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民荣国,谈刘恒得“文帝”谥号的原因。
古往今来皇帝很多,但能追授“文”的却很少。汉文帝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卓越的治国才能,让韩休养了20多年,国力大增。后世很多学者认为,文帝的成就足以达到获得文学“死”的第一种情况,即师从天纬。
和许多新继位的皇帝一样,文帝在继位后专注于打造自己的团队。幸运的是,渴求人才的温蒂很快得到了一位杰出的人才——汉代治国方略的设计者之一贾谊。这位年轻的天才的想法“牧民的方式是安全的”与邓文迪一拍即合。在贾谊的帮助下,文帝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国家。
文帝的治国思想可以概括为道儒结合,其中道家的黄老之术为他所喜,儒家的仁政治国思想也被他所采纳。
黄老之术的核心思想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方针。政府几乎完全退出社会事务(尤其是经济),让社会自我发展。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字,提出君主作为命运的代言人,有责任和义务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皇帝应该关心人民,以民为本,而不应该让人民成为为权贵服务的工具。
对比秦朝的统治就会知道,大秦虽然被法家思想统一了,但是法家对社会的干预极其严重,人民被简单的变成了战争机器和粮食生产工具,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进步。这种治国模式在战争年代或许可以用来赌博,但不是为新兴政权奠定基础的首选。
楚汉争霸时,汉朝继承了秦制,可以说是秦朝的延续。但到了文帝时期,他基本否定了法家思想,转而采用黄老和儒家共同治理国家的方式。
继续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以曹参为宰相,继续执行刘邦和萧何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
就连惠帝的性格也和邓文迪十分相似。他们都是天性慷慨,性格善良,对人民有同情心。
然而,与惠帝相比,文帝走得更远,为后人所推崇的文景之治就是最好的注解。
其实很多时候,政策是一样的,只是会因为执行者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当初选择休整之术,面临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及其背后的吕氏宗亲开始兴风作浪,挑动了军统集团和刘氏集团对抗吕氏集团的神经,而的心态不够坚定。戚夫人母子被杀后,基本上无意于朝政,使得她的执政理念没有落实到位。
文帝在位时,强大的内心使他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吕氏集团被消灭,其他两个集团被成功安抚后,朝廷中没有反对他的声音,他制定的所有政策也基本没有损害既得利益,所以他的执政理念得以成功实施,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和民众都非常支持他的治国方针。
不难看出,惠帝的执政理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文帝在惠帝的基础上真正贯彻了休养生息的执政理念。
除了给予人民和社会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文帝也曾以行政命令干预社会发展,但这种干预是封建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减税减役政策:
汉朝建立后,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人头税和田赋。人头税是指15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要交120文税,土地税是指土地生产的农作物要按照十五分之一的比例上交国家。
高祖在位时,对内要灭异姓诸侯,对外要防匈奴。所以四边战乱不断,国家需要大量军费。所以大大提高了土地税的比例,让饱受战争摧残的人民苦不堪言。
吕后执政时,土地税比例又回到了十五分之一,而文帝写得更多,直接减半到三十分之一。此外,文迪还削减了三分之二的人头税,让民众受益匪浅。
税改后,大量财富藏于民间。因为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最先进的生产力很容易满足人民的需求,更多的财富极大地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各地的物资被充分调动起来,既避免了浪费,又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大大提高了汉朝的综合国力。所以表面上看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实际上汉朝国力不进反退。
善良爱民,原本被英雄集团视为容易操纵的温蒂,上台后交出了一份让民众非常满意的答卷。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有两个直观感受。首先,战争少了,男人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承担边防、服务、建设等任务,可以更积极地投入到劳动生产中去。其次,家里的财富和粮食储备增加了,既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有足够的精力面对小灾小难的危害(文帝执政时,整个汉朝没有大灾)。
对于民众来说,他们所信任的政权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所以,当他们亲身经历了文帝上台后的巨变,自然对汉家(刘)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因为他们得偿所愿。这种归属感是文景40年的统治沉淀下来的,进一步在民众心中打上了汉家的烙印,为汉家400年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资料:
1“荀氏”
2《中华百卷,卷021,秦汉政治史》
3《汉·文姬帝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