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熙的相关知识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四)三月十八日,生于北京故宫任静宫,同妃之子。康熙61年11月13日(公元1722 65438+2月20日)卒于北京长春园清溪书屋。69岁的时候。在位61年(161年-1722),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登基时年仅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了汤若望的意见,选择他为继承人,因为他对天花有免疫力。康熙六年(1667),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祖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她在康熙九年赢得了与大臣的斗争,开始了真正领导国家的阶段。
2.陈廷敬
陈廷敬
陈廷敬(1639-1712),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名子端。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改庶吉士。当初他取名景,因为同科同名,所以朝廷给他加了“庭”字,改为庭景。
陈廷敬一生勤奋好学,他对诗歌、文学和音乐都有充分的准备。师从清初散文家王纨,与著名诗人王世贞同唱一首诗。“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的深度,但他的脸不会是假的。”。他写过一首诗《晋国》:“晋国强于天下,秦军在域。千车共骑,骨肉同亲。紫塞更是天险,黄河划界。虎狼隐居,父愿从军。”回顾了过去晋国的繁荣和山河的险恶,赞扬了晋国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由于陈廷敬很有才华,在国子监当学士时,曾与管院学士拉沙里、侍中学士张颖一起受到康熙帝的称赞,称赞他们“天天开导我的心”康熙特意赐给他、拉萨利和张颖每人五十匹貂皮,里外各两件绸缎。
康熙二十三年(1648)一月,陈廷敬调任吏部右侍郎,掌管财政部。针对存在的问题,陈廷敬在8月份表示:“自古以来铸造的钱币时轻时重,用不了多久就会重铸。现在老百姓最不方便的主要是钱的价格。以前一两银子可以换一千铜钱,现在只换九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私人商人将铜钱熔成铜,从中获利。众所周知,销毁硬币是最严重的罪行。但是,不能长期禁止,只是因为私人商人可以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因为一两银子可以买七斤铜,如果一两银子兑换成铜钱,你就得到一千。如果你把这一千个铜钱熔化,你会得到八斤铜和十二两铜,从中你会得到一斤十二两铜。这些不法商人以此为获利捷径,使得市面上的铜币日渐减少。顺治十年,每枚铜钱重一元二角五分,后增至一元四分。本来是为了制止私投,结果呢?私下选角还是经常发生。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增加硬币的重量,而是由重变轻。若如此,私铸之风,自作孽不可活。”同时,他还指出:“近年来,由于产铜地区税收沉重,铜矿很少。教师的税要减,人民也要来我的。开采的人多了,铜的产量自然会增加。随着铜的增加,铜钱的价值自然会更加稳定。“陈廷敬的建议被送到朝廷后,康熙非常重视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并付诸实施。
同年9月,陈廷敬被提升为左都时宇。当时清廷很多官员受贿,贪腐之风非常严重。陈廷敬对此深恶痛绝。二十四年正月,他对朝廷说:“贪污和廉洁这两个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侈和节俭是腐败的根源。为官清廉,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节俭。在古代,从衣服、车马到服饰,处理婚丧大事时,都要‘便宜不贵,不小不大’。现在因为奢侈之风未除,连穷人都被嘲讽节俭,富人更是毫无异议的奢侈,使得人人争奢成为一种风气。结果,以营利为目的的腐败和违法行为增加了,而且越来越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善仍是人心中的情欲,水失堤不如自知。”
康熙帝收到陈廷敬的建议,同意了,指出今后“要返朴归真,遵循法治,讲求实效,提倡节俭”。
当时,由于农民被课以重税以及不断的洪水、干旱和饥荒,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陈廷敬及时向朝廷反映了灾后一些地区的真实情况,并提出了免除钱粮税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为了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说:“总督的职责是检查和指导官员,使人民能够长期安定下来。官员们观察董事并履行职责是不够的。孔子曾说:不会教,有罪的不是百姓。为了不让人民违反规则,最好先教他们。要在路上教书,首先要考总督。这样,总督可能会说:‘问题出在官员身上。如果官员清廉能干,不发大火消费税收,局长就不会受贿受贿,百姓也不会因触犯刑法而吃亏。“如果官员没有这样的能力,可以说是犯了反对方的罪。当然,也不全是官员的错。老板清廉,官员自然不敢受贿犯法。如果老板受贿违法,官员虽然想清廉,但要做到并不容易。每个官员都多花钱,收受贿赂,掠夺人民。每天都忙着看,忙着讨好老板。他怎么会有时间教书?人们看到官员的所作所为,会说‘这样的人还能教我吗?’不听管教,就用刑法。官员们这样做是因为州长引导他们这样做。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省长要合格。他们绝不能被贪婪所动。你正直了才能管好官员,他们也不用整天想着怎么讨好、巴结老板,而是都注重为民做事。人民将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建议,应该给州长一个总令,所有州县官员的赞助人都必须调查他们是否有任何违法行为。严惩违法者,以儆效尤。对于巡抚的考察,要看他是否清廉,是否为官员做出了表率。
陈廷敬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并根据他的内容,制定了若干条款,通过政令实施。
过了一段时间,云南巡抚王纪文动用国库,以军饷的名义私分。陈廷敬因溺水而不忠,前后银数赢缩,被弹劾。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工部尚书。同学许,进了《史记集》。康熙觉得这本集子很有参考价值,决定留下来通读一遍。在他担任工部大臣期间,还编纂了圣训、政典、总纲、统志和三朝明史,陈廷敬出任行政长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调户部,调吏部。第二年,他的亲戚因受贿被瓦解,让他深受其害,对他打击很大。后来借口父亲81岁,想在一起,要求辞退,回老家。清廷批准了陈廷敬的请求,免除他在朝鲜的职务,但继续担任图书社长。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廷再次起用陈廷敬为左都御史,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大臣。
康熙四十九年(1710),皇帝上书,命张玉书、陈廷敬编大字典。次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是唯一的首席执行官。这部大词典组织了一个30多人的编辑团队,其中包括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律。父子在一本书上留下了名字,一时成为美谈。这部词典是在前人辞书和《正字通》的基础上补充和丰富的,收词47000余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丰富的词典。后来它被命名为康熙字典。虽然陈廷敬在这部词典问世时就去世了,但他为编纂这部词典所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为后人所景仰。
陈廷敬一生著述颇丰,包括《文编》、《尊集》、《河上集》、《杜记》、《老张游记》、《三礼》和《岩诗》等。他的诗风“清雅醇厚”,很受康熙皇帝的欣赏。
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帝派太医来看他。他于4月去世,享年73岁。康熙带领大臣侍卫倒酒,并派满汉大臣前往吊唁。康熙皇帝亲自写了一首诗,举行了葬礼,非常隆重。比如说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