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最经典的四部著作中,哪一部是你心目中的「天下第一」?

道教基本经典有四部,分别是《老子》、《庄子》、《淮南子》、《列子》。前两个比较重要,老庄一直是和孔孟对立存在的。后两种离现在比较近,虽然知名度略低,但也值得关注。

1

《老子》又名《道德经》,在《史记》、《老子》、《庄子·沈晗列传》中有其作者老子的传记,但只有400多字,其措词颇有疑问。据说他姓李明儿。《老子》讲的是老先生的意思——先秦诸子中,他的年龄最大,孔子曾经问过他关于“礼”的问题。

《老子》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历来有许多解释和研究。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部帛书《老子》,轰动一时,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研究。

在《老子》的注释中,玄学学者王弼曾经是最重要的一位(另有专书;在娄玉烈编著的《王弼集》一书中也可以看到。现在陈鼓应对《老子》的注释、翻译和评论更为流行。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自然”,或者说是“道”,这是一种无法说清楚的语言的来源。“道可为道,而不平凡;名可名,非常有名。”(第一章)世间万物皆源于此,无中生有。他主张无为,不争,返朴归真,顺其自然。

老子所谓的“道”,有时用来指规律,“反道之运动”(第四十章),事物的运动总是向对立面转化。基于此,有许多辩证命题,如无为(第37章)、依幸(第58章)、弱不如强(第36章)、善若流水(第8章)、各取所需等。

老子强调绝不能违法,做任何事,无非是自讨苦吃。他认为,最好的状态就像一个婴儿,没有任何意图,非常自然,但发展前景无限。

为了对抗当时贫富不均的现实,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古代,过贫穷但平等的生活。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老子》中经常使用短小的格言警句,解读的空间很大,很难定格在一尊上,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2

《庄子·汉书·艺文志》有五十二本,现今有三十三本,其中七本是庄周自己写的,其余(十五本是外篇,十一本是杂篇)都是本学派之后学的文章,也可能夹杂了其他一些学派的篇章。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一方面相互争斗,另一方面又相互渗透,各派内部出现分裂和发展。最著名的注释书是魏晋时期的向秀和郭象注释。还有后来出版的详细注释,如郭庆范的《庄子集解》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现代曹处机的《庄子注》和陈鼓应的《现代庄子注》更适合作为读者。

庄子名叫周(约公元前369 ~ 286年),战国时期宋朝的一个蒙古人,与梁、同时代,略晚于孟子。他曾是漆园官,在战国诸子中地位最低。他的生平在《史记》、《老庄沈晗列传》中也略有记载。

庄子的思想主要是本体论、循环论和不可知论。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人生态度就是所谓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好相反。

庄子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极其深刻,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这种影响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反朴归真、精神独立是庄子思想的精髓,集中表现在《逍遥游》和《马蹄铁》中。

《庄子·逍遥游》体现了庄子的基本思想,但他并没有详细阐述什么是逍遥游,只是写了一套寓言,提到了“无止境的旅行”、“无等待”、“无我”、“无功”、“无名”。为了达到这五种境界,一个人必须“不满足于事物”,不追求细节。

“逍遥游”不仅要打破外在条件的束缚,更要打破自我身心的束缚,追求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实现彻底的超越。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最像艺术家的。庄子的文学成就也是最高的,这表现在:

第一,寓言的艺术。

庄子“视天下为灰暗,不能以庄语言”,所以“以惊鸿为漫言,以重言式为真理,以寓言为广”。杂文中有一则寓言,说“寓言十九,重述十七(或者说应该是十一),预言日出,与天和好。”

庄子所谓的“寓言”,是指他自己没有直接讲出来的话,包括今天意义上的寓言;“同义反复”指的是庄重的话,即直接论述原意的人;“闫妍”就是所谓的支离破碎的文字,也就是那些穿插在寓言和同义反复之间的文字。

这三个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寓言。在《庄子》之前,作品中的寓言分量比较小,无非是理解,即使删掉了。《庄子》以寓言为文章主体,切不可删。

过去的寓言经常借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庄子的寓言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创作的。过去的寓言一般比较现实,而《庄子》中的寓言则充满了浪漫。

过去的寓言只包含故事梗概,而《庄子》中的寓言包含人物、动作、言论、肖像,甚至与小说相当接近,文学性很强,其中《偷脚》、《秋水》、《说剑》尤为著名。

《庄子》寓言中有许多著名的意象,如飞翔的大鹏(“行乐”)、熟练的工人(“养生大师”)、佝偻的汉子(“盛达”)、庄中的子弹喜鹊(“山树”,说明忘形必有后患)、史画(“田子方”)

佝偻病是遗传的。

第二,想象力丰富,结构灵活。

《天下》文章说:“以妄语、荒诞之言、无端崖语,时而不骄,时而不躁...虽然他们的文字参差不齐,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评估。

庄子的文章往往是想象的,胸襟开阔,无拘无束,幽默怪异,有一种畸形的美。比如大鹏高飞,北海空灵,脚被盗,庄周化蝶。作者不是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来写,而是做出奇怪夸张的形象,从而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庄子的文笔开阖,自始至终没有俗套,没有转移的痕迹,思维跳跃,平白开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文字抒情。

说起这个学校的人物,他们善良热情;而批评统治者或者批评其他学派都是笑着骂着,都是文章。树木、鱼、蝴蝶、渔夫、野马、海龟等等都可以表达他的性格。马蹄铁、夹克衫等文章,可视为抒情小品。

鲁迅先生说庄子的文章“汪洋之风婉约,晚周诸子之作不可为先”。

庄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不快乐的士人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合作,悲观被动,自嘲自娱,往往来自庄子的思想营养。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有21篇,被认为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作品。其实是他的一群公客写的。最早注《淮南子》的高邮曾提到其中的八位,包括苏飞和李商。

西汉初年,尚有战国遗风。伟人喜欢培养学者,培养了一批流浪的知识分子为他做事,包括写书,扩大影响。

汉初面临的大问题是连年战乱,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恢复元气。所以老子的道家思想非常及时,和传说中无为而治的黄帝结合在一起,统称为“黄老”。其实质是“道法自然,民心所向”(《史记·曹参世家》)。

《淮南子》当然讲道,讲自然,讲无为,但是这里有一些发展变化。还说要重视人,认为“时变则事变”,所以要“随时养事”(《齐风俗·荀》),很有进化意义,与老庄的被动截然不同。但在理论上,我们仍然坚持无欲之静,性与道的和谐,这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包括云:

所谓真人,性合乎道。因此,如果什么都没有,它实际上是徐若。如果你不知道其他,你可以理解太素,你可以在天地之迷中畅游。茫然而佯于尘垢之外,却无所享受,浩如烟海,机械知识在心中,故生死亦大,不变。(《淮南子灵修》)

命静,天道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识动。知识与事物相连,却又如此可恨;我讨厌形成,但我知道我被引诱到外面,我无法与自己为敌,但上帝毁灭了我。(《淮南子原道训》)

《淮南子》一书内容丰富,胡适特别重视其积极的一面,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淮南子哲学不仅是道家的最好代表,而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终结...它确实可以被视为继周、秦之后的第一个也是最精彩的哲学。其中无为的真谛,进化的道理,改革的精神,都是极有价值的。

可惜淮南王被罚后,他的士人都被杀了。这种有价值的哲学变成了汉奸的哲学学派,而“天之同,道之同”的董仲舒使哲学正宗化了。"

《淮南子》的注本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刘文典(淮南鸿烈吉杰中华书局1997版)和何宁(淮南吉杰中华书局1998版)两位学者所作。

《列子》是列御口写的,庄子多次提到他,说他“乘风而行,泠然好,十日后折回五日”(《庄子逍遥》);《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八个列子,但该书后来失传,直到东晋时期才突然由张占提供,他还为该书写了注释。

由于出处可疑,一般认为流传至今的这篇《列子》文本是伪造的。伪造者很可能是这个张占,或者比他稍早一点的人。应该一直是在(咸宁五年,279)竹书发现之后,因为《列子》第三卷显然是以《穆竹书传》中的许多材料为依据的。

列子有一些佛教的轮回观念。清代儒生钱大昕说:《列子·田瑞》:林班曰,‘死与生相对,故死则知不生也。“列子初刊于晋代,恐晋人倚重。”(《十驾新录》卷八《石转世论》)这种说法开门见山,最通俗易懂也是可取的。或者,用一般的方法来说,这个伪造者应该是阿津人。

当然,传世的《列子》也整合了一些晋人至今仍能看到的《列子》残存片段,有些地方已经相当接近一个哈希;参与重编的伪造者不止一两个,所以书中的思路相当复杂。

张占生于东晋中期。孝武帝时任中书侍郎、光禄勋。他注释了《庄子》和《文子》,还精通医学。著有《养生精要》、《延年秘籍》等。《晋书》中没有传记,但《范宁传》中提到过他。那个人应该是《列子》这部杂假书的最后整理者。

不必要的担心

《列子》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很大,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列子》这本书在1930年代被世界书店广泛使用(随后是上海书店和中华书店的影印本)。新的一本是杨伯钧著的《柱子集释义》(中华书局,1979版)。

《列子》中的新思想集中在六卷《李明》和七卷《杨朱》中。

“力天命”中的“力”是指人的努力,“命”是指天命,即“必然的时期,元素是固定的”(张占注)。

《力命》一文的第一段,安排了“力”和“命”的双方辩论,最后“命”赢了——就像是一场谈话。下面是一些故事,反复证明缘分是注定的。人再怎么努力,结局早已被“命运”注定:“不知何故,人生也。今天我很迷茫,如果有,我会做我想做的,我不会做我想做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谁能知道原因,大家就都结婚了。”

“生死自命,贫贱自足。恨那些英年早逝的人,那些不知死活的人;抱怨贫穷的人不知道时间。当你不怕死的时候,你就不担心贫穷,当你安全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人的努力永远改变不了命运。

换句话说,不仅结果是注定的,过程中的所有努力也是注定的。所以,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认命,坦然接受最后的结局,包括贫穷和死亡。一个能平静地认识生活的人是道的大师。

中国以前的古人也讲过“命”,但认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比如做好事,积德,从而争取好的结局。

它的潜在前提是,它自己的神关注人的表现,并相应地适当对待人,说明这种“命运”具有某种宗教和道德意义;曹的李纲(字)写了《天命论》(毛泽东选集第53卷),虽然他也讲“治乱而运之;穷,命也;贵贱,也是时间,但也强调“林中之木美,风必摧之;堆出岸边,水流就会汹涌;行比人高,大众不会。前主管(简)在不远处,车在跟踪。

但是,有志之士仁者,却依然做到了无悔,做到了就失去了。为什么?会因为野心而出名...道必废,命必贱。是不是只有绅士才会以此为耻?盖也知道对它来说是福。"

虽然注定失败,但有志之士依然奋斗,在我不完全认命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态度积极;《列子》中所谓的“命”是自然规律,根本不会因为人的意志和努力而改变。所以主张无为而任,是消极的。

生活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意外。把无法解释的偶然性和一切共同努力的结果称为“命运”,主张安于这种命运,确实是一种足以安慰自己,达到心理平衡的人生态度。金作家中的、陶渊明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谈到了这一结论,影响很大。时至今日,这种思想和提法仍然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