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吃粽子?
史料中对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粽子被包成一个角,叫做“角粟”。西晋地方风俗说:“古人烹之以黍叶裹之,有尖角,如一棕榈叶之心之形。”他还说,每年夏天的至日和端午节都会吃这种食物。据古书记载,早在殷周时期,至日的夏季就有小米和鸡肉祭祀祖先。后来端午节用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对原有习俗的演变和发展。
如今,粽子已经发展成为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的民间风味食品。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有南北方不同的风味,但著名的龙舟粽子产自中原郑州,南北皆有,味道浓郁。例如,有菠萝饺子、黑糯米花生饺子、绿豆饺子、栗子饺子、桂花红豆饺子、紫糯米饺子、蜜枣和山药饺子、薏仁饺子、叉烧包、栗子猪肉饺子、蘑菇肉饺子、台湾省经典肉饺子、港式鲍鱼饺子、广式瑶柱饺子、嘉兴蛋黄肉饺子、苏式金沙百合饺子、北京式饺子。
现在的粽子还是按照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用糯米包着叶子包着,尖尖的角就像一片棕榈叶的心的形状。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1:赶走恶龙
《初级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三闾博士(屈原的正式名字)的人,对他说:“你祭祀的东西都被河里的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起来,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系上。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你就不用再担心被龙破坏了!”于是,人们就用“叶子裹小米”做了“角小米”。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端午节食品。
2.纪念屈原
相传公元前340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临亡国之痛。5月5日,他悲愤交加地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为了防止鱼虾损害他的身体,人们用竹筒把大米扔进河里。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会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去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来。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人。他眼看国家要亡了,就投河自尽,于五月五日死去。人们划着船打捞他的尸体,在河里撒米,防止鱼虾侵犯屈原。于是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版本是,屈原生前是正直的。他的政敌在河里追他的船,把他杀了装在麻袋里,深入河中。为了掩盖罪行,他伪造了“怀沙”的遗书,谣传屈原自杀了。但是,人民群众都相当了解,所以也有端午节。划船是年轻人追屈原包粽子的意思,是反派把屈原绑起来扔到水里的比喻。
3.秋子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互相给对方九个粽子,这意味着乞讨儿童。九子粽子是粽子的一种,就是九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面,小的在下面,形状各异,非常漂亮。和九种颜色的丝线绑在一起,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子多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比如母亲给出嫁女儿的礼物,婆婆给自己婚礼的礼物。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所以民间有吃“粽子”可以生儿子的习俗。“粽子”是“众多儿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4.名利双收
因为“粽子”和“钟”的音接近,所以有“名胜中”的意思,在古代的学士考试中有功名的意思。通常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是在秋天举行,所以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暗示想取得功名第一名的人吃粽子。
5:光宗耀祖
因为“粽子”和“宗”的音接近,所以端午节吃粽子就是“孝敬祖先”的意思,所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340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临亡国之痛。5月5日,他悲愤交加地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为了防止鱼虾损害他的身体,人们用竹筒把大米扔进河里。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会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去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用艾叶或者芦苇叶和荷叶包粽子?《初级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汉朝建武年间,长沙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三闾博士(屈原的正式名字)的人,对他说:“你祭祀的东西都被河里的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起来,绑上五色丝线。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用“叶子裹小米”做成“角小米”,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端午节食品。
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是一种常见的民间食品,最初并不是在端午节才固定下来的。都说端午节吃粽子是对屈原的祭祀,是后人依恋形成的,只是反映了民众的意愿。
其实吃粽子(清明节前一天)的起源比端午节吃粽子还要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的。直到现在,许多地方仍然有清明节前一天吃粽子的民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东汉末年,小米用草木灰水浸泡,因水中含碱,用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碱水饺子。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除了糯米,还加入了中药益智仁作为制作粽子的原料,煮出来的粽子称为“益智粽子”。据《岳阳地方风俗》记载,“风俗用树叶包小米,煮熟,煮透。从五月五日到夏天的至日,有一个粽子,一个小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唐粽子”的记载。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粽子”,就是把水果放进粽子里。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粽子不仅形状多,品种多,而且各地的口味也不一样,主要是甜的和咸的。甜的有白水饺、红豆饺、蚕豆饺、红枣饺、玫瑰饺、瓜子饺、豆沙猪油饺、枣泥猪油饺等等。有猪肉饺子,火腿饺子,香肠饺子,虾饺,肉丁饺子等等,但猪肉饺子更常见。此外,还有什锦粽子、豆沙粽子、蘑菇粽子等。南方风味,还有一甜一咸的“双饺粽子”。这些粽子都配有不同的口味,让粽子家族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