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老子出函谷关后去了哪里?
《史记》也记载:盖老子60多岁,或者说200多岁,靠修佛保命。
古往今来,对老子著作的研究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但是,老子晚年在哪里修炼呢?老子得道之后翱翔于何处?
老子下西洋经过函谷关的踪迹是一个永恒的谜...
1.甘肃学者解开历史之谜了吗?
2006年6月22日,在甘肃兰州举行的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小组讨论会上,张冰玉研究员宣读了他与甘肃省社科联闫涛研究员合作完成的论文《老子在甘肃——试图揭示一个永恒的谜》,并表示他们揭开了道家创始人老子晚年西行函谷关后不知所终的历史之谜。
根据相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习俗,老子出关后在甘肃等地修身养性、传道授业,最后在甘肃临洮县‘升天’。
这一说法引起了在场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大概是因为是信仰史的权威吧,关于老子“最终归宿”的研究似乎也大多止步于此了。在这次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上,我将试图解开这个谜团。张冰玉说。
张冰玉认为,老子出函谷关,继续西游,足迹遍布甘肃。
他的行程一般是从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经三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酉天水、清水、澧县、秦安、甘谷、陇西、渭源、临洮、兰州(皋兰)、广河、积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门源。
第二,老子的西关是函谷关还是松关?
关于老子西游河关,历史学家一直有两种意见:
一个是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另一个是三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三陵上)。
张冰玉说,老子西游是经过函谷关,但真正意义上的过函谷关是指走关隘,原因如下:
1,老子对周朝绝望,决定去远离周朝的其他国家。如果去函谷关,他是要出关的,但是他没有达到去周朝的目的,因为函谷关还是属于周朝的领土。
2.据史书记载,李道元在《水经注》中已经将老子下西洋的通关时间锁定在了关内。
3.逼老子著书的官文尹是春秋末期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秦国大夫,曾经做过一道通关令,而不是函谷关令。
东晋的葛洪写过《抱朴子》,里面说:老子西行,遇关,阴被发配三观,于是高兴得合了一卷《道德经》,称为《老子》。
由此可见,老子与德道二经的密切关系是三观。
第三,老子为什么要西行易第?
据后汉书记载,老子出关后去了西方的义帝。东汉七年(公元164年),有个叫项的官员给汉桓帝写了一封书,说老子西去义帝当宝塔了。老子为什么要西去夷狄?
据史料记载,甘肃是中国人类祖先伏羲、女娲的发祥地,因此被称为羲皇故里。还有大禹治水引水的流沙遗迹。
闫涛说,老子崇尚古圣先贤之道,西行寻先王遗骨,有访贤良方。这是老子在春秋末期,道崩礼坏的时候,寻找大道的理想之地。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杂居区。春秋时期,边境居民统称为夷地,居住在西北边陲的也称为西戎或夷地。
诸侯国秦以西为夷地,为渭河上游,洮河、湟水中下游。
清代王国维的《秦都艺考》说:秦人的祖先发源于戎狄。
从春秋到战国,华夏族诸侯国也一直视秦为戎狄。
戎狄是秦人祖先的领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礼县。
张冰玉说,由此推测,老子西游入义地,游秦龙一带的义地,是有根据的。
那么,我西进义帝后,在义帝做了什么?他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
四、老子在义帝修佛,临洮扶摇直上?
说老子认识了阴,关岭临洮人,知道他是夷地人。如果老子想在人类和土地诞生的地方向西旅行,他需要当地人做向导。
一直推崇老子的殷,对甘肃人很熟悉,随时可以向老子学习。因此,殷放弃了自己的官职,陪老子西游。
认为老子的事业始于他合上《道德经》后,陪同尹下西洋。
这个时候,抛弃了无道循环的老子,为他找到了一个传承道德经典的绝佳机会和巨大空间。
晚年,老子定居甘肃临洮,教退休的长辈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翱翔于临洮超然台。
闫涛说,临洮县城东的岳麓山至今仍有文峰塔(又名笔前塔,相传是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遗迹。
《庄子·养生大师》记载云:死,秦失之,出三日。
闫涛说,这说明老子死在秦陇西古蒂路(今甘肃临洮县),他在秦的旧友来吊唁,哭了三声。老子在临洮崛起后,老子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
唐太宗编《族谱》说:李看十三事,陇西第一。后世,天下黎族都称老子为李姓始祖。
据了解,自老子在临洮成名以来,当地民众一直尊奉老子,道教香火自东汉以来在临洮一直兴盛。
如今,仅临洮县就有数十座全真道观,如白衣寺、公伯寺、Xi安寺、北安寺、斗姆宫、武文寺、太平寺、宗真寺、九华寺、万寿寺、北极寺等。
2000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老子升天,临洮都会举行各种祭拜老子的活动。
老子后代在临洮生活工作,繁衍生息,出现了很多位高权重的皇帝,包括李尧、陇西的侯立信、李广、唐高宗的李渊、唐太宗的李世民、大诗人李白等。
甘肃有两位学者认为,老子西去甘肃定居后,李氏家族离开陇西,可以断李氏一脉,其根基于老子李氏家族。
目前,每年都有大批海内外李后裔前往甘肃临洮龙溪堂寻根祭祖。
张冰玉和闫涛的论文《老子在甘肃——试图揭示一个永恒的秘密》在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上引起反响,讨论和赞同的声音随即高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李静媛说: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推论,为老子的“飞升”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必将对老子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