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在中医中是如何应用的?

(1)比较脏腑功能特征与五行特征。

中医认为,五脏分别属于五行,对五行的生理特征解释如下:

木有长、升、适、达的特性。肝属木,负责散气,喜文章,厌郁。

火有温润向上的特点。心属火,心阳具有温通活血的特性。

黄金具有纯净的特性。肺属金,肺有清降的特点。

水有滋润的特性。肾属水,肾为脏,精是滋养人体最根本的养分。

土壤具有长期培育的特性。脾属土,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二)事物的五行构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结构。

用五行之物的方法,把天地人万物系统地概括和联系起来,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这种联系在《内经》的一些章节中有所阐述。以肝脏为例,苏文金编严阵说:“东方蓝,入肝,开目,藏精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涩,其草木,其畜鸡,其粮麦,其四时,顶为老星,头中为春。其声角,数为八,是知病在筋。臭死了。”按此分类,人体内与肝相关的有胆、筋、目等,自然界中与之相关的有东方、春天、酸味等。

(3)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样,五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五行生克来解释了。比如肺肾的关系,可以用金圣水来表达;肝脾关系可以用木克图来表达。脾肺关系可以用原生金来表示,等等。这样就体现了五脏之间既相互孕育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达到五脏功能的平衡。

如果这种代与克的关系异常,可以用来解释五脏疾病的相互影响。在解释五脏的传变时,我们常用“母病与子”或“子病与母”。比如肾属水,肝属木,是水生木的关系,肾为母,肝为子,肾病和肝都是母病,称为“水不含木”。再比如肝属木,心属火,这就是木与火的关系。肝为母,心为子,心脏病与肝为子病与母,常见于心血不足导致肝血不足,或心火过盛,引发肝火等证候。

再比如肝脾的关系就是木土的关系。正常情况下,疏肝条可以帮助脾运化。肝气过盛,脾切过多,就会出现肝木占脾土的情况,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再比如肺属金,肝属木,这是金克木的关系。如果肝气过盛,肺金不能制约肝木,反而被肝排斥,是“木反金”。这样我们在临床上解释脏腑疾病的传变关系就舒服多了。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分析。

中医根据五行学说和自然界乃至人体的五行分类,也认为五脏应有四时。

即春季多发肝病,夏季多发心脏病,长夏多发脾病,秋季多发肺病,冬季多发肾病。

脉象应分四季,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发、冬脉石。此外,五色诊也有对应关系,如肝色蓝、心色红、肺色白、脾色黄、肾色黑等。因此,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可以综合四诊所得的数据,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用、废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

(五)用于临床治疗。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之间会有传变,如“母病子”、“子病母”,所以可以根据五行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传变。如果肝脏有病,你知道肝病往往可以蔓延到脾脏,所以治疗前要健脾护胃,脾胃不弱,不容易扩散。

中医在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时,往往根据五行的关系,采用“虚补母”、“实泻子”。

的方法。肺若有病,健脾之法称为“滋土生金”,意为“虚可补母”;再比如,泻心火治疗肝气旺盛,就是以“实泻子”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