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和传统?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月亮和太阳重,所以也叫重阳节。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九是阳之数,日月合阳,二阳为重,故称重阳。重阳节的形成和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称谓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

重阳节期间,有许多民间习俗和传统,主要有以下五种;

首先,插入吴茱萸

古代重阳节有插山茱萸的习俗,所以九月九日又叫山茱萸节。山茱萸作为一种药物,可以酿酒养生祛病。山茱萸香气浓郁,具有驱虫除湿、祛风、消食化积、治疗寒热的作用。人们喜欢在重阳节佩戴山茱萸,以求避难消灾。在王维的《山节思山东兄弟》中,记载了爬山和插山茱萸两种节日习俗。张悦在他的诗《九号香洲北亭》中也提到:“西楚有山茱萸节,南淮有马戏。”

第二,喝菊花酒

重阳节有喝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是以菊花为原料酿造的精品酒。《西京杂记》中记载,每年菊花盛开时,采集菊花的茎叶,与小米混合,至次年九月九日才成熟。

酿造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流行。菊花酿的酒是延年益寿的佳品,有明目、养肝气、宁胃、益血、降血压、治头晕、减肥等功效。据民间传说,重阳节喝菊花酒还可以辟邪消灾。

第三,登高望远

每年重阳节,民间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在这一天,普通人都会出门登高望远。为什么要爬山?有两种说法:

第一,古人认为九是老阳,阳极会发生变化。9月9日是老阳的月数和天数,这是不吉利的。所以演变成了人们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躲避未知,长寿的节日习俗。

二是重阳节,正值丰收秋收,人们进入农闲季节,上山采集野果、药材、植物原料。这种山上的聚会活动,又叫“小秋收”,逐渐演变成登高望远的节日习俗。

第四,欣赏菊花

重阳节期间,各种菊花盛开,因此观赏菊花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赏菊的节日习俗据说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而闻名。后人效法他,希望他的景色接近陶渊明,于是有了重阳节赏菊的习俗。

五、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代表性节日食品是重阳糕。重阳糕,原意是庆祝五谷丰登,品尝新鲜粮食,后来演变成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因为“高”与“高”谐音,所以人们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希望吃了重阳糕后能步步登高,甚至祛病强身。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桓景,他用剑刺死了恶魔,造福了人民。

南朝人吴君之在《齐和续》一书中写道:相传东汉时期,汝南县有一个叫桓京的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导致桓京父母双亡,于是到东南山上拜师学艺,神仙费长房送给桓京一把降妖龙剑。桓京早起晚睡,穿着戴月,刻苦学习,刻苦练习。

有一天,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神又要来了,你可以回去杀害虫了。”并送给他一袋山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让家乡长辈登高避祸。于是就走了,回老家了。9月9日,他带领妻子、孩子和老乡来到附近的一座山上。把山茱萸的叶子给每个人带走,瘟疫恶魔却不敢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来,大家都喝了一口,以免染上瘟疫。他与瘟疫恶魔搏斗,最终杀死了它。汝河两岸的人们,至今还流传着九月九日登高避祸、浣景挥剑刺妖的故事。

此后,人们庆祝重阳节,并有重阳节爬山的习俗。许多重要的书籍,如唐代的《初学》、宋代的《太平御览》等,都在吴军的《续气和合物语》中转述了这个故事,认为妇女在手臂上系山茱萸之袋辟邪避祸的习俗由此而来。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源于对天象的崇拜,始于古代,传于西汉,盛于唐以后。关于重阳节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鲁的《春秋》,记载了古人在九月初九祭天地、祭祖的习俗。西汉时,刘邦最宠爱的妃子戚的贴身女仆叫贾。戚夫人与争宠,使怀恨在心,被抓为人质,折磨致死。戚夫人死后,贾被逐出宫外,嫁给了扶风人段如。她告诉段如一些宫廷庆祝节日的习俗。其中提到,每年九月,宫中之人要佩戴山茱萸,吃帐篷饵,饮菊花酒,以保健康长寿。就这样,重阳节的习俗被介绍给了人们。魏晋时期,重阳节就出现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在唐德宗统治时期,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法定假日,并被列为“三令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