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室与道教的关系及道教的发展
关键词:道教宫廷统治政治背景崇道修道。
道教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明代,是道教发展史上与政治结合最紧密的时期。本文认为道教发展到明代,越来越通俗化、大众化,其特点是直接性和现实性。
一、明代道教发展的表现
明代道教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广。明代《道藏》篆书修订是对道教文献的大规模总结,对道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之,道教在明代取得了突出的发展,但在思想上仍需突破。
1.道教经典的整理与编纂。
每个宗教都有它的教义和经典。道教是一个大宗教,经典很多。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保存,后来的信徒们把这些书拼凑成一个大丛书。道教经典编成道经,或称道经。按照传统道教的分类“三窟”、“四辅”和十二大类:
三孔,一,元初佛所演的真部孔,为大乘;二是太上老君饰演的董元卜,是为中法;三、洞神部也出老君,为小乘第一法。四助手,第一,太原司,窑洞真之介也;二、太平部,回归三孔三辅处。.....它的七个小标题分为十二类:文字、神符、玉诀、灵图、音乐记录、戒律、尊严、方法、技巧、传记、赞美和表达。〔1〕
明代《道藏》的编纂是对道教文献的大规模总结,对道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之,《道藏》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2.道家学派的发展。
明代道教流派主要有正统派、全真派、吴唐宗派和丹发派(东派)。正统学派,也就是明朝封侯的张天师学派,因为朝廷的有意扶持,在明朝兴盛起来。郑和在明代获得了很大的声望,历代的老师都被授予官衔和头衔,在全国领导道教。由于长期的荣誉,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正一教逐渐堕落,教规松懈,内部管理混乱。一些没受过教育的人混入邪教,掌管邪教,有的人甚至变得邪恶,独霸一方。这种情况构成了郑和持续衰落的内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明代被忽视的全真教,缺乏优越的外部条件作为依托,只能在内部的成就和教义上做文章,使其更具生命力。
3.在道教理论的发展中,内丹术是最典型的。
明代道教在教义、教论、教制、教规等方面基本上是以传承为基础的,在内丹学领域较过去有所发展。当时有一批道家学者在内丹术和道家修炼方面颇有建树。如正一派天师张雨初,吸收了禅宗心理学和全真道的生命科学,主张双修生命,强调以炼丹为基础,内修的对象是性和生命,改变了正一派重斋戒、重象征轻内丹的传统,对维护正一派的理论生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明代道教的特点
明代道教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现实性。明代皇帝大多信奉道教,这不仅影响了明代的政治统治和社会风气,也影响了道教的发展和中国人对道教的信仰心理。
1.世俗化倾向加强。
明代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世俗化的加强。为了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争取更多的信众,明代一大批道教学者致力于道教和炼丹术的普及,并尽力将其引向一个容易被世俗大众接受的层面。明代道教世俗化的结果是其影响力的扩大,广泛传播于社会各个层面,渗透于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它的内丹术,经过道教学者的普及,已经超出了只在道教中传播的范围,作为一种修炼,广泛流传于社会。
2.道教对明代哲学的影响。
道教的深层影响是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广泛传播于社会各个层面,渗透于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道家的深层次影响还是在哲学理论上。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仅有道教的宗教内容,还有它的理论基础——原始道教和老庄学说。
首先,明代道教影响的泛化主要表现在当时的理学、心理学等哲学思想上。就后者而言,道教的渗透表现在当时的哲学思维上:道、空、静、心、性、命等道教基本范畴成为明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教内敛的思维模式被明代许多哲学家借鉴。
其次,正是道教对明代哲学的渗透和明代道教对佛道的吸收,使中国思想史上已经出现的三教合一思想在明代达到高潮。就当时的哲学思想而言,心学大师王守仁不仅在其思想体系中吸收了大量的佛道思想,而且直接倡导三教合一的学说。
三、明代道教发展的政治背景
明朝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崇道政策,以道教和儒释道为统治工具。这既与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有关,也与明朝统治者的宗教信仰有关。
1.明朝皇帝大多崇拜道教。
明朝皇帝大多崇拜道教:朱茂元璋一生与道教有不解之缘,所以情感上崇拜道教是自然的,他掌权后继续利用道教为他服务也是自然的;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夺取皇权也与道教有关,所以他即位后对道教既有抑制又有崇拜。后来的仁宗、玄宗、英宗、宪宗、孝宗等。对道教也有类似的态度,重在尊重;明朝皇帝朱厚熜是最崇拜道教的人。在位期间,他以服务道教为首要任务,将政治权利与宗教信仰高度结合,将宗教信仰作为治国的中心。“世宗之初,正德时减少内府供应。中年以后,建设斋戒、木、香、珠、玉宝石,官民繁忙,用黄白蜡至三十万斤以上”,[2]可见明世宗已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2.士大夫说
这首先体现在明代的“三教合一”,王门学派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方面的讨论在《道家对哲学的影响》一文中已经有详细介绍。明代,不仅主流思潮王雪广泛吸收道教,王雪异端何、李贽等人也从道教中寻找思想素材。就明代整个思想界而言,林兆恩倡导三教合一论最为起劲,因为他并不是笼统地主张三教合一,而是将三者在现实中紧密结合,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三位一体。
其次,上层士大夫接近道观的现象突出。明初英雄刘基与道教关系密切。相传师从九江道士黄楚王,得其天文地理之法。内阁大学士严嵩以诗赢得世宗的信任,而内阁大学士夏衍则因为没有给世宗冠上香叶而被疏远,最终深受其害。明代道士深受尊崇,嘉靖年间最受青睐的是邵和陶两人。嘉靖帝为了奖励邵,就“在城西建真人府,以其孙启南为太常丞,其曾孙为太常博士”。(3)嘉靖三十九年(1560),陶去世,嘉靖皇帝为其哀悼。“丧礼视为韶,而尤感荣幸”。[4]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也成了道教的信徒。
3.道教的世俗化倾向在下层民众中是最典型的体现。
明代最繁荣的民间宗教从道教中吸收了大量营养,如安百里教及其众多部落,都崇拜无儿无女的母亲。“圣母无坚不摧”,有道教尊神的力量。道教的神祇纷繁复杂,却没有严格的体系,导致了明代民间信仰的多神教化,尤其是在广大的汉族农村,寺庙众多,祭祀名目繁多,其中大部分来源于道教。
综上所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明代道教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笔者分析了明代道教的发展与政治背景的关系,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对道教基本命运的影响。
来自百度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