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聪四友理论古籍简介

我也很喜欢中国传统戏曲,家里养了一个戏班。“所有的歌都是自我校准的”,我曾经请了著名作曲家敦仁来讨论旋律。这本书也因其广泛的搜索和收集而闻名。它包含了许多明代的轶事,分为17类,包括经典,历史,杂项笔记,诗歌,佛教,文学,诗歌,歌词和续史,有38卷。他关于音乐和戏剧的论述主要载于《词曲》卷二十七,共三十篇。本文分别叙述了南戏和元杂剧的起源和兴衰,评论了作家作品的得失,提出了著名的“歌词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写”和“不能刻画太多”的自然论。批评“西厢记粉满,琵琶专学,母语少”。并赞叹南戏《月亭》的原话。他还主张戏剧必须恪守性情,“宁辞不辞,宁辞不离声。”

"。这些戏曲观念对万历时期出现的吴江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西厢记》、《琵琶记》、《月亭》的评点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全书共分四卷,史十三卷,分册二卷,杂注一卷,佛道二卷,诗文四卷,书画三卷,求志,崇训,尊命,娱老,考证,词曲一卷,续史一卷,正邪二卷。有考证,也有评论,一般来说考证比较常见,讨论比较可取。该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税收、徭役、色情、防倭、饮食、养生、土地测量、人口消长等。明代的宿松地区,是江苏和嵩松地区的综合笔记。他把《史记·游侠列传》的序言称为司马迁的气话,而不是壮语。他文章的跌宕起伏,比不上《夏寒传》(《历史一》)的序言;也有人说,明太祖成祖修订《五经四书全集》后,不需要汉儒的理论,而以程朱传注为主。但学者据此稍作努力,编了一篇八股文,再取其枝(《经三》),皆切中要害。其中记载了南京各衙门宴饮的陋习(《尚书·八》);郑德十年后,松江收钱粮(“十九”);记隆庆时在编《实录》上的粗心(《历史四》);松江人用歌谣和对联(《杂记》)讽刺县官,可以反映明中叶以后的政治面貌。明代的大多数文人,仍然是胸怀宽广,而忽视了专精。笔记之类的书总是不拘一格,不详细捐助,《四友翟聪说》也不例外。这本书搜罗广泛,有时也有不实的传言,而且沾染了晚明文人的习气,书中夹杂了一些无聊的文字。

《四友翟聪论》初刻于隆庆三年(1569),只有三十卷,后写成八卷,合并为三十八卷,于万历七年(1579)再版。后来,沈采录了明朝的轶事,编成六卷,刻入《史记集》。邓秋梅也把他评论屈的语言摘抄下来,刻在《古代学刊》第二期上。目前流传的《四友翟聪说》是这两家的删节版,很难看到全貌。中华书局根据万历年间印刷的完整版《断句》,1959年出版,1997年再版,作为“元明史料笔记丛书”的一种。

中华书局依此标点,于1958年再版,其第三十七卷《歌赋系》收录于民国元年主编的《古学杂志》(1912),与许三村谭讨论歌赋的段落,题为《何元郎、许论歌赋》。1959年被收入《中国古典戏曲作品集》,名为《曲论》。恒山(人名)擅长书画,尤其擅长辨别画作真伪。吴中地区收藏字画的人即使有人找他鉴定字画也一定说是真品,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凡是买名人字画的,一定是家境富裕。这个人卖这些字画是因为穷,也有人在等着这个(卖画的钱)维持生计。如果他们因为我的话而活不下去,那全家人都会被饿死,被困住。(如果)我想获得一时的名利,却让别人挨饿、受困,我该如何承受?”此外,一幅以他的名字制作的画被带到他面前,并要求题词。还很轻松地为他题字,没有任何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