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盲人摸象”

一个古印度故事:讲的是几个从来不知道大象是什么的盲人,一起摸大象,最后得出针锋相对的结论:有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有人说它像一根柱子,有人说它像一根粗绳子。。。旁边的人都觉得很可笑,原因很简单,他打开了“上帝之眼”,看到了整头大象。

佛教用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对世界缺乏全面的认识,个人会因为把片面的认知当成全面的认知而产生纷争。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和盲人是一样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是客观世界的一个片段。如果我们把认识世界的过程看作一个开环系统,这个系统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输入信号、传感器和处理器。

1.信号传输失真

这个输入信号不是所谓客观实体发出的信号。客观实体发出许多信号,如声波、各种辐射等。,但我们的传感器最多只能接收到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的信号。

在这些信号之外,我们没有感知能力,这是第一个扭曲。其次,接收到的信号需要转化为电信号才能在神经元间传播,电信号需要转化为神经递质才能在神经元间传播。学过信号与系统的人都知道,信号在变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失真,这里就产生了二次失真。所以我们处理器接收到的信号已经是严重失真的信号了。

2.依赖模型的现实性

一般认为,我们对世界的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事实应该是那些传输到我们处理器的信号的表达方式,就像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一样。但即使不考虑我们说话的信号失真,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仍然不是真实的世界。这种现象的原因被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设计》中称为模型依赖现实主义。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依赖模型现实主义符合我们感受对象的方式。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大脑会接收到一系列信号。可惜大脑读取的是二维数据,而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三维的。为什么?因为大脑整理这些二维数据,自动补充缺失的维度,制造三维空间的印象。换句话说,大脑从二维数据中构建三维模型。目前在人工智能中,因为数据缺失维度而补充维度来建立模型的做法和大脑非常相似。

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客观实体并不是真正的客观实体,而是大脑在一系列扭曲信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模型。

3.“金手”的启示

金手的故事:一个非常喜欢金子的国王,希望他周围的一切都是金子做的。后来,他如愿以偿。上帝给了他一双手来制造金子,他触摸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金子。当国王的世界变成黄金的世界,他就活不下去了。

我们的知觉类似于“金手”:只要我们看到、听到、闻到、闻到、摸到,这些东西都沾染了我们的痕迹,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们还以为是原来的。我们所认为的“客观实体”,其实是被感知系统扭曲的对象,被称为“对象”,而不是实体本身。我们只能看到物体,看不到物体。

4.认知是一种工具

自然界的任何物种在形成自身感知能力时都遵循一个原则——寻求生存优势,我们人类也不例外。在形成生存优势的前提下,我们的认知足够就好。

山友教授说,光是一种能量。当我们感知光线时,我们的人眼保留其颜色属性,但过滤掉其他特征。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当人类是猿类的时候,谁能敏锐地发现不同颜色的水果,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而那些颜色感知能力差的猿类,生存的几率会低很多,最终会被淘汰。至于光的其他感知能力,由于我们在采集食物时无法使用,拥有这种能力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反而会成为生存的负担,自然会被淘汰。这些猿最终进化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认知的本质不是认识世界,而是让我们这个物种更好的生存下去。在自然选择下,我们认识世界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真理。

现在的商业社会是建立在现代西方哲科思维基础上的,对求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和我们进化了十几万年的大脑是矛盾的。也许我们永远不会感知这个客观世界,但我们需要意识到,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对我们感知的世界保持一点怀疑。商业社会也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你不必达到真理的地步,你只需要时刻考验自己的认知系统,比别人更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