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篷简介
2英文参考Quēpén ST 12【中国针灸大辞典】
3经络穴缺盆别名天盖天盖是经络穴的别名,即缺盆穴[1][2]。针灸经典。
Quepen汉语拼音Quepen罗马拼音Chuehpen美国英语译名破盆各一个。
国家
一代
编号中国ST12日本法律12
莫兰特E12野夫E12德国M12英国S12美国St12。
缺盆之名为经穴(Quēpén ST 12)[3]。《黄帝内经·苏静文琪赋论》出版。别名封面,尺子封面。属于足阳明胃经[3]。虚即不足,盆为器名。此穴位于锁骨上窝,形似破盆,故名“缺盆”[3]。主治咳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盆腔疼痛、淋巴结核、咳嗽、吐血、胸闷、胸闷、嗳气、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炎、肿痛、上肢麻痹或痉挛、颈部肿胀。
3.1田盖别名田盖(针灸经典),尺盖[4]。
3.2来源《黄帝内经·苏静文琪赋论》:各盆短。
3.3漏孔名,盆为器皿名。该穴位于锁骨上窝,形似破盆,故名漏盆[3]。
不足、赤字、缺陷的含义。《说文》:“盆,昂也。”《急篇》“昂,大腹收口:盆,收口底,宽。”缺盆是指颈下巨骨(又称“上横骨”,现称“锁骨”)上的凹陷。因其盆状等形态缺陷,故名缺盆(现称“锁骨上窝”)。《金瓶梅诗话》缺盆:“肩下有窝,如盆,横骨中央有盆孔。”重点是锁骨上窝,形似破盆。《新正考》有:“缺盆如其骨间肉,凹如盆。”重点是其中,因为缺少盆。[4]
3.4胸部[5]
3.5缺盆穴的标准定位:缺盆穴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距前中线4寸[6][7]。
骨盆缺如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距离胸部中线4英寸[8]。
骨盆缺如位于颈外侧区,锁骨上有一个大窝,锁骨上缘凹陷,前中线旁有一个4寸的开口。坐位或仰卧位取穴[3]。
缺盆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丢失的盆地点的位置
盆穴缺失部位(足阳明胃经)
缺失骨盆点(肌肉)的位置
丢失的盆地点(骨骼)的位置
3.6采取坐位、后仰的方法,在乳房中线中点、锁骨上窝取穴。
骨盆缺如位于颈外侧区,锁骨上有一个大窝,锁骨上缘凹陷,前中线旁有一个4寸的开口。坐位或仰卧位取穴[3]。
坐位仰卧位,锁骨上窝中点时,胸锁乳突肌选自锁骨外侧凹陷处[9]。
3.7穴位解剖骨盆点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气管前筋膜、臂丛。上面有横颈动脉。锁骨上神经的中支分布,深层在臂丛锁骨正上方。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正中神经分布。皮下组织有颈外静脉和面神经颈支支配的颈阔肌。锁骨上窝由锁骨后缘的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和锁骨形成。在窝浅层,颈外浅静脉经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深层有臂丛、锁骨下动静脉、胸膜尖、肺尖。
3.7.1级皮肤解剖→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锁骨和斜方肌之间→肩胛舌骨肌(下腹部)和锁骨下肌之间→臂丛[3]。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7]。
3.7.2穴位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和颈外静脉的内侧支;深层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穿过,有面神经颈支分布;深层有胸膜顶或锁骨下静脉[7]。
锁骨上神经中支分布,深层在臂丛锁骨正上方;上面有一条横颈动脉通过[8]。
3.8缺少盆的功效和作用;缺盆有扩胸、益膈、止咳平喘的作用。
缺盆有清咽利膈、散结止痛的作用[3]。
盆是无藏之物,火、水、湿三者缺一不可,如胃、三焦、大肠、胆经内外循环,许多出入其中,即无藏犹存。但是,针灸是三分,艾灸是三强。因为靠近肺,所以应该不会太多,没有山谷的深泉那么深。因为这个点的运用要浅,让施术者有盆碗的想法,自己先要谨慎。可治呼吸困难、胸热,但后人要谨守针刺不可过深的戒律,不可服用。[4]
3.9适应症:无盆穴可用于治疗咳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痛、无盆痛、淋巴结核、咳嗽、吐血、胸中发热、胸闷、嗳气、肩臂疼痛、上肢麻痹、喉炎、肿痛、上肢麻痹或挛缩。
无盆穴主要用于咳喘、咽喉肿痛、无盆痛和淋巴结核[7]。
无盆主要用于治疗胸肺及上肢疾病,如咳嗽、吐血、喘息、无盆痛、胸闷、淋巴结核、痈肿、咽喉肿痛、肩臂疼痛、上肢麻痹等[3]。
缺盆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缺盆疼痛、胸闷、喉炎、淋巴结核、瘰疬瘤等[8]。
缺盆穴主要用于咳嗽、气喘、胸中发热、胸中胀满;上肢瘫痪或挛缩;无盆痛、淋巴结核、脖子肿、喉咙痛[9]。
呼吸道疾病: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其他:膈肌痉挛、颈部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肩部软组织病变。
3.10针灸方法3.10.1针灸方法一般刺0.3 ~ 0.5寸[3][7]。
直针或斜针0.3 ~ 0.5寸[8][9],局部肿痛[9],可消散至上臂[9]。
直刺0.3 ~ 0.5寸,局部酸胀,可释放至上臂。
注意:不要刺得太深[8],以免气胸。类比经翼:“孕妇不打针”?。
3.10.2艾灸可灸[3]。
艾条灸持续5 ~ 10分钟[8]。
艾条灸3 ~ 5强,艾条灸5 ~ 10分钟。
3.11,与缺盆、钟山、巨阙合用,具有宣肺止咳、治疗咳嗽的作用[9]。
起病突然的失盆和中复可治失盆之痛[9]。
缺盆带水突和气棚可治咽肿[9]。
3.12文献综述《黄帝内经·苏静温》:泻热于胸。
《黄帝内经苏文》:穿刺陷盆,气泄,使人咳咳不止。
《黄帝内经·苏文水热穴论》:大益、营俞、缺盆、备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
《黄帝内经》五邪:邪在肺时,会引起皮肤疼痛、寒热、上身气喘、多汗、肩背抖动。拿它当假的中外蝎子,背在背上挨着三五个内脏,用手一按,就是一刺。把盆里缺的东西拿过去。
针灸经典A、B:肩痛导致寒热,缺盆是主因。寒热在泄,胸满,有大气。缺盆满痛者必死,但不死于外崩,不抬肩,患缺盆痛,出汗,喉炎,咳嗽,带血。腰痛不能俯仰。先取缺盆,再取骶尾部,刺三穴,留七息,艾灸三强,刺得太深,让人难受。
针灸大获成功:主要症状为歇息急促、胸闷、呼吸困难、水肿、淋巴结核、喉炎、多汗、寒热、缺盆肿胀、外陷。胸中满热,伤寒胸热。
类比经翼:孕妇禁止扎针。
4经络穴位的别名天顶天盖是经络穴位的别名。也就是天鼎[4]。
穴位天鼎汉语拼音天鼎罗马拼音天鼎美语翻译名称天鼎各
国家
一代
编号中国LI17日本法律17
莫兰特的GI17野夫的德语DI17英国的Li17美国的LI17天顶命名为经络穴位(Tiāndǐng LI17)[10]。针灸经典。别名天顶、天篷和天体。属于手阳明大肠经[10]。天空就是天空。技术上来说,鼎是一种古代的炊具,看起来像是脖子以上的鼎,孔在脖子处,相当于鼎,所以命名为天鼎[10]。主治:咽喉肿痛、喉炎、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病、暴怒、气阻、咽喉有痰、梅坑气、瘰疬、甲状腺肿、颈部淋巴结结核等。
4.1天盖别名天顶(针灸经典),天盖[4],天香[4]。
4.2来源《针灸甲乙经》:天顶,在缺颈盆上,直助突,气棚后一寸五分。
4.3洞名为天。从意义上来说,鼎是一种古代的炊具,颈部以上形似鼎,穴在颈处,相当于鼎,故名天鼎[10]。
上帝,有顶义,至高无上。鼎,三脚双耳,是古代的宝物和炊具。它的形状有两只耳朵,下面有三只脚。脖子后面的脊椎骨中间有个突起,看起来像脚。天在腰以上,头颈位置高。脖子上的每一个点都是以天空命名的。颈部肌肉在此点两侧突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头圆如人间天,故名,称之为吸入天气的贵重门户。鼎是祠堂里的重型武器。虽然处于显赫的地位,但并无突出的政绩,常被封闭,所以此穴又称为“天盖”。[4]
4.4颈部[4]
4.5天顶穴定位标准:天顶穴位于颈部外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喉旁,伏突穴与失神盆连线中点[6][11]。
天顶位于颈部外侧,伏突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或取浮图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处的穴(医宗金鉴)[2]。此外,他还说,“在没有盆的情况下,把它拿直,在空气棚后面一寸五分。”(针灸经典);“在那些缺少一个盆地和直立,被困在煤气棚后一英寸。”(太平盛慧芳);“把(直)放在缺颈盆中突起后一寸”(铜仁穴位针灸图解);“扶程后一寸半,遇民后三寸;一种方法是取咽喉旁四寸五穴”(《循经纹理穴》)[2]。
天顶位于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端坐,微抬头部取穴【10】。
天顶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地位
天顶穴的位置
天顶穴(手阳明大肠经)的位置
天顶穴(肌肉)的位置
天顶穴(骨)的位置
4.6法天顶位于颈部,环状软骨横平,胸锁乳突肌后缘。端坐,微抬头部取穴【10】。
坐位,头微斜,喉结旁3寸,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间突起下约1寸,水突水平。选择胸锁乳突肌后缘时【12】。
4.7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后缘、臂丛神经位于天顶穴下。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有颈阔肌和颈前浅静脉,颈阔肌受面神经颈支支配,颈前浅静脉为锁骨下静脉的分支。针刺穿皮肤浅层和皮下组织,从胸锁乳突肌后缘至神经根融合处和臂丛深支。胸锁乳突肌受脑神经副神经支配。
4.7.1级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斜角肌间隙[10]。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椎前筋膜[11]。
4.7.2穴位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颈横神经;深层有臂丛,分布有其分支、面神经颈支和颈升动脉[11]。
有锁骨上神经,就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过来源,深层是膈神经,颈外浅静脉穿过[2]。
4.8天定穴的功效与作用天定穴有清咽、理气、散结的作用。
天鼎利咽调气[10]。
按照“丁”字的意思,工作在水火之中。养生之家以此调和水火。这个点的作用是调和,不是征服。从无形中消除大祸,造福国家的,叫和解。此穴主要用于治疗急怒、气滞、咽部胀满、喉痹、烦躁不安、消化不良、喉中呱呱等火证妨碍喉咽。借此点解封。[4]
4.9适应症天顶穴主要用于咽喉肿痛、喉炎、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病、突发性发作、气阻、喉痹、梅坑气、瘰疬、痈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结核等。
天定穴主要用于咽喉肿痛、暴怒、气滞、梅花气、瘰疬[11]。
天鼎主要用于口咽疾病,如突发痈肿、气阻、喉炎、咽部肿胀、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病、瘰疬痈[10]。
天鼎主要用于治疗突发性呛咳、咽喉肿痛、痈肿、瘰疬等[2]。
天鼎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突然咳嗽、咽喉有痰、痈瘰疬[12]。
针灸不常用天顶穴[4]。
耳鼻喉系统疾病:甲状腺肿、喉炎、舌骨肌麻痹;
其他:颈部淋巴结结核、扁桃体炎。
4.10针法4.10.1针法一般直接刺0.3 ~ 0.5寸[10][11],引起局部酸痛,针感散至咽喉。
直刺0.5 ~ 1寸。[2]
直刺0.5 ~ 0.8寸,局部酸胀,散至咽喉[12]。
4.10.2艾灸可用[10][11][12]。
艾条灸1 ~ 3强;或者艾条灸3 ~ 5分钟。[2]
艾条灸3 ~ 5强,艾条灸5 ~ 10分钟。
4.11配合天鼎和使,有宁心开窍的作用。治失音[10]。
天鼎联合赵海治疗慢性咽炎[10]。
天鼎与古、呈贡、太西合作初期声带麻痹[10]。
天鼎配合曲池、舒歌治疗喉梗阻[12]。
天鼎与顾、廉泉、太、天突等药同用治咽喉肿痛[12]。
天鼎配合五谷、承浆、自然能力治愈沉默[12]。
天鼎,与芪麝和、舒歌同用,具有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咽喉阻塞、哽噎、肿胀、消化不良。
4.12文献综述《针灸经典甲、乙》:骤怒而噎,咽喉不通而咽痛不能停,饮食不能停。
针灸大成:主要症状是突然气滞,咽喉肿痛,不得休息,吃不下饭,喉中响。
“做好一千块钱的准备”:天鼎、七舍、舒歌,主要咽喉阻塞,噎肿,饮食不能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