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折怎么办?

分类:医疗卫生

问题描述:

我爷爷今年八十四岁了

两天前我不小心摔倒了,摔断了髋骨。

我们做什么呢

我太老了,不能做牵引和手术。

不能说他会一直卧床。

大家帮帮忙。

分析:

骨折一般在老年人中更常见。由于老年人肌力下降严重,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反应慢,再加上骨质疏松,外力直接作用于松动的骨骼,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如果晚上起来小便,如果不能承受自身重量,容易骨折。骨折的主要表现是局部肿胀、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

健康指南:

1.运动强身:应积极长期坚持运动,增加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项目。多活动可以使血液中更多的钙停留在骨骼中,从而提高骨骼的硬度,有效减少骨折的发生。

2.多晒太阳:阳光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钙的代谢有赖于维生素D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增加骨骼中的钙,提高骨骼硬度。

3.生病前做好预防措施:老年人不要去人多车多的地方。下雨、下雪或地面有水或冰时不要外出,以免摔倒骨折。不要爬梯或登高,也不要在陡坡上行走,因为老年人身体虚弱,反应迟钝,容易摔倒。平时出门,一定要慢慢走。如果出现头晕、耳聋、眩晕等症状,应尽量减少外出。当你必须外出时,应帮助你行走或拄着拐杖行走。晚上上厕所前,应在床沿坐片刻,使腿部肌肉力量处于兴奋状态,防止* * *变化时出现暂时性低血压。洗澡时要准备小凳子,穿裤子和鞋子,防止摔倒。

饮食调整:多吃蔬菜、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有利于祛瘀消肿,后期饮食宜重。选择合适的饮食补肝肾,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5.密切观察:受伤后,如果怀疑骨折,要及时去医院治疗。转移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上肢骨折如果应用木板固定手臂,木板的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面。也可以把断臂和胸部绑在一起固定。对于下肢骨折,可以用长木板将患肢绑在一起,木板的长度从腋窝到下方要超过脚后跟,也可以将患肢与另一条健肢绑在一起固定。脊柱骨折应由两人平行移动到木板上并捆绑固定。颈椎骨折,送医院前要在头部两侧垫上沙袋限制头部活动。如果有出血,应该用干净的布暂时包扎伤口,然后用止血带包扎。一般止血带的结扎时间一次不要超过1小时,每1小时可松开止血带1 ~ 2分钟,看血流出,可防止结扎时间过长造成肢体缺血坏死。用石膏等方法进行骨折固定后,需在24小时内密切观察伤肢端皮肤颜色和肿胀的变化。如果发现肿胀加重,皮肤青肿发紫,应立即就诊,放松或拆除石膏,防止石膏固定过紧造成肢体缺血和反流不畅。骨折固定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

功能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锻炼未受伤的关节,每天每小时100次,可避免关节僵硬、挛缩和肌肉萎缩。采用* * *法轻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东华骨科副主任医师

突然受伤骨折的人,尤其是休克甚至昏迷的人,心理上没有更大的精神负担。而那些有意识的伤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陷入极度的紧张之中,有的感到生死未卜,非常恐惧。在事故现场,救援人员和伤员家属一定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一方面要尽最大努力尽快抢救,尽量送附近医院。同时安慰伤员,放松心情。对于那些严重受伤的人。用言语、眼神、肢体动作鼓励他们坚强,消除绝望。要知道,恐慌和大惊小怪,哭泣和流泪,对伤者来说都是恶性的。

骨折患者入院后,在急救过程中也要注意心理治疗和护理。有的医生护士当着病人的面向领导或家属坦白病情,说治疗困难,会残废,甚至说自己快死了,没救了。这可能是真的,但是严重伤害了患者的心理,违背了医德。即使是病危,也要向单位和家人单独说明。医务人员要通过自己的形象和语言,让患者感到被信任和安全。应该安慰病人。虽然他的病很严重,但并不是没有希望。受伤是不幸,但能活着入院是幸运。

初步治疗后,伤员可能会有心理安全感,感觉好一些,但大多怕疼,怕手术。疼痛在早期和后期骨折复位或手术治疗中是不可避免的。思想上越害怕,越敏感。尤其是* * *和病房里其他病人的通话会激怒对方。此时患者家属不要过分迁就患者对医护人员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你可以向医护人员反映病情的变化,同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他们聊一些与伤情无关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减少痛苦。拜访病人时,你也应该看起来自然。如果你愁眉苦脸,病人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加重了,后果不好,平静的心情容易抑郁。

有些患者受伤后急于骨折立即愈合,“求医心切”,到处求医,乱用药,可能会干扰治疗进程。对此,医生最好尽快制定出治疗方案,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做出适当解释。骨折不同于一般的皮肉伤,缝合后几天就可以拆线。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治疗时间不同,但一般来说治疗时间都比较长,从1个月到半年以上不等。让伤员心中有计划,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骨折的致残率和畸形率较高,有的完全恢复,也可能留下外伤或手术疤痕,对身体的外观影响很大。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对此往往特别关注。有时我会为此不开心,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有些患者担心自己的残疾会影响事业、婚姻、家庭等。,所以他们整天皱眉头;有些人变得暴躁易怒。医护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家属亲人也要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多体谅,安慰他们:“何必担心烧不着柴呢?”不用太担心。只要及时治疗,以后进行艰苦的功能锻炼,就可以恢复正常,弥补损失。即使因为受伤留下了一些后遗症,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对于留下瘫痪或肢体残疾的伤员,要用中外名人、英雄的事迹,如帕维尔·科尔察金、吴运铎、张海迪等,激励他们,面对现实,树立战胜残疾的信心,确保残疾人不致残。

骨折进入恢复期后,拆石膏或夹板后关节常变得僵硬,稍有活动就感到疼痛或肿胀。由于长期不活动,四肢肌肉萎缩,围度变薄。很多患者担心自己能否康复,也有人猜测医生已经治好了。我怕我会终身残疾,所以整天提心吊胆,茶饭不思。其实这种情况多是恢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以向患者说明。这是关节固定后,其内部、肌肉之间、肌肉周围温热时粘连造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可能会消除。

骨折恢复期的功能锻炼很重要,也相当痛苦。很多患者害怕疼痛,有畏难情绪,有的患者把希望寄托在药物和医疗器械上。有些骨折患者的亲友,从感情出发,不肯让他们受苦,不服从功能锻炼,消极等待,长期不练。必须明白,刚开始运动时,有些疼痛和肿胀的反应是正常的。功能锻炼是肢体康复的必由之路,是任何口服、涂抹、先进仪器都无法替代的。今天不练,明天不动,疼痛不停,肿胀不消。家属要鼓励患者帮助克服对困难的恐惧,也要表扬和鼓励微小的进步。

此外,还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有些病人恨不得今天拆石膏、拆夹板,明天就能自由活动。一些庸医“医生”迎合了这些人的心理,用粗暴的力量拉扯僵硬的关节,造成关节内外的损伤和出血。如果引起疼痛,还会引起严重粘连,影响治疗效果。千万不要上当。

徐东华,骨折内固定器械

骨折的治疗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将断骨用各种方法组合,然后在皮肤外用石膏或夹板固定保护,使骨折愈合。在这里,石膏和夹板是外固定装置。如果这种方法不能用,“或者效果不好,就需要第二种方法——手术治疗:医生切开皮肉,在直视下将断骨精确对齐,然后用接骨板、螺钉、钢针等接骨设备进行固定。这些接骨装置是内部固定装置。

骨折完全愈合后,内固定器械失去功能。这时候是把内固定器械留在体内好还是取出来好?用于制作内固定器械的金属经过反复试验和选择,对人体安全无毒,兼容性好。然而,它们与身体的活组织有着根本的不同。毕竟是异物,长时间留在体内可能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第一,可以诱发延迟感染。致病微生物如细菌常常可以利用对皮肤和粘膜的轻微创伤和局部抵抗力低而进入人体。身体的活组织覆盖着毛细血管,其中有识别和攻击病原体的白细胞,能迅速歼灭病原体。而放在骨头里的硬钢板和针,因为没有血管,缺乏这种抵抗力,很容易成为细菌的藏身之地。细菌生长繁殖,导致感染。

二是造成附近骨质疏松。骨骼的基本功能是保护、支撑和运动,简而言之就是应力。在一定范围内,越受力越强。内固定设备,尤其是钢板,具有应力遮挡作用。它承受着骨骼应该承受的应力,有利于骨折早期维持体位和恢复运动功能。但是骨折愈合后,它有缺点。由于缺乏力量,附近的骨头会变得越来越松。骨质疏松太松,螺钉针固定不牢,会导致再次骨折。

第三,放置在骨外的内固定器械会引起软组织滑囊炎等并发症。例如,用于股骨骨折的髓内钉的尾部位于臀部皮肤和肌肉的深层表面。由于关节断裂活动,表面可形成滑液囊炎症,产生积液,可引起疼痛或限制关节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长期不取出儿童骨折内固定装置,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内固定装置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压迫神经和血管,引起瘫痪或血管瘤等严重并发症。

第四,个体可以有电解反应。人体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含有各种离子,是电解质溶液。虽然内固定钢板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但久而久之也会引起明显的电解反应,导致组织水肿。因此,骨折内固定器械一般应在骨折愈合后的适当时间取出。这个时机很讲究。骨折愈合的时间与骨折的部位和类型、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和治疗方法有关,从一个月到半年以上不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旦骨折愈合,就应该立即取出内固定器械。早期骨痂为坚硬的类骨质,多呈梭形,覆盖骨折断端。其外观粗糙,内部结构混乱,坚固性差。此时拆除内固定器械为时过早。

随着关节的不断运动和用力,那些受力大的部位骨骼逐渐变硬,而多余的骨痂被破坏,被破骨细胞吸收。经过这样的改造,断骨上下融合,非常坚固。此时,可以拆除内固定设备。具体时机要由医生决定。除了引起并发症的,原则上适当推迟比提前好。加压钢板非常坚固。固定后承担了骨的大部分应力,骨折愈合后的塑形期往往较长,早期取出钢板容易再次骨折。所以拆除时间要比普通钢板延迟。国外专家建议取出内固定器械的时间为:胫骨1年,股骨2年,前臂骨和肱骨1.5-2年。个别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或老年患者也可暂时切除,长期观察。

少数情况下,内固定器械的位置刚好靠近神经和血管,二次手术的解剖层次不如一次手术清晰,增加了受伤的机会。另外,因为骨骼长得太快,或者螺钉尾槽破损变浅,或者钉、针、钢丝断裂,内固定器械很难找到,取出很麻烦,甚至无法取出。有经验的骨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处理。一般来说,取出内固定器械的操作一般比第一次对位固定更容易,时间也更短。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成功制造出可以在体内吸收的骨折内固定器,现在很多医院都在推广应用。这种材料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对人体无毒。用它来固定断骨。随着骨折愈合,它会慢慢自我降解,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使用这种内固定设备可以在一次手术中“一劳永逸”,患者也不必冒二次麻醉手术的风险。

免费医院网每日健康新闻编辑部cmn2000/12/18

张积水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一.定义

骨骼或软骨失去完整性或连续性,称为骨折。

二、骨折的原因

(1)创伤性骨折:暴力导致骨骼的完整性被破坏,称为创伤性骨折。这是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根据暴力方式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

2.间接暴力:暴力作用于远离骨折的部位,通过骨骼、关节、肌肉或韧带传递,导致某些部位骨折。

3.反复暴力:反复暴力作用于同一部位,可逐渐导致骨折,也称疲劳性骨折。如长途行军或反复运动后第二、三跖骨、胫骨、股骨、腓骨或股骨颈骨折。

(2)病理性骨折:由骨骼本身的全身或局部病变引起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第三,骨折的分类

(1)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可分为水平状、斜状、螺旋状和压碎状。

(2)根据骨折部位:骨干骨折、关节内骨折和骨骺损伤等。

(3)按骨折程度分:完全性骨折和完全性骨折,后者又叫绿支骨折。

(4)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5)伤后时间:新鲜骨折——伤后3周内骨折。陈旧性骨折——伤后3周以上。

第四,骨折治疗

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快恢复受伤部位的正常功能。所以要选择最简单、最彻底、最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基本措施。

五、骨折的急救

骨折的急救是骨折后的立即治疗,包括检查、诊断和必要的临时措施。骨折的急救很重要。治疗不当会加重伤情,增加患者痛苦,甚至造成残疾,影响生活。因此,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急救是非常重要的。急救应在现场进行。首先要简单了解伤情,先查生命体征再查局部伤情,确定伤情的性质、部位、范围。观察是否有呼吸阻塞、呼吸困难、紫绀、呼吸异常等现象;注意病人是否有休克;是否有伤口出血和内出血;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是否有瞳孔、眼睛、耳朵、流鼻血、颅脑损伤迹象;胸、腹、盆腔是否有内脏损伤;是否有脊髓、周围神经损伤和肢体瘫痪,注意是否有肢体肿胀、疼痛、畸形和功能丧失,确定是否有骨折脱位。

紧急处理应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防止休克。严重或多发骨折等外伤患者更容易出现休克,应注意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预防休克包括:缓解疼痛,固定患肢具有止痛、止血、减少组织损伤和休克的作用;止血、内出血或外出血是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如不控制会加重休克。一般局部加压包扎可以止血。如果四肢出血无法控制,可以扎止血带,但扎的位置要正确,松紧要合适,否则会加重出血。扎止血带的时间最长不要超过两个小时,每隔一个小时左右放松一次,但不能冒险再大出血,轻易放松止血带。如有可能,应立即输血、输血、输氧。③骨折肢体临时固定:上肢骨折主要用夹板固定,用三角毛巾悬吊,受伤肢体用绷带固定在胸壁上;下肢骨折主要用半圆形托马斯架固定或绑在健侧腿上,膝盖以下骨折固定在小夹板上;当怀疑有脊柱和骨盆骨折损伤时,应尽量避免骨折部位的移动,以免造成或加重损伤。无论患者是仰卧位还是俯卧位,在不改变原有体位的情况下,尽量伸直四肢。准备好硬板担架后,两人将病人轻轻滚上木板仰卧,用宽布带绑在担架上。如果骨折位于颈部,必须一个人托住下巴和枕骨部进行一点牵引。翻滚时脊柱应保持中立。最好在腰或脖子下面垫一个小布卷。

骨折愈合

骨折通常可分为两类:创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骨再生能力很强,复位好的创伤性骨折,3 ~ 4个月或更长时间即可完全愈合。成骨细胞在外骨骼和内膜中的增殖和新骨的生成是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后通过血肿形成、纤维和骨痂形成、骨痂重建的过程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第一,骨折愈合的过程

骨折愈合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血肿形成

除了骨组织的破坏,骨折还必须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血管丰富,骨折后往往大量出血,充盈于骨折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之间,形成血肿。血肿通常在几小时内凝固。与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部位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过程中,滋养骨髓、骨皮质、骨膜的血管断裂,所以骨折后1 ~ 2天内,可见骨髓造血细胞坏死,骨髓内脂肪沉淀,然后被外来巨细胞包围,形成脂肪“囊肿”。骨皮质也可发生广泛的缺血性坏死。骨坏死的特征是骨陷窝内的骨细胞消失,在显微镜下变成空洞。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形成死骨碎片。

(2)纤维性愈伤组织的形成

骨折后约2 ~ 3天,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从骨内膜和骨膜中增生侵入血肿,血肿开始机化。本质上,这些成纤维细胞大多是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前体。上述增生组织逐渐愈合,填充并桥接骨折断端,然后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肉眼可见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1周后,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在骨膜骨痂区比骨髓骨痂区更常见,可能与前者血供不足有关。此外,还与骨折端活动度和应力过大有关。但当骨痂中软骨过多时,会延缓骨折愈合时间。

(三)骨钙形成

骨折愈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是成骨细胞产生新骨逐渐替代上述纤维骨痂。最初形成的骨是类骨质组织,后来发生钙盐沉积,形成编织骨,即骨痂。纤维性骨痂中的软骨组织与骨发育过程中的软骨骨一样,经过钙沉积,演变为骨组织,参与骨痂的形成。此时形成的编织骨,由于其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紊乱,仍不能满足正常的功能需要。

根据细胞来源和愈伤组织部位的不同,愈伤组织可分为外部愈伤组织和内部愈伤组织。

1.外骨痂或骨膜骨痂是成骨细胞的增殖,骨膜的内层,形成纺锤形的套管,包裹着骨折的断端。如上所述,这些细胞主要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骨痂,但它们也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形成软骨性骨痂。外部骨痂主要在长骨骨折时形成。

2.内部骨痂由胚乳细胞和骨髓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进化为成骨细胞,形成编织骨。内侧骨痂中也可形成软骨,但数量少于外侧骨痂。

(4)愈伤组织的重建或重塑

骨痂完成后,骨折断端仅由幼稚的、排列不规则的编织骨连接。为了满足人体的生理要求,具有更强的结构和功能,编织骨进一步转化为成熟的板层骨,恢复了皮质骨与髓腔的正常关系。在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的新骨形成的协同作用下进行重建,即在骨折骨承受最大应力的部位形成更多的新骨,吸收力学功能障碍所需的骨,使骨折的上下断端按原有关系重新连接,髓腔也重新连接。

一般情况下,经过以上步骤,骨折部位恢复到与原骨组织相同的结构,完全愈合。

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①年龄:儿童骨组织再生能力强,故骨折愈合快;老年人骨再生能力较弱,所以骨折愈合时间较长。②营养:严重的蛋白质缺乏和维生素C缺乏可影响骨基质的胶原合成;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痂钙化,阻碍骨折愈合。

2.局部因素①局部血供:骨折血供好,骨折愈合快,如肱骨外科颈(上端)骨折;反之,如果局部血供差,骨折愈合慢,如股骨颈骨折。骨折类型也与血供有关:如螺旋形或斜形骨折,由于骨折部位与周围组织接触面大,有较大的毛细血管分布区供血供,愈合比水平骨折快。②断端状态:断端对线不良或断端间软组织嵌塞,会延迟愈合,甚至阻止接合。此外,如果骨组织严重受损(如粉碎性骨折),尤其是骨膜破坏过多,骨再生也很困难。如果骨折局部出血过多,血肿巨大,不仅会影响断面的接触,而且会随着血肿机化时间的延长而影响骨折愈合。③骨折断端固定:断端活动不仅可引起出血和软组织损伤,而且往往只形成纤维性骨痂,难以形成新骨。为了促进骨折愈合,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是必要的。但长期固定会造成骨骼和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也影响骨折愈合。④感染:开放性骨折(即骨折处皮肤软组织破损,骨折处外露)常并发化脓性感染,延缓骨折愈合。

对于骨折愈合障碍的患者,有时新骨形成过多,形成多余骨痂,愈合后出现明显的骨变形,影响功能的恢复。有时纤维骨痂不能变成骨痂而出现裂缝,骨折的两个断端仍能移动形成假关节,甚至断端覆盖新软骨形成新关节。

附着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是指骨骼发生病变,在通常不足以引起骨折的外力作用下发生,或者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自发发生的骨折。

常见病理性骨折的原因:

1.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是病理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溶骨性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骨巨细胞瘤和溶骨性骨肉瘤;转移性骨肿瘤,如转移性肾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等。许多原发和转移性骨肿瘤有时是在病理性骨折后发现的。

2.骨质疏松老年、各种营养不良、内分泌等因素均可引起全身性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皮质萎缩变薄,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主要影响脊柱、股骨颈、掌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肱骨上段、桡骨下段骨折多见于老年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肢体瘫痪、长期固定或长期卧病在床可引起局部废用性骨质疏松,引起骨折。

3.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骨脱钙和大量破骨细胞堆积,骨小梁被纤维组织取代。此时虽有新骨形成,但只能形成细织骨或不钙化的类骨组织,易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

4.有很多种先天性骨病会导致病理性骨折。如先天性成骨不全症,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生于胎儿或儿童期,因先天性间充质发育缺陷,难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同时成骨细胞在骨基质中合成I型胶原纤维有困难,故长骨皮质骨薄,骨骼薄而脆,易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故又称脆骨综合征。但骨折后新形成的骨痂为软骨性或纤维状,不易骨化。

病理性骨折发生时,骨骼原有的病变往往使骨折愈合缓慢,甚至几乎没有修复反应。它还经常改变或复杂化原始骨损伤的组织学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