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肤浅,是时候深入挖掘中医宣传了!

其实我很少看电视剧。韩国人的“医道”,中医博士Heo Jun的成长史,是每一个中医同城员工的功课。看完之后,我要写下我的感受。中国没有火,所以你可能会很奇怪。你更熟悉《尚道》和《大长今》,这是和《易道》同一个系列。这三部剧的导演都是李秉勋。如果你知道易道的来源,即使你没见过它,你也能估计出易道的水平。看《医道》会让你生动地学到很多中医知识,产生很多感悟。我从头到尾最大的感悟不是《医道》所展现的中医本身,而是反思为什么中国没有一部真正反映中医的电视剧。

也许你想提到《女医生费明传》,但这个“女医生”有太多的感情纠葛。其实你能有一部和中医息息相关的电视剧就可以感谢大家对中医的关注,但是我深信这是一部展现中医魅力的电视剧,我真的说不出来。

韩剧《医道》中中医的魅力

详细来说,《医学之道》展现了中医的方方面面。

◆中医的刚性:许当徒弟学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挑水。中医要分清水质,了解水质对用药的关键。泉水、井水和甘兰水各有功效。

《医道》提到,中医可以用的水多达33种。

◆中医的无奈:电视剧主角许俊在麻风村长期钻研的医术,麻风病人的痛苦,医生的无奈,医学的局限性,在剧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在麻风村,医生自己试药。

◆中医医生的贡献,剧中的医生追求一种心理医学的精神,他们可以为病人做任何事情,直接为病人吸脓肿。在剧中,它在许钧博士和他的师父刘一泰眼里是常见的。

◆中医的丰富性,剧里挖掘了中医的小细节,小文化到什么程度?该剧第六集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九针欢喜:

“九针之乐”是东汉名医华佗发明的。这是一个显示针灸技巧的天赋测试。将九种不同的针插入活鸡体内,直到针看不见为止,以免让鸡感到疼痛或死亡。扎针的人应该对鸡的内脏和肌肉了如指掌,否则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所以第五针叫“诸医”,第六针叫“教医”,第七针叫“名医”。华佗只允许达到这种境界的弟子给病人治病。第八针叫“大医”。如果能施最后一针,第九针,一针就能治百病,堪称“大医”。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我简直不敢相信。想到九针的喜悦只是杜撰,我很震惊,但又觉得不可能。其实九针之乐一直在民间流传。在去看病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会做的医生,他也是深圳一家中国亿光的老板。因为主人很低调,所以不会透露姓名。

总的来说,医学之道讨论了几千年来中医的无尽话题:

◆“学医是为了照顾一方百姓,还是为了增加官位?”;

《东方医学的宝藏》编撰完成后,许筠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

◆“面对疫情,站出来还是自救?”;

老贺军在疫情中过劳死。

◆“师徒之道:服从老师的命令还是敢于突破?”;

何俊博士和刘义泰大师。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医生,心理治疗师?”。

演员服装“破烂”,好剧不一定盲目追求高颜值

《医道》还讲述了古代朝鲜最著名的古医书《东方医宝》的编撰过程,当然意义重大。国内也有很多这样的综合性著作,国内也有更多的大医,但是没有大众喜欢的展示中医历史和现在的媒体。比如张仲景,他不仅是太守,还是有名的大夫。现在有多少医生学他的《伤寒论》,往往都是打鼓的。另一个例子是傅青主,一个不缺才华和痴心的中医。他不仅是明末清初的名医,也是道家思想家和书法家。他写信给傅青主男女分会,发誓不去清廷。难道这些中医历史都不能改编成很吸引人的电视剧吗?可惜我们没有这样的电视剧。《女博士与公主传》的历史原型令人钦佩,是非常好的素材来源。为什么要和王侯将相的故事混在一起?不会是认真的吧?女医生费明的传记只能是对中医的一种肤浅的宣传。“药”不是重点,但“费明”才是重点,所以恐怕起不到深刻的作用。

女博士真的很漂亮。我们可以没有皇帝吗?

医学学说的影响

医疗方式的影响有多大?很多人读了医道之后就去学中医了。中药同城金银花深受医道影响,放弃工作十余年,转行中药行业,从最底层的调度员做起,三年前推出中药城。我们要做最接地气的中医互联网信息平台,解决当地城市人、中医、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我们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第一,公众没有意识到中医是有效的。

第二,患者找不到合适的中医,于是我们有了一系列的“寻明医”。

三是让大众知道中医不再遥远,所以才有了深圳发现的系列中药材。

虽然现在我们的平台比较弱,但是同事做工作的时候往往很有激情。没想到找到这么多这么好的医生,这么贴心的中医诊所。然而,我常常感到愤怒和无奈。现在的情况是喜欢中医的人很喜欢,更多的人对中医没什么概念。是时候利用一些大众媒体来宣传中医了,不是那种有影响力的宣传,而是那种感人的宣传。《医道》在韩国的收视率高达63.7%,直接引起了学医的热潮。导演李秉勋也提到这是他最喜欢的作品。

为什么中国没有「医道」?

因为中医宣传的受众?

在赞叹《医道》拍摄水平的同时,为什么没有对中医进行深刻的描述,没有一部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影视剧?为什么在南韩更有教育意义的《易道》的收视率比《大长今》高,而在中国却相反,《大长今》在中国很受欢迎,而易道却极其惨淡。首先,我怪大众媒体不出这样的作品,但我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也想不出更进一步的原因。我一直认为原因在于影视剧的受众。

来自一个新闻网络平台

与生活相关的拯救生命让中国观众感到厌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节目的吃瓜群众的接受程度。大众不喜欢严肃的教育题材,市场自然没有深刻的作品。想想就难过。我们的收视率冠军更多的是勾心斗角,好像大家最需要提高的是计算而不是修养。需要深挖中医宣传甚至提到吃瓜群众的全民素质。这个挑战真的有点过了。其他的培养我给不了建议,但是中医知识的培养就算能力不够也得给。在中医这个行业,这是我的责任。中医的修养,既是中国千年文化的修养,也是自我和家庭健康的修养。需要大家对中医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判断健康是否需要中医的帮助。中医不是吃瓜群众分不清真假的健康科普知识。都是中医的片段,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的中医,甚至是对中医的亵渎。有些健康知识往往只是简单的判断吃点东西就能健康安全的生活,太容易把生活和医学联系起来思考了。吃瓜的人希望生活幸福,对工作的热情也避免不了对健康的关注。有必要获取中医知识,为自己的健康增添筹码。请对市场上的中医宣传作品要求更高,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中医宣传作品,从而接收到更多真正的中医。

为什么中国没有「医道」?

因为中医宣传的提供者——媒体?

其实还是有很多各种形式的中医宣传作品是真实的,通俗的。比如《名老中医之路》吸引我,有影响力的微信官方账号蔡,纪录片《本草中国》,纪实文学访中医系列,广播节目《中国科学院》。可惜这些作品的普适性还不够广,轻松、知识性强的影视剧可能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电视剧每天都在播。有多少作品能真正打动和影响大众?祈祷不要再用中医噱头,不代表只有几个中医符号就能推广中医。这样的宣传只是表面文章。期待这种深度挖掘工作的出现,让中医能够影响更多人,造福更多人的健康。健康可能不仅是中医给你的,西医也给你,但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中医,从而在健康的道路上给他们多一种选择。我期待着有一天,张仲景的传记或者傅青主的传记,或者其他与中医相关的影视作品,能够传遍全国,让更多的人在娱乐之余了解真正的中医。我也相信这一天应该不远了:首先,中医药的政策在完善。《中国的中医》白皮书刚刚出版,中医知识很快将被纳入小学生的课本。很多中医宣传媒体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宣传渠道也越来越接地气,比如直播、自媒体等。只是我们需要追根溯源,更加严肃地对待中医药的宣传,采取扎实的措施发展中医药。毕竟健康从来不是儿戏。

傅青主作品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书法作品《心经》

中医是我们仍在享受的中国文化遗产。认真来说,现在的中医在这两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还处于衰落期。只是中医行业的人认为中医的推广远远不够,而正在享受中医服务的人,要求的是真正了解中医,而不是盲从,中医的推广要深入而不是肤浅。而中医界的同仁们,在其位,谋其政,是时候宣传中医了,担起各自的责任!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号zyto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