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是什么时代的人?
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单涛、向秀、刘玲、王戎、阮咸七人,先称七贤。因为他经常住在当时山阳县(今河南辉县)的竹林下,饮酒作乐,无拘无束,被称为天下七贤,后以地名称之为竹林。《竹林》是东晋学者所附的佛教经典,即“格义”论。
魏绍圣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证》(中州学刊第5期1999)一文中指出,“竹林”应位于七贤中心人物嵇康居住的山阳县。而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义》第三篇认为先有“七贤”,后有“竹林”。作为《论语》(贤文)作者的“七贤”人数,与东汉末年的“三王”、“八俊”相同。西晋末年“格义”之风盛行,东晋初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不是地名,也不是真正的“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通过隐喻、象征、神话等方式,微妙而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嵇康在介绍三国时,生于罗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他家虽是儒家,但不师从老师,只说擅长老庄。嫁入魏宗室,官散于大夫,故又称散于中。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主张“顺其自然”。他与王戎、刘玲、湘绣、单涛、阮咸、阮籍交游密切,被称为“竹林七贤”。后来由于与利益不同,便去做官,以其为己辈,再著书立说,与陶绝交;因为与钟会的隔阂,他四十岁时在司马昭被杀,成为将军。嵇康山因扮演广陵散而出名。有《冀中三际》,以鲁迅编纂的《冀中嵇康》为精华。
三国曹魏末年阮籍诗人简论。字黑宗,竹林七贤之一。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史称“阮步兵”。崇拜庄子、庄子之学,但政治上采取避灾的谨慎态度。与嵇康、刘玲等七人为友,常聚竹林下,自得其乐,被誉为天下竹林七贤。阮籍是“始声”的代表,其中咏怀诗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通过比喻、象征、寄托等不同的写作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以古讽今,形成了“悲愤悲凉、晦涩曲折”的诗风。除了诗歌,阮籍还擅长散文和辞赋。九篇散文,最长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此外还有《清思赋》、《首阳山赋》等六首。有《鸽颂》《猴颂》。《隋书经籍志》考录《阮籍集集》十三卷,但恐怕已失传。明代张浦编撰《阮步兵集》,收集汉魏六朝藏书130部。最接近黄节的是《阮步兵爱情诗札记》。据史书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想向他的儿子阮籍的女儿求婚,阮籍醉酒60天,让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一一作罢。这些东西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