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休闲方式调查”的调查报告怎么写?30
2007-06-14 17:53中学生消费报告课题组成员:指导老师: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完善,消费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中国中学生人数高达7300万,中学生消费市场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学生的消费存在很多问题,引起了中学生朋友和家长的关注。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本地区中学生的消费情况,从而分析中学生的消费倾向,让人们对中学生的消费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让中学生走上正确的消费道路!我们小组做了这个调查。结合这一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小组在我们学校和周边学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学生家长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走访了镇上的一些商店。以便获得本研究所需的信息。调查得到的数据:在消费结构方面,69.5%的学生每月零花钱不到65,438+0,000元,5.6%的中学生零花钱超过200元。学生的零花钱95%来自父母,4%来自亲戚(包括压岁钱)。65,438+0%通过工作或其他方式就业。8%的学生花了100%的零花钱:24%的学生花了75%-99%的零花钱;48%的学生花费约50%-74%: 20%的学生花费不到50%。消费:52%主要是精神消费,其中21%是电影,31%是电脑(包括上网和游戏),35%是学习用品,13%是其他。物质消费占48%,其中服装占42%,食品占53%,其他占5%。12%经常去麦当劳等消费高的地方进行个人消费。据调查,中学生中的人情消费极其突出!中学校园里没有互赠礼物的同学很少。男生一般会请他们吃饭,女生主要送小饰品,手工艺品,玩具。每个学生一年的“人情消费”至少几十元,有的甚至上百元。据了解,这些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消费心理:超过一半的中学生能够接受父母那一代人的消费观念。中学生自己最赞成的消费观是“按计划消费,适度储蓄”,赞成人数高达71%。据统计,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在选择购买的商品时追赶时尚: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更注重品牌;约39%的学生以商品质量作为选择标准:约14%的学生既注重外观又注重质量。在购物方面,大约一半的学生选择了讨价还价;少数同学不知道或者不会讲价;有相当多的学生从不讨价还价。关于理财能力:有些中学生对“如何用钱”的看法是对的“在理财这个基本问题上,存在着各种不成熟的偏见和误解。他们一般不会想到零花钱定期结算和预算的必要性,甚至“身无分文”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在哪里了。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留在房子里,许多中学生提高了他们的财务控制能力。根据笔者的采访,大部分留在宿舍的同学都会定期对自己的财务进行总结和预算。约14%的住校生采取定期记账。在调查和访谈之后,我的小组成员进一步分析了收集到的数据,并得出以下结论:中学生作为一种“有生力量”活跃在社会消费大军中。家长和老师都无法理解现在中学生的消费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中学生消费心理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怎样的消费心理特征呢?一般来说应该有以下几种:新奇型:中学生正处于新奇好奇的年龄,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被社会上很多新奇的东西吸引,“尝试”的想法就成了这种心理的来源。兴趣:据了解,由于有些同学是“追星族”,他们每月的大部分开销都花在购买偶像的磁带或CD上;有些同学是DIY(组装电脑爱好者)或者“小网虫”,钱包里的大量储备自然花在了购买相应的软件、硬件或者书籍上...简而言之,主要消费者与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关。换句话说,你的爱好越广泛,花的钱就越多。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很常见的。从众:周围都是同龄人,而且很多同学家境都不错,特别容易和别人攀比。这让很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就要什么”的想法,当下的一些时尚主题也推动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风流行。盲目性:这种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建立在前心理学的基础上的,从众心理起主导作用。另外,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很多商家看到学生的消费心理,推出很多商品,导致中学生消费流失。比如,某歌手发行了新专辑;一个运动品牌上市新款式,用不了多久就是“你有我有”。其实买的商品是否实用,甚至有用,学生买的时候可能不会多想。“尽早买”似乎已经成为当代中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市场经济给每个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虽然是经济依赖群体,但却是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和“先富起来”是很多父母的共同愿望。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关注,往往超过了对自己的关爱。“杀犊子”的感觉让他们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钱。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吃的漂亮,穿的名牌,用的新奇,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要求。于是,不知不觉中,校园里刮起了引领消费之风,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助长了“风”的趋势。但是,同在一个教室的学生,经济条件是不一样的。面对收入低的父母、下岗的父母、经济负担重的父母,“穷孩子”如何伸手要钱?如此“寒酸”和“不潇洒”,让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失业了”,脸上无光,心理失衡。有条件高消费的同学,物质优越感对他们来说未必是好事。俗话说“玩物丧志”,物质欲望的满足往往会抵消精神上的追求。怕吃苦,贪图享乐,缺乏进取心,使青少年意志消沉,害怕困难。他们很难经得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追求高消费对中学生的危害显而易见。美国心理学家罗博士希望成长中的一代多一些“维生素NO”,就是要主动拒绝消费的要求和欲望,就是要时刻说“不”。他相信人的一生不会事事顺心。如果你想在未来面对挫折和挑战,你必须在童年时期打好基础。一个年轻人不能指望自己所有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但要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这关系到他十年二十年后的人生道路、社会地位和竞争力。但并不意味着消费对中学生弊大于利,因为社会经济活动毕竟不是泥潭。因此,中学生必须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和正常的消费心理,以适应现实中经济活动的需要。不要做一个不会花钱的有钱人。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消费观?首先要树立适度的消费观。适度就是适合家庭经济条件和学生正常需求的程度。花钱要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不考虑家庭生活条件,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合适的。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不容易。他们怎么能用自己能花或不能花的消费要求来增加自己的负担?适度的学生消费需求,也就是说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成长多花钱,但不要过分追求快感。比如身体发育的营养饮食,培养智力需求的有用书刊,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服都要买。穿着打扮,吃的玩的时尚,互相攀比,花父母的血汗钱,是不合理的。中学生要继承前人倡导的生活标准;静以修身,俭以修身。其次,中学生要防止盲目消费。盲目消费表现在好不好,有没有必要,适不适合自己,而是盲目的赶时髦,赶潮流。只要人家说“现在就这样吧”或者“这个东西国际流行”,人家就有必要有我。中学生要提高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第三,中学生要抵制不健康的消费内容。资料显示,某市对中学生做了一个调查,35%的中学生抽烟,38%喝酒,70%打麻将。此外,一些学生进入商业舞厅,在电子游戏上赌博,这些都是不良的消费行为。抵制不良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是否建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学生要在修身、励志、促学、健身上下功夫,做一个体面优雅的少年。消费模式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水平。中学生的消费模式应该符合社会文明,健康有益。消费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在不愁温饱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该更多的投入到发展层面。比如订购有用的书刊,学习电脑,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有害消费,防止在某些诱惑下误入歧途。无论社会多么发达,节俭的美德总是受到尊重,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去人们说:“我不敢忘记我贫穷的志向。“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倡导勤劳节俭的人生观。中学生应从消费行为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让中学生有正确的消费观?首先要净化中学生的消费环境。因为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很难抵挡很多不健康消费的诱惑。再加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追求名牌蔚然成风。因此,净化中学生消费环境势在必行。其次,要从各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健康消费教育,让中学生学会什么是健康消费,如何正确消费。而不是只提倡努力的精神,学生首先要学会怎么做!另外,组织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感受父母的血汗钱!同时,我们也受益匪浅。首先,我们在日常消费中发现了各种问题,这对以后如何正确消费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开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充满了责任感,假期的许多活动也增进了我们的友谊。第三,通过大家的努力,充分感受到了研究的乐趣,尝到了分工合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