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老”到“养老”,“保险+养老”大有可为。
长寿时代呼唤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
目前,中国正在进入长寿时代。中国人均寿命超过77.3岁,城市居民平均寿命超过80岁。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设定的目标,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将显著提高。
老年人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老年人越来越多,寿命越来越长,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2018年,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只有68.7岁,他们带着病活了很长时间。180多万老年人患有慢性病,4000多万老年人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对养老和健康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
在人口日益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别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54.38+0万美元,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健康保障意识越来越强,对养老和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如何实现从“养老”到“养老”,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课题。
医疗卫生服务业成为“香饽饽”
“银发族”群体养老需求的爆发,也推动了养老市场的不断扩大。预计203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业内预测,未来十年是中国健康养老产业黄金十年的爆发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催生了更多的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市场参与者,医疗健康养老服务行业成为“灯塔”。
其中,保险业将健康养老服务行业视为兵家必争之地,保险公司是健康养老服务市场服务供给的重要生力军。目前,中国太平等头部保险公司在医疗康复行业投入巨大。
保险公司凭借资金、渠道、客户等方面的优势,更加注重平台集聚功能,不断拓展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在内的养老服务,普遍尝试“保险+服务”的一体化模式,通过科技和医疗赋能进一步打通和整合产业链。
以中国太平为代表的众多保险公司,一方面增加养老保险产品供给,促进养老消费,巩固“第三支柱”,另一方面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助力医疗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形成金融产品和服务保障的良性循环。
“保险+养老”大有可为
随着高净值群体数量的增长,高端养老服务发展前景看好。而且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非常符合养老基金的需求。“保险+养老”日益成为保险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
近年来,保险机构不断完善在养老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打通养老服务和保险保障,使保险和养老相互赋能。大型保险公司着力打造重资产的高端养老社区,提供轻资产的养老服务,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健康医疗保险等养老相关保险产品。
以中国太平为例。它是中国唯一一家管理总部设在海外的金融企业。自中国复业20周年以来,加速构建保险+大养老服务体系。重资产项目主要集中在重点区域,已建成约5个CCRC养老社区。
2019年,中国太平首个旗舰养老社区项目——太平小镇吴彤人家在沪运营,可为约3500位老人提供居住、娱乐、健康、养老、护理等全方位高端智能养老生活服务。
随后,太平镇先后落户三亚、成都。三亚“海棠家族”和成都“芙蓉家族”项目进展顺利。中国太平正在打造“以保险为支付,以平台为服务,以社区为养老,以医院为就医”的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
期待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实现高品质的养老,是每个老人的心愿。
如何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养老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与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业内人士建议,应尽快完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标准,引导专业服务人员提高水平,促进医疗保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保险业在构建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不少保险巨头也发布了自己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继续谋求高品质养老服务的布局。
以中国太平为例。“十四五”期间,中国太平将立足发展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发展新格局,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走价值增长的发展道路,坚持“央企情怀、客户至上、创新引领、价值引领”服务国家战略。
未来,中国太平将加快医疗、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投资布局,提升保险服务保障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