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事件

韩国医学申遗

继端午节申报成功后,韩国又传出计划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的消息,并拿一部所谓的韩医经典《东方医学之宝》大做文章。在中国,自2003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的应用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进行研究,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申请委员会。双方互相较劲,一时间引发诸多纠纷。

也就是说,韩国是以朝鲜医学经典《东方医典》出版400周年为引子,提出了“中医遗产申遗”的。众所周知,《东方医学宝鉴》的内容多取自中医,主要是参考《苏文》、《灵枢》、《伤寒论》等中国医学书籍编撰而成。其核心是以“气血运行,四象辨,五行生克”来提醒医学的本质,深受中国道教的影响。

搜索历史,日本入侵朝鲜半岛之前,“朝鲜医生”的记录为零。以前因为韩语中“中医”和“韩医”的表述相同,所以在1962年,韩国政府废除了韩国医生制度,在遭到反对后,韩国政府才放弃了这个想法。韩国医院招牌上的所谓“韩医院”、“韩医院”,其实是中医。1986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医疗修正法案,明确将“中医”改为“韩医”。上世纪90年代,韩国的医生协会和药剂师协会提出改革方案,建议韩国政府实现韩医西医统一,遭到强烈反对。

灾难过后,“韩国医生”体重增加。要成为韩国医生,必须学习韩国医学六年,并通过国家统一资格考试。韩国保健福祉部还投资7.62亿美元举办韩国医学国际博览会,并对海外韩国医学古籍文献(多来自国内图书馆)进行调查研究。

除了弹药准备,韩国的“中医药申遗”战略也派出了强力推手。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成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国际评审团,韩国学者林敦喜积极参与。他是韩国申遗的主力军。另一位学者徐庆浩成为“世界记忆遗产”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韩国申遗花样百出,甚至把中国的神农和李时珍也变成了韩国人。他们声称,他们发明的针灸是基于《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卷,其中“石匠也来自东方”。“东”是韩国,针灸是他们的事。

自2003年以来,政府和人民为中医的应用打了许多漂亮的仗。首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的应用列为特别项目,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申请委员会。2005年6月,165438+10月,中医药管理局向文化部报送了中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草案。草案将中医理论、养生、诊断、疗法、方剂、中医、针灸、民族医药(含藏医、蒙医)八个部分“打包”成一个项目,规模大,规格高。

2006年,国家发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被列为第九类9项。中国传统医药遗产申请委员会召开会议,重点研究了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内容和策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申报进展报告中表示:“建议我局从国家战略高度,以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引起有关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优先考虑宣言。”

韩国申请“中医”也引发了在民间推广中医的高潮。中医徐小周创办的北京厚朴中医学校有65,438+06名德语学习者。德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中医疗法,见识了真正中药的配制过程,体验了美味的药膳。此外,“中医中国行”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受到各地民众的强烈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