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的终极目标:让自己的身心融为一体,甚至与自然融为一体。
?素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素食者不仅仅是不吃肉。素食者选择食物的最终目的,除了考虑不杀生的理由,还有“修心”。
就像开车一样,刚开始学开车的人会问:怎么开车?刹车?转?如果汽车抛锚了怎么办?……
但是,当一个人学会开车后,这些东西就不再考虑了,他会转向开车的真正目的:节省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去谋生,去赚钱,去送货,去载客?为了开车郊游的乐趣?……
说到吃素,刚开始吃素的人都会非常关注吃素,比如怎么吃?吃什么?如何健康饮食?……
当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你学会了如何吃素,这些事情就不会被考虑,转而转向开始吃素的真正目的——“修心”。
很简单。选择“不吃肉”的想法,已经是对内心的挑战。戒掉吃肉是为了解除“心瘾”。这种心瘾是指长期吃肉导致的一种长期心烦意乱,心绪不宁的身心状态。
进一步看,不吃肉,不代表内心会平静。
人的内心还是会受到世俗欲望的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因为素食者总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容易察觉外界的影响,不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情欲带走,所以会想各种办法让自己更稳定。
所以在食物的选择上,让你心烦头晕的食物要尽量避免。
在古籍中有很多记载,那时候我每次求道,学习,或者祭祀,都是主张斋戒的。
比如《南华真经》说:颜回问孔子。
孔子说:如果你斋戒,我会对你说话。
颜回说:“你再穷下去,只会戒酒,久待肉中。”。
子曰:“是福之筵,非心之筵。”。
在这段话中,孔子甚至指出了一个叫做“心斋”的观点,也就是说,不吃肉不喝酒只是一种“斋戒祭祀”,更重要的是,“心斋”意味着内心清净平和,有了这种心态就容易学道。
可见,倡导“素食”的理念比“禁食”更深刻。素食不是简单的禁忌或戒律,而是希望在调整饮食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干净。
?素食是为了“身心合一”
通过饮食的改变,影响身心,告诉人们饮食不仅仅是为了身体的需要。
人在吃饭的时候,是不是更多考虑的是营养够不够?你能让你的身体健康吗?
怎么吃有助于治病养生?
对于素食主义——饮食对人心的直接影响,这些观念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西方有句谚语:“你吃什么就是什么。”(吃什么就是什么),人也会受到食物性质的影响。
其实中国传统也有这种观点,就像作者对素食主义的评论:中医如何看待素食主义?《黄帝内经》一文中指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吃肉的人的放纵、骄傲、刚毅,恰恰反映了吃肉对人的气质的影响。
肉类含有“尸毒”,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指动物被杀时的愤怒、痛苦和恐惧。人类吃了之后,也会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
所以所谓的“肉类食物”,人为什么会头晕,就是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不好。
素食改变人心。另一方面,决定吃素已经是内心的改变。
一个人想从非素食变成素食,其实已经先改变了想法,决心改变自己,再决定改变饮食。饮食改变后,心随着身体的清洁度逐渐改变,互为因果。
素食不是简单的饮食习惯,而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理念。它代表了前卫的绿色思想,也是回归传统饮食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饮食实践,让自己的身心融为一体,甚至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乐的原因。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于欲望的满足,而是当他们内心的平静,身心的和谐,欲望减少的时候,这种平静快乐的状态才是持久快乐的源泉。
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在问:你为什么吃素?
现在答案越来越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像吃饭一样。
要找原因,可以说很多,但是好像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原因是什么并不重要。
好像有人喜欢画画。一开始他开始学可能会有一些机会,但是他已经画了几十年了,哪种原因开始都无所谓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不是幸福的生活吗?
素食是情感健康。
非素食者很难理解素食的好处。
我吃素多年,后来逐渐感受到了这种好处,这是我一开始从未想到的。
我可以打个比方,就像你上了一辆充满塑料味的游览车,刚开始觉得不舒服,过一段时间就习惯了,觉得不存在了。
其实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每天都充满了想法,我们的想法是无法控制的,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想法,随波逐流。
吃素后,因为没有了“肉”的困扰,内心逐渐平静,很容易察觉到自己的杂念。
素食者可以“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受世俗观点的束缚,无所畏惧地走自己的路。
难道不是吗?素食主义者在现代社会还是少数,但他们依然能坚持素食,他们知道自己有一颗强大的心,能抵御诱惑、舆论等外界影响。
这就是“逆流而上”和“不随波逐流”。一个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杂念,就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内心;
那就一定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实现“心想事成”,为所欲为。能把事情做得这么顺利,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