子的非常重要的话,却常常被学者们所忽略。它认为粽子是用糯米和枣栗子包在叶子里,用灰汁煮,是“取阴阳包裹之象,故也称赞”。在《齐·姚敏书》中,我还引用了当地风俗的记载中的注释:“粘黍,一个饺子,一个角黍;盖犹裹阴阳,未散之时如是。”这就是用阴阳理论解释这种食物的象征性季节特征的意义。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至日的节气,恰好是寒冷终于消失,热气达到饱和,寒意逼近,阴阳达到相逼甚至相和的盛夏时节。眼下,季节是一年中最温和的季节,所以端午节在古代也被称为中秋节。在这个季节吃用糯米做的冷食,用茭白、芦苇、箬叶包裹,用灰汁煮,放凉。其色、香、味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季节的气息裹着阴和从中被察觉出来。不然大家为什么不像往常一样煮糯米省时省事,不厌其烦地做各种粽子呢?从这个古老的传统特征来看,吃粽子的发明和习俗由来已久,但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本草纲目》里的李时珍?6?1田边四中特意介绍了食品粽子,可见作为时令食品,也可以说作为药膳具有相当的保健价值。

最后说一下龙舟赛。据记载,赛龙舟起源于唤起屈原的灵魂,这在楚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这似乎只是某些地区的一项活动。因为在吴越,赛龙舟已经变成了祭祀伍子胥或曹娥,就连楚国祭祀屈原的比赛,也是从四月初八开始,就转变成了赛龙舟的准备,远比祭祀要隆重和热闹。《武陵杜菁录》和《荆楚隋记》中对比赛的激烈描写和比赛的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传说中召唤屈原的初衷。赛龙舟前请“山老师”(巫师)祭神,胜负占卜与招魂无关,只是预测申奥的胜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龙舟赛原本就有很强的竞技主题。这一点在江南水乡非常明显。?中国北方从来没有过端午竞技的习俗,所以从来没有过祭河招魂的意识和信仰。但历史上有一个传统的比赛,端阳骑马飞奔射柳,骑马击球。辽国的契丹兵和金国的女真兵都有端午节射柳打马球的竞技传统。?

端午节的凌晨,学校院子里先搭起一棵小柳树,从柳树树干的中上部切下一段绿皮,使其变白,充当靶心。然后,赛手们依次骑上马,拉弓,用没有羽毛的水平箭头切开白色的地方。比赛获胜者的排名是:射下柳乾后,如果马抓到手里的断柳就赢了,抓不到断柳的获得第二名。另外,打非白处或砍白处但没断柳的,会和没打中的一样消极。这种节日竞赛其实是对军事技术的一种很好的训练,直到清末才发展成为一种习惯。至于骑马击球,则是立即持弓杖,杖头如月牙。士兵分成两队作战,以射击取胜,类似现代马球。?

如今,中国南方的龙舟比赛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比赛。在北方,随着封建军事帝国的灭亡,原本属于旗兵的骑马竞技活动没有流传到民间,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古老的节庆活动失传了,使得北方的端午节缺少了应有的热闹气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抢救、发掘和整理,将射柳和马球的比赛与北方民族传统的骑射民俗结合起来,可能有希望成为北方端午节的两项大型节庆竞技活动。

家乡的端午节

今天是端午节。端午节到现在可能十几年了。我家乡的端午节非常盛大。在我的记忆中,它可能是最热闹的节日,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虽然过年是最隆重的,但显得自私。家家户户关上门,躲在茅屋里享受成员们的欢歌笑语。无论走多远,多累,他们都会在这一天回家见亲人,祭祖。但是端午节不一样。相反,是要出门,去很远的山上,在山顶的平原上集合,有点像其他地方的重阳节爬山。重阳节,爬山前要插山茱萸。我家端午节要在门上插“青蒿”,这是我们家常见的草。有些人还想喝雄黄酒。那天我妈妈通常吃很多鸡蛋和大蒜。

端午节不是国家法定假日,但是他们家乡的许多官员仍然开车带着老百姓去遥远的山区观看少数民族的歌舞。跳舞好像一直是汉族的弱项,只能去看。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选择去一座很远很远的山,也许从来没有人理解过。书上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现在湖北湖南还有热闹的龙舟赛。这一定和屈原有关。据我所知,这两个省的端午节好像挺有意思的。

端午节对孩子来说更重要,当然对大人来说似乎也同样重要。如果要做生意,就要提前把各种零食和凉粉做好,然后在约定的见面地点租车去卖。你穷,自然会扛到那个地方去挣两个小钱。我不知道谁指定了会面地点。有些经典的地方每年都有盛大的会议,有些则视情况而定。我不知道是谁发的通知。反正端午节快到了,大家基本都知道去哪里集合了。一般会远离这个地方著名的山峰,而且山峰必须足够宽,让所有人都可以移动。据说有少数民族舞蹈,赛马和篮球比赛。说实话,这一天各民族好像是最团结的一天,大家玩的很开心,互相欣赏。少数民族穿上很少穿的衣服,载歌载舞。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大型聚会是相亲的最佳时机。汉族人大多四处看看,年轻的,热闹的,年轻的,饱眼福的,老的,给孩子找对象的。况且平时难得见到知心朋友,这也是嘘寒问暖,增进感情的时候。要大胆有趣,必须是少数民族。年轻人会在当天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然后当天带回家。有了孩子才能回娘家。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在我年轻的时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同时又觉得太有意思了。

我没去过什么端午拉力赛,因为距离太远,那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家里人怕我们迷路,成为负担,就不让我们去。那时候家里穷,父亲也不想给我们兄弟一点午饭钱。当时看到邻居手里拿着父母给的端午压岁钱,我和弟弟都好羡慕。有几次,我们都哭了,因为没钱,去不了。

初中以后,因为学习紧张,一直没有机会参加端午节的集会。我的家乡大多数人不吃粽子,但他们确实吃得很多。我在家从来不吃粽子,但是我喜欢闻粽子叶的香味。如今远离家乡,工作限制把我大部分时间都锁在了家里。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聚会了,但我学会了吃粽子。不是因为好吃,好像是一种向往。每年都会不自觉的买几个粽子吃。

今天吃了两个粽子,想起家人,满满的惆怅;想起远方的她,心里隐隐作痛。

家乡端午节【夏末和谐】

城市生活就像奔驰的特快列车,那些民间节日就像简陋的车站经过。精明的商家早早抓住时机推出盛大的节日礼物,在我冷漠的心里翻出了故土的厚重情节。

人们庆祝农历,节日绑在太阳的脚踝上。当红色的晚霞从北窗进入房间时,妈妈说:“快端午节了。”每天傍晚,我去看日落,希望:更多,更多。我妈,话不多,也着手剪贴各种纸葫芦。切了几下,造型逼真的葫芦就在眼前了。从那以后,这个节日就出现在门、窗和橱柜上。岁月斑驳着剪纸,但往事依旧,欢乐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