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历史渊源

盐城的历史渊源;

盐城因盐而得名。伊七年(公元411),东晋安帝,“更盐渎郾城”,即今名之始,又因城形似瓢,以瓢食韩信的传说,称为瓢城。盐城有2100多年的历史,1600多年的历史。

周朝以前,这里是怀一的土地。西周初年,鲁侯之鸟南移选人,一部分在此定居,成为盐城早期拓荒者。周朝,海怀魏扬州,故属扬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期的楚国;秦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封地。

汉武帝开国第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廷在靠近黄海的古射阳郡(今宝应县)东部单独设郡,因为当时到处都是煮盐亭,到处都是盐河,东汉时期分属于临淮郡和广陵郡的卖盐郡,这是盐城建郡的开始。三国时属魏,郡县制废;西晋时,恢复县制为海陵郡。

东晋时的艺兮在七年改名为郾城,一直沿用至今。盐政衙门盐为五味之首,古税之源。海盐历史悠久,相传古代“苏莎第一煮海盐”(今宿迁由此得名);尧曾命禹治水,以盐为贡。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沿海的海盐生产已初具规模。

西汉“东海之滨,泻者百里皆苦。”刘濞,以扬州为统治中心,管辖范围向东延伸至海上的吴王,“致使天下亡命之徒偷钱煮海水制盐,以致国富民强”,“此吴王富,抗汉”。

在汉代,封建政府或贵族豪强购买生产资料,招募沿海民众和流亡者制作海盐。唐后期,在产盐区设置监狱,派原制盐户和游民承接官盐,称为亭户。五代以后,制盐者除了亭台楼阁之外,还有锅户、灶户、锅户、井户、当铺、盐户等名称。从宋代开始,盐户或灶户逐渐成为各类盐户的统称,盐户的壮丁称为盐丁或灶丁,交给卤草荡和制盐工作,所产盐作为赋税征收。

对盐民的严格强制管理,剥夺了他们随意直接管理和发展盐业的自由,他们被列为特殊的户籍“厨籍”,规定“只有做饭才是事业”,受到严格的人身管制。清代仍保持盐籍,实行“坦丁入亩”法后将灶类纳入土地。

然而,对盐民的控制非常严格。雍正六年(1728),先在两淮盐区实行“嘉宝法”,后又制定“编纂法”,定期编纂食谱,检查炊户。盐政衙门旧址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地设立盐铁局,实行盐铁官营。今天的盐城地区“东有海盐幸免”,“煮海有利繁荣,运河运之”。

随着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它不仅是沿海渔业的集散地,也是淮东盐业生产和盐政的中心。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征收盐税,在此设立盐铁局,元寿四年(公元前119年)设杜妍县。盐渎就是盐河的意思。

“曾经”?百官之曰:“郡县多产盐者,设盐官,盐渎以产盐而得名。”到东晋时,杜妍县的盐业已经繁荣,“盐场遍布全城”。在安帝艺兮统治时期,“盐更如盐城”。隋朝和初唐时期,盐务多由地方政府管理。自《盐法》实施以来,盐税作为垄断性收入独立出来。晚唐时期,杜挚、严铁掌管全国盐务,在地方设立场、监、院等分支机构。海陵和盐城两个监狱。

当时“盐城盐亭123座”,年产量1.05万石(1石1.20斤,1斤相当于今天的596.82克)。盐政衙门旧址夜景旅游景区唐政府在全国征收的盐税是“一年一百多万,可作为百余州的礼物”。“天下之福,盐利一半,宫装,军饷,官员俸禄,都还回去。"

淮南盐税约占全国盐税的一半,盐城盐税约占一半,可见盐城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地方志中称之为“聚义”、“商县”。宋初在东南盐区设立提盐署,管理盐业的生产和销售。下司,各辖盐场。龚凡大堤的修建,起到了“束中之水不伤盐,海潮不伤庄稼”的作用,盐业进一步发展。真宗年间(998-1025),全国第二督察局年产量达107万石以上,仍为淮南最高产盐。

元末,广大盐民生活在沿海荒地的贫瘠土地上,处于社会底层,受尽风雨、割草、做饭、烧荒。青田北湖在《谈盐》一书中写道,盐民“裸身而居,穿草衣,腿上、肘上的盐全成了腊肉...盐商自视之,未曾如狗牛”。沿海民间谚语说,盐民“生于海头,晒太阳,压肩膀,吃苦,永不出头。”

盐民“由老转弱,强者无处不在”。盐民反抗暴动的历史不绝于耳,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江淮吴越持续14年的张士诚起义。

张士诚(1321年-1367),小名(元朝统治者禁止汉人取专名,只取数值名,如朱元璋本名崇巴),泰州白居昌(今盐城大丰区)人,泰国白居昌亭长,职业为运盐船。很少有打手,无赖,盐贩子,有钱人家更侮辱他们,或者不付他们的价值。弓兵·邱毅一再感到尴尬和羞辱,非常生气。

桂四(1353)正月,与师弟师毅、师德、师信等使壮士,李伯生等。他们在界牌第一北极寺立下血誓,举起造反大旗。这就是当地百姓所说的“张士诚十八极起义”。

张士诚兵临城下,兴化、高邮、达州被破,切断了袁婷的大运河运输,粉碎了所谓百万元军的围剿。然后渡过长江,进入平江(苏州),迅速控制了大江南北大片地区,其“富贵不如四方”。清代学者顾祖禹说:“袁归死,乃基于平江前士诚,竭其资也。”?

在朱元璋和袁婷的夹击下,张士诚之墓张士诚曾接受封爵,后成为吴王。在旧官员、旧知识分子的地主阶级思想的侵蚀下,张氏兄弟及其将领迅速蜕变,走上了腐败的道路。历史上“都是白手起家”,“石城兄弟骄奢淫逸,懈怠政事”,忙着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建筑,“邀客,日夜歌舞自娱”;来自曹艳和白居易的高级将领也“拥有更多的军队用于娱乐财富”

在平江,市里资源枯竭,一只老鼠几百块钱。老鼠精疲力尽直到被煮熟,还在坚持10个月。郑铮二十七年(1367),九月城破,石城命令后妃爬上云起楼自焚,“三百红妆同日死”。

他没有自杀。被俘后“宁死不羞归义,闭口不言饮建业水”,被押解至应天府(南京)。他整天闭着眼睛,什么话也不说,也不吃东西,被朱元璋下令“御杖四十而死”(又称上吊)。出身贫寒的张士诚深知盐民的疾苦,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民之日用”,将民之“饥食寒衣”视为“道”。

还设想了“节本”、“省钱”、“均摊”等社会措施,并针对家乡“灶产不均,失业人数多”的不均现象,提出了“均摊”的主张。张士诚倒台,明朝建立后,朝廷对苏杭等地的阶级给予重金捐助。张士诚慷慨仁厚,赋税也轻,吴国人很怀念他。

至于明书中对他的各种指责,大部分都不属实。张的部下虽然贪婪,但并不残忍,也不乱杀人。另外,吴是有钱人,即使官员爱财,他们也不贪。朱元璋则痛恨吴人被张士诚利用。他以大地主沈万三的地租为基础,另加赋税,每亩高达七斗五升实粮。没过几年,吴的中小地主就被消灭了。北青江,人,记载:“在过去的几年里,伟大的吴姓...或贫穷或不堪重负,或死亡或迁移,无人幸存。”

苏州等地多为“张”设祠,河山公园的张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一直怀念张士诚过去的仁德。每年农历7月30日,他们都会到庙里烧香,这实际上被称为“基斯香”。

苏州北寺塔有张士诚济公碑,又名像碑和张济公画像石刻,又名弘基石坎像,于1957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吴门表音》记载,此碑为元末江南巨富沈万三所立。近代金松岑等学者对图中的冠服进行了考证,认为是元代所刻,认为是十九年张士诚迎元使时所刻。?

元明时期,扬州设立运盐公司,掌管苏北13盐场。清代设立盐政和盐场。民国初年,盐务局在淮北成立,办公旧址设在盐城市。由于海盐成本高,矿盐、井盐逐渐发展,全国有63家盐垦公司先后开发滩涂,种植粮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盐区接管旧的盐业管理机构,扩大产销,征收盐税,支援战争,巩固发展。建国后,两淮盐务归中央财政部盐务总局管辖,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东银仓”。

关东和新滩两个盐场占地200多平方公里。经过权属和区划调整后,分别位于江苏滨海新区,作为国家海洋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海河联动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