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药浴

《黄帝内经》有“有邪气者以为出汗”(因外邪侵袭而患病者,以热水沐浴使其出汗,使邪气汗出),而《礼记》有“头疮者沐浴,有病者沐浴”。清代著名外治法大师吴尚贤在《外治法论》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浴、浴、浴。中药浴是一种水疗方法,是根据中医辨证,将精选的中草药熬成汤,稀释后再进行沐浴。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中药浴操作简单,便宜,无痛。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药物,以正确的方式使用,是相对安全可靠的,可以避免其他给药方式带来的副作用,方便患者实施自我用药。

在中药沐浴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浴一定要请中医根据病情开药,遵医嘱做药汤。不要自己盲目选药。

2.洗澡前一定要淋浴,保持药池清洁。沐浴后立即用温水冲洗,擦干皮肤,及时穿好衣服。一般来说,热水药浴(39℃ ~ 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症、牛皮癣等。药浴温度适用于神经兴奋过度、失眠、全身疼痛、消化不良等。应等于或略低于体温;25℃ ~ 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进行局部药浴时,要注意全身保暖,夏天要避风,防止感冒。

3.第一次洗澡时,水位要在心脏以下。大概3 ~ 5分钟身体适应后,会慢慢泡到肩部位置;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出汗过多,体液流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量增加,导致头部缺血,出现头晕或晕厥。如遇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缸,平躺在休息室的床上,给病人喝些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和能量。或者用冷水洗脚,让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严重心力衰竭、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老人和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但应以接近体温的药液洗澡,由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孕期或月经期不宜药浴,尤其是盆浴和坐浴。

5.泡热药浴后全身容易晕厥,所以洗完澡从浴缸慢慢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喝水或饮料;如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6.饭前和饭后半小时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空腹,洗澡时出汗过多,容易引起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引起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于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睡前不宜全身热水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