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学医不能分中医和易经?
为什么说学医先轻松?
说到中医,肯定离不开《黄帝内经》,它非常重视“天人相应”和“形神统一”,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联系。那么这样的人-自然-社会整体观从何而来?追根溯源就是《易经》,所有经典之首。
1,阴阳观念的传承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应如大论”:“阴阳,天地之道,万物之纪,变化之父母,生死之始,神之府。”众所周知,很容易划清阴阳界限,解读天地。这句话是对《易经》的解读,其中说“一阴一阳为道,成者为善,成者为人”。
2.阴阳平衡与转化
阴阳处于动态平衡是中医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只有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身体才能维持健康,而一旦阴阳失衡,疾病就会随之而来。《苏文-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后人也说:阴阳合则生,阴阳分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衡则恒。
在《易经》中,阴阳平衡与转化的关系表现为干卦,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当它按照“潜-见(现)-跃-飞”达到一个极端时,就转向“后悔”,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3、阴阳离合
《黄帝内经》云“阴计十,推百,计千,推万,不可数,而需一”解释了《祖三》中关于阳经根结的论述,阐明了阳经分三合一的道理。
《易经-衔接》中“太极易发,意为二仪生,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指出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千万种,但要点是一阴一阳合为阴阳,可分为千万种卦象。
由此可见,中医的很多理论都是从《易经》中传承下来的,中国的医学离不开《易经》。学习易经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医理论有更深的理解。现在一些中医学者对易经嗤之以鼻,认为易经是神学迷信。其实是我不懂中医理论的源头。因为我的无知,所以我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