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练习气功的入门方法(一定要有呼吸空气的方法)和练习后会出现的现象。具体一点。
[编辑此段]沉默的迹象
什么样的状态才算安静?这个很难解释清楚,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功夫深浅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体验必然不一样,但总的来说,都有——一些* * *的迹象。
精神方面
修行者处于睡眠状态,但绝不是昏睡。正常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的线是明亮的,明亮的。换句话说,思考是在感觉的阶段。虽然对外物有些感觉,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但那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兴不起浪。如果修行者觉得自己消失了,那就是更高阶段的寂静。
呼吸方面
练习者几乎忘记了呼吸。此时的呼吸比平时更深、更慢、更均匀、更细,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有时练习者觉得休息停止,有胎息,即人的肚脐呼吸;或者还有皮肤呼吸,吸气时皮肤感觉凉,呼气时感觉热。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都很自然。
躯体感觉方面
体感最重要的是气场感。修行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气场环绕全身,真气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浑浑噩噩,即使恍惚,也初步进入了寂门。如果继续练习,练习者感觉身体无限膨胀,直到消失。有的人感觉气血蒸腾,丹田之气跳动翻滚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觉得自己身体轻飘上天,或者身体沉入地下。
深层意识
到了更深的层次,往往会出现天目穴的各种场景。如见神仙,如见虫鸟,奇香异色,如画美景,各种秀美山川,亭台楼阁历历在目。这些被称为魔幻场景;修行人一定要保持心态平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态向波浪开放。
[编辑本段]安静的姿势
静功夫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但俯卧位只在锻炼者身体太虚弱坐不住的时候使用,大多数人都尝试坐姿练习。坐的方式有三种:平坐、散坐、单人坐、双人坐。这些姿势也体现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宜平坐,这样四肢舒服,不憋闷,有利于安静。随着功夫的深入,练习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尤其是进入高层次练习时。他们必须用两套功夫。因为这种姿势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威慑力,下盘的稳定有利于身体上千个部位的真气运行,而一旦真气充盈寸进,下盘坚实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体内真气的强弱。不管是哪种姿势,最重要的原则是自然放松,全身放松才能安静。放松不是懈怠,而是要求脊柱垂直时全身放松,既平静又不僵硬。在太极拳中,有一个术语叫“虚灵顶劲”。当头部靠在顶部时,脊柱会自然垂直。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不可能太在意,否则会造成紧张。其实只要记得放松就好,然后注意随时调整身体紧张的部位,保持全身舒适。
[编辑本段]进入沉默的方法
呼吸和镇静方法
入息入寂,也称随息法,是指心神专注于呼吸,随呼吸而上下,以达到一心一意而非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对着寂静呼吸是一种方便的方法。呼吸入寂只能注意吸气,呼气不经意就出来了,或者只能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者随着呼吸上下起伏。修行者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全身经络畅通的情况下,就能集中全身的皮肤,利用皮肤的毛细毛孔,吸进天地之间的清爽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有了这个想法,他们可以好好呼吸一段时间,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自然呼吸,保持头脑空白,身体放松舒适。杂念一旦上来,就可以用皮肤呼吸法驱逐,这样就可以世代如此。
遵守和平宁静的法则。
这是最常用的入寂方法,要观察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腹部、会阴、命门、涌泉。守法的好处是容易聚气,很快得气,坏处是火候不好掌握。所谓热,是指神对穴位有意的严重程度。一般要求谨慎,不能忘了扶,或者呼气的时候放下,或者吸气的时候放下。不要执着,否则会出现阳亢气滞的现象,引起身体各方面的不适,尤其是头晕。一般来说,观察小腹(肚脐下一寸五分)是常见的,因为小腹是气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主要是观察小腹。最好用观想来观察穴位。
动体静法
练武一段时间后,全身经络都通气了,然后体内就有了各种感觉。佛教有“八触”之说,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其实体内的感觉不止是“八触”。每个人的感受不会完全一样。综上所述,最重要的感觉是气在体内启动的感觉,如气的流动、运动、跳跃,全身通气时气的颤抖感(类似于电气化的感觉)和气场的感觉,气增长时的热感。简而言之,修行者可以仔细体会这些感觉,全身心地搜寻这些感觉,不自觉地排除各种杂念,从而达到寂静的目的。根据笔者的经验,体感冥想的效果更好。一方面,这种冥想方法相对容易,不会带来任何弊端,也不会造成紧张。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内省的技巧,为以后的想法和一些高阶函数打下基础。
让人冷静的公式
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口诀,背诵口诀是帮助你进入寂静的绝妙方法。语言本身就具有暗示的功能,尤其是代代相传的公式,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师的传授,具有特殊的信息和不可思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