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好说话,不做事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魏晋名士,大家都喜欢他们的反世俗行为,比如嵇康的打铁趁热,阮籍的碧眼看人,言和的吃药,刘玲的醉酒等等。,但他们都有一个* * *一样的爱好,那就是说话。

什么是谈话?现代人喝茶、打拳、调情有什么区别?

讲清楚是对本质与目的、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自然与名教等诸多哲学命题的深入探讨。

说话有一套既定的程序,说话通常会有一个对手引起争论。一个论点要么是反驳,要么是讨论。一般情况下,辩论双方分为主体和客体,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人参与。相当于过去的大学生辩论赛。弄一个矛盾的命题,让大家去争,看谁反应能力好,用文字去争一、二、三。主要争论的是老子、庄子、易经等等。都是很神秘很神秘的东西

有什么神秘的?只是不确定而已。没有固定的答案。你说什么都有道理,比如道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模糊的东西。很尴尬,还有大象。我发呆,里面有东西。这种方式就是恍惚,恍惚,让你看得见摸得着。这句话等于什么都没说。这是宣。

这些学者每天都在一起争论是吃药还是喝酒。士绅名流见面,不谈国事民生。任何想谈论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富民的强兵人,以及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等等。,因谈论世俗之事而被嗤之以鼻,被讽刺。比如只要一张嘴都是贸易战的走向,美国乱局的始末,中国股市预测之类的话题,那这个人就完了,大家都学阮籍,面面相觑。

那么为什么这些学者只说不做呢?

第一,政治需要。

比如清潭的创始人言和同志就是曹操的养子。当太祖还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带着他的母亲,收养了颜。曹操的爱好真的很广泛。言和是吏部尚书,有希望;谈论客人时,坐下。谢安,东晋名将,官二代。他是东晋的宰相,经常举行会谈。告诉自己什么意思,造一万多字?和侃侃谈,见解独到。之后的我充满了自我满足感,四个座位没有什么不佩服的。

这些贵族名流不仅是土地财富的拥有者,也是政治权力的掌握者。他们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或者有着清晰谈吐的舆论导向。让贵族们不再追求政治生活,而是追求虚无的精神生活。当官有什么意义?不如一起聊聊养生的话题。让天下名流安于现状,逃避现实。

他们说话是做事,因为东汉末年,士族官僚集团与皇权及其衍生的外戚、宦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中央皇权发动了对士族官僚集团的整肃?党派之争的诅咒?士族官僚集团为了对抗它,把西凉军阀董卓引到了北京,导致了它?董卓谋反?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覆灭。但是,出现了一个四世三公的军阀集团。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曹操从全国各地引进各类人才,不问出身和品德,只问能力。他的儿子曹丕一上台,就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恢复士绅官僚制度。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现实政治需要一种理论思想来证明皇权不干预、纯无为的合理性,于是形而上学应运而生。形而上学是精英从思想层面重建社会秩序的理论准备。晋朝也是如此,因为司马家在魏朝也是贵族官员。为了解决孩子们对皇权的非分之想,必须要让他们获得一些精神的、艺术的生活,来吸引他们放弃对权力的追求。东晋南北朝继续发扬玄学。讲清楚是为了安抚一部分人,降低其后代掌权的竞争力。很多人不再关心经济和国家的运气,不再担心皇帝和王子,让这些统治者去做。谈话是统治者使用麻醉剂的好方法。他们一直是靠说话做事,而不是靠说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