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养生
华佗是和张仲景同时代的内科医生。他继承了先秦时期吕《春秋》中“动是永恒”的学说,进一步阐述了“动”的养生原理。他非常重视指导健身。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为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指导方法,称之为“五禽戏”。该方法简单有效,极大地促进了指导健身的发展。
东汉王充提出寿命长短取决于气的粗细的观点,并在《论衡》一书中强调:“夫早逝,则强弱不足气。夫气则身强,身强则寿长;气薄则气弱,气弱则寿短,寿短则多病,寿短。”
东晋医家葛洪,精研道家学说,在养生方面有很大贡献。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他首先提出了“养生以不伤为主”,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
陶弘景,南朝著名养生家,擅长医学,通晓佛道。“十岁时,葛洪名垂千古,日夜苦读,遂有保健之志”(《梁书·处士传》)。他收集了许多“自黄河之初至魏晋之初”的养生文献,成了《养性延寿》一书,是现存最早的养生专著。
到了唐代,孙思邈精通道、佛,广泛收集医家、道、儒、佛的养牛理论。他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写了一本养生专著。钱进方耀不仅有大量的养生论述,而且有一部《为中国取枕》一书,内容丰富,技法繁多,在中国养生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元代饮食博士胡思慧著有《饮食正约》一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它根据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和正常人的饮食标准,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规则。
到了明代,随着命门学说的发展,形成了以赵先科和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他们反对滥用感冒药,主张用温补之药严补命门。
李仲子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编撰了《寿石清》一书,在调神、饮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滋养心、肝、脾、肺、肾的理论,为五脏的改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郜琏的《尊生八记》从气功的角度提出了养心、养肝、养脾、去肺、滋肾的方法,还对心灵调理、四时调节、生活起居、饮食起居、药物保健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五脏滋补理论。
明末医家王企石所著《徐莉袁剑》阐述了虚损的病机、治法和预防措施,主张肺、脾、肾皆重。他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生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就完了。”特别是对虚劳的预防提出了六节、七防、四护、三待、二守、三禁的原则,对打好老年保健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