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最怕什么?
诈骗犯最怕什么?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与时俱进”。贷款、冒名顶替、招聘是犯罪分子最常用、最容易的三种诈骗手段。我们来看看诈骗犯最怕什么?
诈骗犯最怕什么?1浪费时间。
最浪费时间的就是和当事人见面,因为他们的专业就是用嘴骗人。不见面的时候用微信和电话骗人很容易,但是当面对质的话,一言不合就不敢打,也怕当事人带着警察整天和他讲道理,因为骗子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如果和警察呆在一起,他就没有时间去欺骗别人,收入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不要通过电话、微信联系骗子。他们最擅长通过电话或者微信和你打交道。直接去找骗子报警。让他天天跟你和警察打交道。当他觉得这样太不划算的时候,他会和你商量退点钱,让你不要再找他。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021 7月14日,防骗预警短信12381正式上线,首次实现了对潜在诈骗受害人的实时短信预警。系统可以根据公安机关提供的涉案号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分析发现潜在受害者!如果收到12381的消息,请高度警惕!
主要形式
关系欺诈
这些骗子经常冒充骗子或老乡或朋友行骗。受害者往往因为面子或者“热心”而上当受骗
以中介的名义诈骗
目前,此类诈骗案件呈上升趋势。这种骗子利用学生急于找到好的兼职和家教的心理,以招聘积分、兼职家教中介等名义进行诈骗。或者利用学生作为自己的兼职劳动力,从中大赚一笔。
特殊地位
这些骗子大多以“能人”的名义行骗,比如谎称自己是局长、公安人员、气功大师、医生等。,并表示“完全有能力”解决找工作等困难的事情。这种诈骗相对简单,容易被识破。
急需帮助。
近年来,这类骗子急需他人的帮助,以防发生某种灾难。多以走失或走失学生、灾区群众、灾民名义行骗。其实这种诈骗多是原始的,大家稍加思考就能识破。
以小利益取信,为真相行骗。
这种骗子非常狡猾,所以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兑现承诺的好处,让你觉得这个人做的事情是可信的,取得你的信任后,再狠狠的敲打你,让你在绝对信任和不知不觉中遭受巨大的损失。这种诈骗策划周密,不易发现,危害大。
流量欺诈
以流为名实施的电信诈骗案件。“流量造假”的警情有所增加,干扰了正常的流量调整工作。
诈骗犯最怕什么?揭露四种常见的诈骗方法。
一、兼职刷单诈骗
生活中,骗子会打着刷单成功的幌子,练习刷单的业务流程,购物本金和刷单的佣金可以很快返还。受害者一旦尝到甜头,一旦上钩,就需要完成一个连续的任务,而且数额达到一定规模。骗子会以系统故障、账户冻结等各种理由诱导他再次向诈骗账户汇款。很多受害者直到被骗子拉黑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最糟糕的是,诈骗团伙在已经骗取受害人现金的情况下,还会诱导受害人通过各大银行、网络金融平台进行小额贷款,进一步榨取受害人的钱财。
二、冒充熟人引电话诈骗
生活中,听口音这种诈骗类型,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犯罪嫌疑人普遍带有浓重的南方口音。收到这样的口音,要警惕对方已经获得了一些受害者的信息,但信息有限。我们可以问对方是不是我们身边能看到的人。如果对方回复顺利,可以确认是骗子。如果不能确定对方身份,可以详细确认。如果对方说单位领导不方便直接问,可以向同事了解领导的情况,仔细核实。
三、冒充网购客服退款诈骗
生活中,遇到自称卖家的电话说需要退款或重新付款,要亲自登录官方购物网站查询,或者打正规客服。不要轻易点击所谓店家提供的网站,在这些网页上也无法填写相关信息。各种购物平台的客服人员不会要求用户提供个人银行卡信息和转账。银行卡号和验证码信息一定要妥善保管,不要轻易泄露。
第四,杀猪诈骗
生活中,网络上的帅哥美女,陌生人加你好友一定要小心。诈骗分子往往通过甜言蜜语或求爱来赢得好感和信任,然后向你推荐利润稳定、成本低、回报高的所谓网络投资平台。当你扔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它会把你黑掉。从一开始的一见钟情,到最后参与网络赌博或投资诈骗,直到受害人血本无归,甚至背负巨额债务,这就是杀猪诈骗。
诈骗犯最怕什么?3 12种诈骗套路。
案例1:新冠肺炎特效药诈骗案。
刘爷爷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当地防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声称刘爷爷的健康码和检测报告都有异常,可能会感染新冠肺炎,但目前还在潜伏期,情况不太严重。对方说有特效药,三个疗程要5000元。坚持每天服用,就会康复。刘大爷很害怕,马上给对方提供的账户转了钱。但他并没有收到接受治疗的通知。这时,刘大爷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风险警告
防疫人员不会直接推销产品,不会擅自收费,不要相信陌生电话!
案例二:骗取“防疫补助”
康爷爷在家隔离期间,收到短信说“接到社保部门通知后,国家将发放补贴。请帮助收到邮件的居民认真填写表格,以免按时记录补贴。”短信附有二维码链接,提示扫码自助。康爷爷扫码进入网页,输入银行卡号、姓名和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后来康爷爷收到银行的一条扣款短信,654.38元+0.3万。康爷爷赶紧打电话到社区核实,被告知没有这笔补助,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风险警告
收到类似“领取处理疫情补助”的消息时,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确认。
案例三:冒充移动工作人员诈骗
李奶奶接到一个自称刘刁的电话,问他是不是去过超市,时空重合的人应该是被隔离的。李奶奶说他从未去过那里,所以对方说李奶奶的健康密码可能被盗了。据“调查”,李奶奶不仅去了那里,还参加了在超市用银行卡收鸡蛋的活动。目前,银行卡涉嫌诈骗,一份包含李奶奶详细身份信息的执行文书送来,李奶奶慌了。
对方表示,李奶奶要把保证金打到指定的“安全账户”,资金流向调查清楚后再把钱退回。李奶奶按照对方要求转账65438+万元,但再次联系时被对方拉黑,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风险警告
转账工作人员和公安机关不会以任何理由让转账对象转账,进行所谓的“资金核实”,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
案例四:刷单返利诈骗
邹奶奶想在退休后找一份轻松的兼职赚点外快。经过网上查询,她找到了一份兼职。一开始她试着支付1.9元,马上从4.9元开始返现。邹奶奶看到资金进入账户后,放松了警惕,按照招募人的指示下载了指定的App,并少量返现。后来金额越来越大,返现却没有了。邹奶奶想退出,要求对方退款。结果对方以验证账户安全等各种理由骗取7万余元。醒来后,邹奶奶报了警。
风险警告
骗子以兼职刷单为名,先以小额返利为诱饵,诱骗其投入大量资金,然后被拉黑。切记,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迷惑,不要为票据支付任何押金或保证金。
案例五:冒充“公检法”诈骗
薛爷爷接到一个自称是警察的陌生电话。对方告诉薛大爷,自己涉嫌一起洗钱案,让他加一个QQ号。加好友后,对方发来一张警官证和一张包含薛爷爷身份信息的刑事逮捕令,要求薛爷爷找个安静的地方远程侦查,不要挂电话。后来对方声称需要核实自己的经济能力和信用能力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让其在网络平台和银行贷款后汇款到一个账户,说等结案后再还。薛大爷给对方提供的账户转了62万元,才发现被骗,报警。
风险警告
公安机关会向涉案人员出示证件或法律文书,不会要求异地转账汇款或核实经济能力。
案例6:虚假投资和金融诈骗
老张的社交账号收到了一个陌生好友的申请,添加后向他推荐了一个股票交流群。老张入群后,看到群友在群内客服的指导下有了不少“收入”,老张便心动了,安装了“理财软件”,充值6万元,一周获利7800元,提现。看到赚钱这么容易,老张把自己654.38+0万元的积蓄全部投入充值。但很快,老张发现账号无法登录。至此,老张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风险警告
投资理财请选择银行、证券公司等正规渠道!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股票专家”和“投资导师”。
案例7:充值优惠诈骗
小李的社交账号收到一个陌生好友的申请,对方声称提供手机充值服务,支付80元即可获得一张价值100元的‘充值卡’。小李先试着交了80元,第二天充值金额到账。看到这,小李想大笔一挥,一次性转账5000元,但是第二天查询手机卡余额发现账户里没有金额,对方的账户也把他拉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风险警告
陌生人在社交账号添加好友时,一定要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对方谈钱,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能贪小便宜。
案例八:假票诈骗
赶上寒暑假,小张就会出去旅游。因为临近旺季,小张这次没能订到心仪的机票。最后,他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一个小网站。它的机票很便宜,但是库存很紧张。小张急忙去订票,付款成功后,页面显示“出票失败”,建议购买更高级别的舱位。小张看他的建议卖价还是低于市场价,就又付款了。但还是显示“车票故障”。这时小张才意识到不对,想要退款,却发现没有退款渠道,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风险警告
请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汽车(飞机)票。不要轻易点击和扫描任何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和二维码,防止手机中毒和银行账户被盗!
案例九:“杀猪板”诈骗
小李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个自称是国外军医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聊天和接触,他们的感情逐渐升温。有一天,“外国军医”声称收到了65438美元+0万美元的特派任务津贴。放在他那里不太安全,想快递给小李,小李同意了。随后,“外国军医”开始以运费、保险、被海关扣留等各种理由向小李索要28万余元。之后“外国军医”突然失联,此时小李才恍然大悟。
风险警告
素不相识的网友和网恋爱好者推荐网上投资理财、数字货币投机(虚拟货币)、网上彩票、抽奖赚钱或通过各种借口直接要钱。小心,谨防被骗!
案例10:网络贷款诈骗
肖旭最近花了很多钱度过难关,想到了微信上一个自称可以帮忙贷款的朋友。联系后,朋友说可以帮肖旭贷款,但要先交30%的手续费,后期手续费会随贷款一并返还。肖旭分两次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 * * 5000元,随后对方告知审计失败,需要再次缴纳“审计费”,肖旭再次转账6000元。第二天,对方要求再次转账解冻资金。这时,小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并报了警。
风险警告
你必须去正规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凡是在放款前以“手续费、存款、解冻费”为名要求转账、核实还款能力的,都是诈骗。
案例11:冒充客服诈骗
小姜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售后客服,说小姜在平台上购买的商品不符合国家检测标准,现在按照商品价格的三倍把金额退还到小姜的账户上。对方准确说出了购买物品和时间,小姜信以为真。在对方的指引下,他将自己的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告知了对方,直到银行卡里的钱被转走,小姜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风险警告
电商平台退款通常是通过原途径返还到购物者的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不需要购物者在其他软件中操作,也不会通过扫码、点击链接、提供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方式要求购物者退款。
案例12:快递索赔欺诈
经常网购的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快递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被告知他的快递在新冠肺炎检测呈阳性,需要销毁。公司会赔偿王女士。王女士按照指引扫描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并向对方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一系列信息。后来王女士发现自己账户里的4万多元被转走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风险警告
网购商品如有问题,应通过官方App或网站联系。不要扫描不明二维码或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和应用。不要随意泄露个人隐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