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健康从何而来?
健康是“正常”和“中性”的
当你生病的时候,你其实是被上帝踢出去的。所以这种病在古代被称为“失序”,病因被称为“失节”或“失势”。
那健康是什么?健康是“不变”的。
健康并不意味着你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是这些东西,也不是多少肌肉力量或心跳...
什么是“常”?与自己、与社会、与世界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能够顺应自然的节奏,这才是最重要的。
天气热,别人都出汗的时候,你也可以出汗;别人走两个小时你也能走不累。但如果别人都怕冷,你还是觉得热;别人都困了,你半夜三点都睡不着。其实你已经开始掉队了。
如果你认为你很健康,你已经病得很重了。中医眼中的疾病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神”病。
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种。
敏感,容易被外界感动,动心,情绪化,性欲强,自制力差,这是第二。
平常生活中,睡不好,容易醒,怕噪音,怕黑,怕鬼,都是上帝的弱点。
神重病,形神分离,心有异,表里相冲。你不是和自己在一起,你也不是这个意思,甚至你无法表达你的情绪,或者你无法表达太多。
比如现在很多综艺节目“过分”,目的就是渲染和煽动情绪爆发,制造粉丝,容易混淆视听。
还有“小于”。该开心的时候就要压抑。习惯了,真的会不开心。
太多,不够,都是不正常的。
“有时候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也是不正常的。本该开心的时候突然哭了。本来我很难过,但是我强迫自己坚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是不正常的。
健康是什么?健康是“正常”和“中性”的。
所以,学了中医之后,你会知道“祝你每天都正常生活”才是最大的福气。
以前老师教过我一招看病:西医不知道什么是病,中医看不出原因是什么,你又不知道怎么治,怎么办?调整正常。
每次患者来复诊,都要询问他的生活状况,吃喝睡,这是中医的基本指标。
你吃得好吗?你睡得好吗?你搬家顺利吗?你玩得好吗?出汗正常吗?尤其是慢性病,如果这些基本指标调整到正常,就说明元气恢复,气也越来越正常。这时人体的原始活力就可以化解这种疾病。
任何疾病都是这样的。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病就一定要治,一直治,一直治。
因此,患者乃至整个家庭都会忘记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没有生活,没有娱乐,没有爱,什么都没有,只有紧张和焦虑与病魔作斗争。
这是什么?不正常。
你的挥杆正在被干扰甚至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有资源找到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也没有用。
一个人要想康复,就必须进入真实有序的正常生活,与一切都处于起起伏伏、相互同情的状态,才能慢慢摆脱疾病。
所以,关于养生和调理,找到一个让自己尽可能安心舒适的状态真的很重要。健康人也是如此。要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和对的人,用对的方式做对的事。这就是养生。佛教里还有一种说法,这叫“行正”,“行正”。
2
所有的疾病首先都是“神”病。
中医认为所有的疾病首先是精神疾病,然后是气机疾病,然后是血液疾病,最后是什么?形态学疾病。
疾病从生活中无形的部分开始,即从精神和信息的层面开始;第二阶段,气部分能量模式和运行规律紊乱;第三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很多人的病的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困惑。很多时候,他们生病是因为不愿意面对,不愿意澄清,不愿意解决。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耻”、“反省”、“忏悔”?你要认识到自己错了,才能“知错就走”。
心一转,空气也跟着转,人生列车的方向也跟着转。
当一个人的身体生了重病,人生的列车早就走错了方向。
但是有一点一定要记住,信仰随时可以回头,一旦信仰转过来,态度随时可以端正。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内心状态,身心感受都一无所知,却指望吃一把绿豆,几根虫草就能改变很多。这对于单纯轻浮的鸡和鸟来说还不错。对于身体和思想如此庞大复杂的人来说,要靠它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除非你是一个身体非常干净,头脑非常干净,生活非常简单的人,一把绿豆调节不了你,一包汤也不好做。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对话:
黄帝问齐伯,当一个人身体残破,气血衰竭时,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为什么?
病人的空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
让我们慢慢琢磨这段话。为什么现在的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你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
一切的源头在于看不见的思想和精神,然后有能量,然后转化为物质。
所有的疾病,或者说世界的开端,都来源于此。
三
真正的养生是感受自己。
一个人带着自己的感情生活,是从内心出发的,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如果我们以外物为原点,我们就会失去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感觉。
这种状态在中医里叫什么?是“形神分离”。
冥想的宁静状态是怎样的?是《黄帝内经》中的“形神合一”或“形神合一”。
现在说到营养,要吃好,早上一个鸡蛋,晚上一个肉,对吧?
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炉子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加多少木柴。简单吗?
那么,在吃饭这个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不明白这些道理呢?
你的火明显很小很弱,没有消化力。烟道堵了,大便堵了,你不出汗,你不运动。你还吃牛排喝牛奶,只会徒增肥充血,碾压火势。
这些道理不用学医学知识就能明白,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常识,应该在生活中体会。
吃点东西和有意识地生活有什么区别?如果你吃了某样东西后感到不舒服,即使到第十次才发现,这也是意识的开始。
最好是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去外面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用心的习惯,去感受和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第一,吃什么舒服,吃什么不舒服;
第二,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
第三,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才会更有安全感,否则反而会睡不着,纠结,难过。
生活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你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养生。
四
软化身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精神修养也有更高的要求——“淡泊虚无”,接近道家和佛家有成就者的境界。
“天”的意思是安静和安全,味道轻松,略带甜味。
电视剧里常见的喜怒哀乐,都是比较偏执的,失落的,失落的,不是一种正常的中立状态。
如果把这个“甜”换成“甘”,就是“甘”,中医里有一个原则叫“放轻松”,意思是所有的药物,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都可以软化和缓解人的精神和身体机能,包括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
现在很多疾病都源于缺乏“缓解”。
例如:神经衰弱、焦虑、躁郁症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其实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
过于焦虑,神会飘在外面,气机也会波动,就会紧绷混乱,生理机能就会失常。
“光”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不在乎那么多,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所以有很大的空间,这个可以做,那个可以做;而不是期待什么,执着于目标,不去努力控制局面。
少问少想,做事习惯淡一点。
佛教常说的“自净”,儒家说的“思无邪”,道家说的“为道害人”,都是在说简单朴素。
我对身体不好的人有一个建议:不要学太多太多。
现在很多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对中医、国学、身心什么的都不放过。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有意义的,最好不要动太多。身体虚弱时,气不易憋。
从中医养生来说,从道教和佛教来说,修心是第一位的,因为那时候你的身体就像电子天平一样灵敏,一个念头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南怀瑾的书中经常提到,当你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冥想时,你的身体会发生变化,你会有所感受。这时候你自然就不敢乱动了。想想就难受。
五
微妙的感知——自我否定的功夫
人类认知有两种模式:
一个是元神,一个是识神(现代会用心或脑来指代)。
认识上帝是一种逻辑思维和经验判断,倾向于社会化。它是“我”使用的,通过长期的后天教育、环境暗示和媒体引导从外界加载的认知模式。
“申远”指的是本能和直觉。中国文化中常说的“心法”和“悟性”,比如书画、古琴、中医、武术,能不能做到“融会贯通、物我合一”,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上讲的。
易经里有一句话:
中国古代先贤认为,对宇宙和人生的真正认识不是通过思考获得的,而是当心灵处于一种寂静的状态时,自然就达到了一切。
通过传统的训练方法,比如打坐、站桩、太极,逐渐学会不要过分依赖五官和逻辑思维,用心就能直接了解当下的现实。
记得大学里有些课真的很无聊,我走不开,就坐在那里玩:放松,把手指轻轻放在足三里上几分钟,看看会怎么样。这就是玩的心态。
“玩”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词。很多事情都是在放松的状态下不经意间体会到的。想的太苦,有目标,往往会落空。
手指放在那里,刚开始没有感觉,但是穴位凹进去凹进去的,是“虚”的;过了一会儿,开始“忽、忽、忽”“经气已到”,气血开始有感觉;过一段时间就会慢慢开始起起伏伏,开合自如。
它将保持增长势头。有时候,它会感觉下面的力在向上推。到了一定的时间,会沿着胃经,沿着小腿,一直连到脚踝。为什么?有关节,这些地方不好流通,容易藏邪气,要打通关节。
过一会儿,它继续获得动力,“砰”,到达脚底。原来体内的冷热空气“呼,呼,呼”的就出来了。
当你的感知越来越细微的时候,你就可以直接知道了。
我大学毕业后,每个周末都帮妈妈艾灸,当时还帮一个老师艾灸。一天晚上,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把他背部的膀胱经穴位艾灸到某一点,感觉穴位像喷泉一样涨了起来,像是把挂着的艾条撑起来了的感觉。
这种感觉说明它是真实的,其实是开放的。人体内部有多余的能量,自然会向外扩散。空虚是什么感觉?艾灸挂在穴位上有被吸进去的感觉。
后来我发现,如果我足够放松,拿着艾条的手会自己移动,艾灸时病人背上的气场会发生变化,这样你的手,其实就是艾条,就可以被引导到身体需要的地方。
这种状态往往出现在双方都放松,艾灸大师“忘我”的时候。艾灸大师如果是不确定的,不专心的,或者是有目的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的,就不会感受到这些。
针灸也是如此。学针灸的话,经常可以休息一个小时,待在房间里给自己扎针。戴上之后,冥想是什么感觉?以前就像往池塘里扔一块石头,层层涟漪扩散开来,你会渐渐知道自己的身体哪里受阻,哪里有利。
当你放松下来,没有那么多念头、想法、情绪、欲望、计划和各种烦恼在身边涌动的时候,你的内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的摆在那里,等着你去发现。
你每天面对这个世界,你每天都在经历新的东西,就像童话里的那些画面:哎,孙爷爷今天很开心,花儿对我笑,一只蜜蜂飞过,好像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静心体验自己的内心,感受天地四时,花鸟鱼虫的沉浮,灵与肉的相互感受,取远取近。
答案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