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桂林保卫战能和昆仑关之战相比吗?

提到桂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人间美景,却很少有人知道抗战后期桂林发生过惨烈的血战。但对桂林保卫战的介绍却大相径庭,甚至自相矛盾,给桂林保卫战的真实情况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尘埃。

又一片焦土。

1944年,日军发起了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号战役”。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打通大陆的运输线,使在东南亚掠夺的货物可以通过中国大陆到东北,然后到朝鲜半岛,最后到日本。因为中国的主战场在河南、湖南、广西,所以被称为“豫湘桂之战”,广西的战斗主要是围绕着湘桂铁路上的两个重镇桂林和柳州展开的。所以日军进攻桂林,当然不是为了欣赏壮丽的漓江景观,而是为了打通湘桂铁路,破坏桂林附近的中美空军机场。

1944+00年,日军开始准备进攻桂林。日军通过空中侦察,发现中国军队在桂林城外修筑了大量工事。与此同时,我还了解到,印军正在组建一支由战略预备队和各战区精锐部队组成的强大兵团,随时准备部署到贵州和广西边境,以应对日军的进攻,甚至有传言称,正在印度和缅甸作战的美国装备的驻华部队将赶去帮助国家。再加上之前在衡阳的挫折,日军根本不敢怠慢。它集中了三个师,1个中队的步兵,再配属四个中队四个营的炮兵,1辆坦克,在桂林作战。

桂林属于第四战区管辖。统帅部要求第四战区保卫桂林、柳州各三个月,还专门派军委副参谋长白崇禧到桂林指导战斗。当时第四战区防守桂林的部队是31军和46军,下辖2个军4个师,炮兵团(拥有22门大口径加农炮、榴弹炮和山炮)、工程兵营、通信兵营和野战医院,总兵力约4万人。眼看战争一触即发,成立了桂林保卫战指挥部,由16团副司令员韦云淞任指挥长。

白崇禧到桂林后,没有信心坚持下去。而是从桂林调来战斗力最强的31军188师和46军175师,因为188师师长海其实是白崇禧的侄子,175师师长甘澄澄是广西另一个大人物的侄子。同时,这两个师也是广西部的精锐,不能说白崇禧从桂林转移有保存实力的私利。剩下两个师,31军的131师战斗力弱,46军的170师是新招录的调整后补充师,战斗力更低。这样的安排自然会动摇高级将领的士气。

早在6月日军进攻长沙时,桂林就已经组织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撤离,包括* * *部门、政府机关、新闻媒体(如《广西日报》)和大批进步文化界人士,已经全部撤离到大后方。到八月初,衡阳失陷后,桂林人更是人心惶惶,人们纷纷逃离。火车站、汽车站和码头到处都挤满了难民。9月日军占领泉州后,桂林防卫司令部发布紧急疏散命令。桂林原计划留下必要的市* * *和派出所人员维持市内秩序,协助部队作战,每户留一名壮丁在家。但到了紧急疏散的时候,桂林市长苏新民和警察局长谢丰年要求白崇禧一起撤离城市。两人都是广西人,所以得到了白崇禧的认可。所以,市* * *、派出所、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在疏散的时候都跑了。桂林城里的守军纪律松懈,到处挨家挨户搜查财物。而且,为了清除阵地前方的“射击边界”,大量房屋被拆毁焚烧。最后,除了丽泽门附近十余栋完整的房屋外,桂林城内其他建筑全部被毁,一大片桂林城成了一片废墟。日军还没到城下,桂林已经成了一片焦土。

有悲剧和懦弱的人。

10年10月28日,日军逼近桂林外围,直接进攻桂林的部队有7个联队,约29个步兵旅,总兵力5.3万人。此时桂林的中国守军只有两个师。即使加上从广西各地自发赶到桂林参战的地方民团,总兵力也不到两万人。

桂林保卫战是从外围战斗开始的,各阵地的战斗和反战斗都很激烈,特别是131师的帽儿山、屏峰山、桂林北站附近的山头等前沿阵地。131师由其师长坎·魏勇率领,在明知外援无望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在数日激战中伤亡惨重。131师392团团长吴湛、393团团长陈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10月7日,11师391团帽儿山、平峰山相继失守。团长秦带领伤兵、杂工等800余人撤至普陀山七星岩溶洞继续坚守。8日,日军对漓江东岸最后一个阵地——普陀山七星岩发起猛烈进攻,向山洞内投掷燃烧弹,还释放出大量强烈刺鼻的毒气和辣椒粉。在七星岩洞口的战斗中,一些守军顽强地向前爬,抱住日军滚下山去。最终,800名士兵在七星岩被烧死或熏死,除了团长秦带领几个人突破了七星岩后面的窄山。

日军原计划8日发起总攻,但在中美空军的轰炸压制下,炮兵部队的行动受到很大限制,总攻不得不推迟到9日拂晓。考虑到58师战斗力较弱,在衡阳会战和此前的桂林外围战中吃了不少苦头,日军佯装与58师一起进攻北线,以吸引守军的注意力,然后集中优势炮兵和空中力量,以40师清剿漓江西岸象鼻山至富博的沿江阵地为主攻方向。

日军渡河夺取中正桥桥头时,韦云淞悬赏10万元,命131师夺回桥头。131师做了最后的努力,集结了班长等老兵骨干组成突击队,对中正桥进行了多次反击,但都失败了。后来日军攻入城内,守军仍想尽办法组织巷战,尤其是在老严街至望城一带,多次爆发激烈的肉搏战。

9日下午,桂林守备司令韦云淞知道守城无望,在铁佛寺守备指挥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开始布置撤退事宜。131师师长阚魏勇坚持到底,桂林生存。但韦云淞不为所动,命令170师师长徐高阳在西郊阳江(今桃花江)上修一座临时桥,准备连夜撤退。当晚,防守桂林南部的170师动摇了,放弃了阵地,向西南撤退。结果出城后才在外围与日军第37师团相遇。170师在之前的外围战斗中基本没有激战,兵力基本齐全。但因为都是新兵,没有实战经验。此外,他们突然被击败,数千人被俘。只有少数人返回市区继续战斗。

桂林城的战斗也因为170师不战而逃而被严重削弱,战况不容乐观。到10下午,整个桂林城基本被日军占领。131的师长坎·魏勇目睹了在桂林保卫战中,他们有的保存实力,免遭灭顶之灾,有的擅自撤退,遭受损失。眼看桂林失陷迫在眉睫,他一怒之下拔枪自杀,并在死前践行了“与桂林同生”的誓言。最后,除魏和31军军长何维桢率领少数随从逃跑外,共阵亡约5600人,被俘约13000人,其中包括桂林防司令部参谋长、31军参谋长吕占孟、170师副师长胡元吉等。

远不如衡阳。

有资料显示,桂林守军沉重打击了进攻的日军,共击毙日军3.3万人,击毙中将舰长9人,中将舰长31人。甚至有人说,日军把桂林保卫战和昆仑关战役称为侵华战争中中国军队最英勇的两次战役。

仔细分析,进攻桂林的日军总数只有53000人。如果有33000人伤亡,伤亡率已经超过60%。另外,上尉级别的军官损失很大,伤亡如此惨重的部队必须得到补充和休整,才能继续作战。事实上,日军攻占桂林后,几乎没有停歇,继续向南推进,行军如火如荼。短短20天就占领了南宁、宜山等战略要地,并于65438年2月2日占领了贵州独山。相比之下,日军在衡阳城下与守军10军激战47天,堪称伤亡惨重。休整了两个月才发动新的攻势。可见,桂林战役日军伤亡惨重的说法是很不靠谱的。

此外,根据战后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撰写的《桂林守军作战报告》中的数据,日军伤亡只有6000多人。而且一般战报都会夸大对方的伤亡,注水后的数据只有6000。由此可见,日军真正的伤亡肯定不会是6000人,伤亡3000人就不错了。

桂林攻守双方实力对比是2万对5.3万,衡阳大战从6.5438+0.7万对4万开始,最后达到6.5438+0.7万对9万。从实力对比来看,衡阳之战的实力劣势更加悬殊。桂林保卫战的持续时间,从外围战算起,是12天。如果只从日军总攻城时间计算,只有2天,而衡阳之战是47天。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装备方面,有1炮兵团,包括2个重炮连,4门150毫米榴弹炮,4门105毫米加农炮,14山野炮,口径75毫米以上,炮弹充足(日军占领桂林后缴获3万发炮弹),而衡阳守备只有1门。总体来看,桂林后卫和衡阳后卫的表现差距较大。

但是,无论战斗情况如何,以131师师长阚魏勇为代表的官兵和七星岩守军的英雄事迹是不能抹杀的。解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追认阚为革命烈士,并为阚、、吕占孟三位将军及普陀山七星岩霸王坪八百英烈建墓,以资永久纪念。

在桂林保卫战中,虽然有部分中下层官兵浴血奋战,特别是自发参战的广西民团,手持简陋落后的武器,与日军肉搏,但最终还是很快沦陷,主要是因为水平高。第一,白崇禧,当时身居军委副参谋长高位,战前自私自利。为了在广西保存实力,从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师抽调,大大削弱了守军实力,造成军心动摇。当时的桂林守将韦云淞缺乏坚守桂林的决心和信念。他一见形势不利,急忙部署撤退。结果一个在之前的战斗中没有受到太大损失的师,在混乱的撤退中败下阵来,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此外,外围部队行动迟缓,未能及时形成有利态势配合城内守军,也是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随着桂林的迅速沦陷,日军冲进来,很快打通了湘桂铁路,一路打到贵州独山。这也是抗战时期日军深入中国内陆最深的一点,重庆也因此受到震动,对抗战大局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