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情况,以阴阳为主题,写一篇2000字的论文。

阴阳之始

天生的八卦

传说在古代,阴阳始于气象观测。傅,坐在天文台上,抬头看天象,低头看地理,了解世界,举一反三,发现阴阳是宇宙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傅《一画开天》:太极形象为“○”,代表日出日落的升降规律。太极包含阴阳,是宇宙的原始状态,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太极就像一个圆,有无限、无穷小、包容宇宙万物阴阳属性的深刻含义。

古人观察到太阳在周日运行,太阳因周日而变化。太极动为阳,静为阴,太极生阴阳。符用“-”来代表阳、热、天和天空。用“-”符号代表阴、寒、夜,取地象;用“”代表阴阳,反映天地、昼夜、冷热。

太阳一天的升降运动,使阴阳交感,产生冷、暖、凉四种意象:晨暖——少阳,午热——老阳,暮凉——少阴,半夜冷——老阴。这是古人观察到的:“——”阳转化为“少阳”;“-”阴向“老阴少阴”的转化就这样演变了。阴阳四象取自一年中的“生化集”,象应采集于一年中“春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四“长收”之间还有一种过渡状态,后世称之为“华”,像五季中的“春夏长,夏秋冬”。随着四象的形成,五行出现了。这是阴阳五行最原始的理论渊源。

阴阳四象相合,再分别转化为阴阳,也就诞生了干、坤、坎、利、艮、回、真、荀三图。天不可分,地可分。天上动的是火,地下动的是风,天上动的是泽。地面分三层,中间为水动,地下为雷动,地上为山动。八卦类比中的八象要全方位运用:干如天、朝南、坤如地、朝北、坎如水、朝西、离象火、朝东、朝象山、朝西北、朝象泽、朝东南、震如雷、朝东北、迎风、朝西南。

八卦反映的八卦正好对应了我国的基本地理地形。八卦图的方位与现代地图完全相反,因为傅西施坐北朝南,以人的方向感为方位标准,而西方地图以地理物体的方向为方位标准。这恰恰反映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中国文化重视“人”,以人为本;西方文化重视“物”,以物为本。

阴阳化生规律图

八卦继续演化,八卦演化为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一百二十八卦...直到无限,才演变成一个复杂的世界。其实16、32卦、64卦本质上都是八卦,因为它们的形象都是以八卦为基础的,世间万物都可以概括为天、地、火、水、风、雷、山、泽八种现象中阴阳相互作用、演变的结果,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它的祖先。这种所谓的八卦会导致成功,就是老子“三生”的道理。

傅抬头看天文,低头看地理,了解世界,取象类比。发现人是顶天立地,万物之灵,也是世间万物的代表。人是一个小世界,人也有天地阴阳的特性。人们根据阴阳的特性将天地分为阴阳。天、地、人在古代被称为三才。用这个概念来理解阴阳,阴阳是三才,三才也是阴阳。傅把太极定义为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二仪生二仪(阴阳),四象生八卦。因此,八卦被定义为三图。其实八卦本身就包含了天地三才的思想,并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三才理论。老子有: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中的“三”就是真理。不难理解,天人合一理论、六经三阴三阳理论、三焦理论都是从阴阳八卦理论开始的。

总之,伏羲的画打开了世界,代表了宇宙万物的本源;以八卦为基础,把一切都归为八卦等八个基本要素。傅根据自然界的现象画出先天八卦,揭示了宇宙阴阳的自然规律。给后人留下了“无字天书”。阴阳学说与当今哲学中的矛盾论相比,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角度来理解阴阳八卦是非常抽象和困难的。但是,我们从观察太阳围绕太阳运动的角度来理解阴阳八卦是非常容易的。

太阳在日出和日落时的升降运动似乎是在一个圆形的轨道上运行。古人称之为周日运行,将一天分为阴阳两器,将一天分为早、中、晚、午夜四象。四象又进一步分为阴阳,也就是所谓的八卦。八卦分为连续三次,可分为六十四卦。这些卦可以等分,直到无穷远。

对于世间任何事物,无论阴阳如何划分,事物总是按照阴阳的内在规律周而复始地运动变化,每一个完整的运动周期都可以视为阿泰之气;一个时期大致分为阴阳转换时期,再细分为寒、温、凉变化的四个时期,再细分为八卦序列时期,……再细分为六十四卦序列周期;.....甚至连续细分,而且一个周期可以无限细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阴阳定律。太极,阴阳,四象,八卦...都是具有相同周期律的事物,描述的精细程度不同。

结合现代人的理解,太阳绕天运行,就是所谓的太极;太极思想指导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事物。昼夜把一天分为阴阳两部分;阴阳思想指导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的阴阳规律。把一天分为早、中、晚、午夜四象;四象思想指导我们运用四象规律来提炼对事物的认识。四象对分八卦;八卦思想指导我们从八个方面把握事物的演变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认识事物精细程度的具体要求,选择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用现代的话来说,太极、阴阳、四象、八卦是自然循环规律不同的模型。阴阳八卦是科学观察的成果,并非都是迷信玄学。我们应该深入挖掘阴阳学说的科学内涵。

后天八卦

相传,在古代,82岁的周文王因诬告被商纣王囚禁在酉郦城七年。在狱中,周文王保持低调,了解伏羲的阴阳原理和先天八卦。他使用蓍草作为工具,根据桶柄沿四季、五行和八个方向旋转时的周日天文规律,并根据皇帝的国家法律。八卦:地震、荀、理、坤、对、干、坎、艮位于“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等八个方位,在一个360天的“星期日”中,依次应在45天;从而推断出后天的八卦。

文王,后天八卦,北斗四小时运行图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于四乡,分阴阳,建四季,全五行,移节,定纪。”记录的是周文王推演后天八卦的过程:一年中,星宿运行一次,斗柄指向东方,震位如二月春分,一阳在另一阴之上,春意盎然,为木;斗柄指东南,在荀之位,似长夏,地上骄阳似火,万物葱郁而木;斗柄指南,离位,似五月之夏至日,万物生长成形,有可圈可点之象,王洋与范瑛成秀,即火;斗柄指的是西南,坤,像之间的立秋,夏末,这里的一切都因土气而生。斗柄正西,位置反了,好像应该是八月的秋分。一阴一水在上,阳克制在下,水润泽在下,万物皆喜而金黄;斗柄指西北,干位,似立冬,阳在阴位,阴阳会争金;桶柄指出,北方,营地的位置,就像阳光灿烂的时候躲在树荫里,中间藏着一切,是水;斗柄指向东北,和迎春花的阴和一样,一岁了。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是土。

可以看出,周文王对后天八卦的解释记录了天体的八个符号,其中四个是生长集合,第二个是极寒极热,第二个是阴阳之和。后天的四季八节八卦,揭示了宇宙万物持续存在的周期律。

周文王在后天八卦的基础上,把每一个卦演绎成八卦图,八卦图之间相互匹配,形成基于六爻的六十四卦,有* * *三百八十四爻。文王借用帝王之事的生活规律,夫妻儿女的家事,人的成长成熟,为后天八卦的每一次占卜写下卜辞,写成了《易经》,形成了《阴阳易经》。从此,流言蜚语就有了文字记录。用现代的话来说,周文王为后世建立了六十四种事物的发展模式,可以涵盖宇宙、社会、家庭、生活、心理、生理、病理的周期律。

十只翅膀

虽然周文王用文字记录了八卦,但它含义深刻,意义古老,充满暗示,一般人很难理解。孔子50岁开始学易经。他认为《易经》是阴阳之精,致力于《易经》的研究,一生致力于诠释《易经》,作了一系列俳句,创作了《十翼》。史记?孔子家“有”孔子喜晚易,序,象,卜,文言,读易微。“记录。《十翼记》共有十章:《段传》、《象传》、《连环画传》、《文言传》、《八卦传》、《序图传》、《杂图传》。至此,《易经》的基本内容已经全部形成。十翼是易经(周易)的注解,因为有十翼而易于解读,使易经流传后世,成为中国文化的“第一经”。十翼是学习易经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要先学习十翼。学习《易经》不要死记硬背卦、辞、经,要深刻理解《易经》六爻六十四卦的逻辑思维过程和方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学习和掌握研究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规律的途径和方法。易经破解了复杂多变世界的普遍规律。

懂气

气是天体在地下运行引起的气象变化。气象变化有六种:冷风、暑、暑、湿、燥,故称六气。古人认为气象学中的阴阳变化是由天体的运动决定的。天体气象变化的方向和季节取决于北斗七星斗柄的方向。宇宙万物都是一口气诞生的。分阴阳,合太一。本来只有阴阳两个方面,正因为阴阳需要划分标准,才出现了人。天地合称为三才。太极是一、二、三。所以古人按照天、地、人三部分来观察宇宙万物的气化活动。气是无形的,所以古人用“以形观气”的方法来观察气的活动,用律动、五音缺刻的方法来训导。

观察气

1.观天象的部门应该根据季节观察其气的盛衰。

太阳以年为周期运行,太阳的影子一年运行一次,影子在圆周上运行,左升右降,经过四正(东、南、西、北)的四个角(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按照日月星辰的周期律。每有一个气,太阳就随着风、夏、湿、燥、寒五气的变化而运动,对应着阴阳盛衰五路的生长和汇集。五气匹配五行:木、火、土、金代表五气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天庭五运机的兴衰规律。

2.地面观测部门从四点开始检查它的地面生化采集。

地下的自然之气来源于三个阴三阳,可以概括为:风、热、夏、湿、燥、寒。六气在每年变化的气候中有节奏地出现:厥阴为天,化为风,初主毛寅;少阴为天,化为热,以二气主宰辰巳;天太阴,转湿,三气主宰午后;少阳主天,化为火,以四气主沈悠;阳明思天,化为燥,五气主宰海;太阳主宰天空,天空变成寒冷,最终主宰丑陋。这样,每六气对应两个月,六气与十二月重合。古人观察到,风、热、夏、湿、燥、寒本来就是自然之气的正常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地中六气。但是,如果地面的六种气体过多或过少,必然会严重影响地面气体的生长和聚集,产生自然灾害。同样,六气也有年节律变化,五运六气也有复杂的规律。六气的本质是天体在地下运行引起的气象变化,所以地上的六气本质上是天上五气的表现,这也是五气与六气的关系。

气是看不见的,观察不到。古人用“以形观气”的方法来间接观察气的活动。“形”是指土地中有形的东西。睿智的古人通过观察风向间接了解地气的活动。古代称之为风角术,又称自然。具体的观测方法是古人借助时令风,通过对东南西北风向的观测,以及对气候的观测,发现时令风向与四季的寒热冷暖大气密切相关。古人观察到,天地之气在盛衰过程中,在不同的季节可以发出不同的自然频率。古人是借用律管的振动法来测量地气变化规律的。古人通过对自然五音的观察,发现五音也与人体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古人还将地下有形之物分为五行:根据苦、甜、苦、咸五味,辨别事物的阴阳属性;根据寒、热、温、凉,辨别事物的盛衰;然后识别有形之物的五行,间接了解有形之物的五行气化状态是否正常,是否过多。最后古人把运气理论发展到六十甲术中,六十甲子术是古人掌握五运六气规律的数学工具之一。

3.观人部从天地交流中观察气的起伏。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也是一个小世界,人与天之间的气化是相通的,有* * *沟通规律,都遵循阴阳五行相害的气化规律。人体随着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而变化,产生相应的阴阳、生长、收藏的变化。当五运六气正常时,人体之气和谐,阴阳隐秘,五脏平和无病。五运六气过多或过少都会发生自然灾害,也会严重影响人体五脏之气的紊乱,产生疾病。因此,人体内阴和杨琪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天地气的活动状态和规律。这也是古人“以形观气”的方法和思路。

“以形观气”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天象规律的方法,也为后人提供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医在“以形观气”方面尤为突出,中医藏象的理论基础是“内必有外”的易原理,中医辨证治疗的过程是通过患者的表证来诊断其内在病机、指导临床用药的过程, 其本质上是“以形观气”的治疗过程中医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判断五脏亢盛的承载状态,作出五脏过多或过少的诊断,指导用药纠正和治疗疾病的阴阳偏向。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中医的四气五味理论,根源于阴阳五行学说,根源于古人“以形观气”的思想和方法,阴阳结合人体的规律:“气有多少”在人体表现为三阴三阳和六经;“形有起伏”表现在人体五脏的起伏。五脏的病变有三种:不外乎五脏自病,互失平衡,互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