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北姑娘的人民,吃饭靠天。
从大学到现在,我在广州待过五六次,学习,旅游,访友,甚至转机。我曾出于各种目的访问过这座城市,但这次我决定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所以我需要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这座城市。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在广州”。作为这个系列的开始,先说说广州最著名的饮食文化。
饮食习惯是地域性格的反映。
作为一个生活在广东的东北人,我觉得比较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很有意思。不仅仅是豆腐脑和粽子的甜咸之争,不同的地域特色都体现在细节上。
比如在餐具的使用上,广州人会先用茶水把碗筷洗干净,再用碗盛食物,用盘子盛骨头、贝壳等垃圾;在北方,我们没有饭前喝茶的习惯。爱干净的人一般会用纸巾把餐具擦干净,然后主要用盘子盛食物,单独用碗盛米饭或汤。
再比如,广东人常被戏称为“什么都吃”,尤其是湿热的南方。按理说他们应该喜欢吃生冷的食物,但事实恰恰相反。以黄瓜为例。在北方,黄瓜可以切丝做凉菜,切块做老虎菜,也可以切成条状蘸酱。我甚至经常把整个黄瓜洗干净后像水果一样直接吃。总之就是直接生吃。在广东的男朋友家,他们会炒黄瓜,或者至少用热水烫一下,因为他们觉得生黄瓜里可能有寄生虫生吃不卫生。
从食物种类来说,广东离不开老火汤,家里的炖汤至少几个小时前就开始煮了;而且我做的汤被男朋友嘲讽为“洗锅水”。广东人爱喝粥,不管是海鲜还是肉类。总之各种食材一起熬制在米粥里,味道以咸鲜为主;东北人也常煮粥,以甜八宝粥为代表。食材以五谷杂粮为主,红豆粥和绿豆粥是广东的甜品。
从口味上来说,广东人清淡,注重养生,所以除了苦味的凉茶,还经常在自己做饭的时候加入草药,还有很多微苦的去火汤;东北人是出了名的大嘴巴。除了咸之外,他们一般都喜欢吃辣和酸的食物,但很少吃“苦”的。
从分量和形式上来说,广州的菜都是小菜,无论小吃还是菜品,分量都很小但很精致,家里做菜量的控制也很准,每一顿都是满满的,一点不剩;北方以大菜为主,不仅制作上的煎炖比较复杂,而且菜的体积较大,吃完后往往需要打包,家里做饭往往做多了,最终变成了隔夜饭。
事实上,这些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反映了南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广东人比较讲究自律,比如闺房里的一个小家碧玉,温柔可爱的女儿;东北人比较豪爽大方,是侠士。
早茶其实不早。
说到广州的饮食文化,“早茶”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山。它屹立在每个广州人的心中,是他们最骄傲的生活方式。
从早上6点到下午2点,8个小时的时间跨度可以算是早茶时间。在早茶面前,早午餐、下午茶、宵夜都败下阵来。
不像上海人喜欢一个人坐在咖啡厅里享受一个人的宁静,广州人的早茶总是很热闹。典型的广东早茶通常会去一家大餐厅,那里至少有一整层楼摆满了圆桌,就像传统的婚宴一样。如果是一家人,就是一整桌。如果是三两个人,那就需要结合其他客人。广东人讲究意义,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所有的早茶餐厅都用大圆桌而不是小方桌。
广州的早茶有一个固定的收费叫茶座,按人头收费。一般餐厅35元一个人,很高档的地方可能15元左右。喝茶要注意器皿。广州人从来不用玻璃杯,而是用特制的小瓷杯喝茶。既然容器小,茶自然很快就喝完了,广州人绝对不会有空杯子。小瓷杯里的茶只要喝一口,就会为你添上。加了茶之后,我一般会马上喝一小口作为礼貌的回应,但是喝完之后,我会被加茶,所以饭后,茶费最后也是白费了。
广州的小吃种类很多,每个餐厅的早茶菜单上都有上百种,而且每个餐厅都不一样,真的保证一年365天。除了常见的酱油排骨、蒸鸡爪、肠粉,全黑的黑芝麻做的肠粉皮,还有各种皮脆肉厚的零食,也一次次刷新了我的饮食观。就连鸡爪也是一种食物,有很多种做法。山西老陈醋泡的鸡爪很紧很脆。红烧凤爪的肉已经去骨,一放进嘴里就化了;蒸凤爪制作起来比较费时,需要先炸后蒸。它们肉质柔软,但非常有弹性。
说了这么多我眼中的广州美食,最后说一下广州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美食。记得在广州邀请长辈和男朋友喝早茶。他的一个阿姨拉着我,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刚从上海回来,去广州发展。这时候服务员开始上菜,舅舅舅妈说上海的菜太甜了。如果你想在广州吃,我们是美食之都。她说她会帮我多吃点。我完全没有挑起地域纷争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广州人对自己的饮食文化有着极高的认同感,会认为自己是美食界当之无愧的“老大”。
当然,这种认同感不仅仅表现在美食上,还表现在他们对岭南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上。想了解更多东北姑娘眼中的广州,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假日小姐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