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1,无论是老师还是某个同学说(包括提问和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都必须保持安静,认真听讲。如果任何人有一个想法或不同的意见,他不应该“举手”来“打断”,直到发言者表达了他的意思。当有很多学生想“插话”时,老师要按照“举手”的顺序逐一点名,不要急着说。讲完了,不用等老师示意,就可以自己坐下了。如果你在听的过程中有了想法,就按照上面的要求表达出来。
2.站着说话的同学要尽量侧身面对大家,眼神要和大家交流,不要只是看着老师(或者一个同学)或者和老师(或者一个同学)说话。特别是不能把老师当成课堂的中心,让自己和老师成为“二人对话”而忘记了学生,这样其他学生就会不耐烦,必然会吵架。所以,站起来发言或提问的同学,要把开场白“老师”改成“同学”,比如“同学,我觉得……”“同学们,我的想法是……”这样可以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你说的话。另外,坐在左右两边的同学站起来要转身,前面的同学站起来也要转身。
3.老师让大家自由讨论时,可以在位置上自由安排同桌或前后桌;当老师要求被点名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对“说”和“听”的要求都是基于上述一二。自由讨论(包括其他形式)的开始和结束取决于老师的手势,如使用语言:“现在!”“请安静!”诸如此类,还可以配合“开始”“安静”的手势,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
4.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些“规则”可以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改进、补充和完善。
第二,让学生遵守“课堂规则”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的“立场”要明确:这些“课堂规则”刚开始执行时,学生不是很熟悉,容易忘记,所以教师要反复强调提醒,尤其是教师的“立场”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敷衍了事。比如,如果一个正在坐着听课的学生没有保持安静,没有发出声音,或者没有等别人讲完就“打断”,打断的时候没有“站起来”,老师就应该立即暂时“停止”上课,及时指出个别学生的“违法”行为,让他立即改正。同时鼓励学生互相督促,有问题立即提出并制止。只要老师持之以恒,用不了多久,学生就能形成条件反射,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要善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当学生能按照课堂规则听、说、打断、讨论时,教师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欣赏、微笑的表情来肯定,否则,教师要用严肃、批评的表情来否定、制止。只要老师的“立场”明确,再加上明确的表达,时间长了,学生的行为就能得到积极的强化。
好习惯的形成在于行为的重复。一旦老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松有时严,那么所谓的“课堂规矩”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即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津津有味,只要有“违法”行为,就要及时提醒和制止。另外,当老师使用“严肃”和“批评”的表情时,如果学生纠正了,就不能在课堂上继续采取这种表情,而应该“改造”成温和的微笑表情。这样做相当于用无声的肢体语言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老师们不妨用改变“相声演员”表达方式的能力来武装自己。但现实中,有些老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一旦被个别学生的“违法”行为打扰,他们总是虎着脸,怒气冲冲地上课。这是老师情绪化的表现,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把他们当“出气筒”,对学生上课良好习惯的养成肯定是有害的。课堂情况如何有时是老师自身情况的体现!
第三,是否“惩罚”的问题
在执行“课堂规则”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违反的情况,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的,大部分是忘记了。老师可以通过时不时的提醒,主动纠正这类“违规”学生。毕竟好的“规则”对大家都是有利的。所以,没必要“惩罚”。第二,是故意的。表面上看,似乎是针对“规则”的。观察分析后会发现,这类学生的“违规”背后一般另有目的。他们要么是学习上所谓的“差生”,被老师忽视;要么和同学关系不好,没有朋友,性格有些“问题”,被大部分同学孤立;要么是在生活和心理上“迷茫”“压抑”,寻求驱逐和发泄等。我认为这些学生“违规”行为的本质并不是抗议“规则”的失效。如果他们为此“受罚”,无异于抓了治标不治本,甚至更糟。教师应该在课外多关注、关心和帮助这样的学生。只有解决了他们生活、学习、心理上的“问题”,才能遵守课堂上的“规矩”。当然,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老师也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就否定“规则”对大多数学生的作用和好处。至于“惩罚”,我只有这个看法:惩罚是一种手段,如果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可以用;如果用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处罚之前要三思——慎用!
第四,敢笑敢骂,树立老师的威信。
教师不应该软弱和回避,应该从一开始就敢于正视、教育和体现自己的原则。否则很难扭转不利局面,直到所有同学都欺负到头上。但这需要新老师尽快了解学生的情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部分学生外强中干,大声训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有些学生自尊心非常强,如果反复公开批评,可能会导致师生对立。多鼓励和表扬这样的学生,即使课后批评,也要及时安抚;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不要在课堂上和他们对抗。一个老师没风度,一个容易让自己尴尬。暂时冷处理,下课后叫到办公室教育,必要时联系家长做思想工作。
第五,以爱感化,以情感动人。
如果老师总是很严厉,学生可能会心服口服,不满意。也要多关心学生,用爱去影响他们,用亲情去打动他们。平时上课,我擅长读词读感。如果我发现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我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情况。有时候学生不认真听讲,是因为思想有问题或者某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如果学生真的有问题,能帮他们解决就帮他们解决,不能解决就向班主任反映。即使你知道学生没有任何问题,你也可以和学生谈谈,让他知道老师关心他,重视他。对于关心和重视自己的老师,学生即使不想听也会给面子。另外,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最好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在办公室师生对话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下课后不要马上离开。在教室里呆一两分钟,聊一聊教室内外的话题。这样会使师生关系融洽,有助于改善课堂纪律。除了多关心学生,我们还应该多关心我们所教班级的事务。因为分工不同,老师不是班主任,对班里的事情关注较少。但从改善课堂纪律的角度来说,新老师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如果你教一个班,桌椅总是摆放得不整齐。上课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他们把这些事情做好。在班里获得荣誉,要及时鼓励,有问题要提出建议或帮助解决。学生觉得老师不仅关心自己所教科目的成绩,也关心自己的班级,愿意在情感上接近和配合老师。
第六,节约提问时间和时间,灵活处理回答。
提问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驾驭课堂纪律的需要。如果是教学需要,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如果上课纪律有问题,也可以随意提问。对于走神的同学,提问是一种提醒;对于爱说话的同学,提问是一种警告;爱睡觉的同学,提问就是惩罚。善用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巩固课堂纪律。学生的正确答案应该得到肯定和表扬,但应该暗示他们在专心听讲。如果不知道答案或者答案不正确,不要轻易放过学生,否则达不到警告或惩罚的目的。对策就是要有说服力,从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提问,或者给予暗示,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同学都要发言。
七、与班主任建立密切的“同盟”关系。
在学生眼中,班主任的威信毋庸置疑。新老师可以和班主任建立亲密的“同盟”关系,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做好课堂纪律。能经常向班主任反映班级情况,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只反映情况不好,别说学生不爱听,连班主任都反感。发现好的现象及时反馈,班主任更愿意帮忙。有些棘手的问题,班主任可以解决。
8.盯着那个淘气的男孩。老师不说话。如果不行,就去找他,继续看着他,甚至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头。
九、老师突然调低了讲课的音量。当学生发现听不到老师讲课时,他自然会停止胡说八道,纪律自然会提高。老师甚至可以小声讲课。如果没有,老师可以突然走到教室后面,学生就会因为老师的异常行为而停下来,等到学生安静下来再讲课。当纪律过于混乱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玩单词或其他英语游戏来转移注意力。
十、老师反复表扬爱听课的好学生,以身作则,乱说话的自然向他们学习,有荣誉感。
XI。控制教学节奏是世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教学节奏是影响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上课出现问题行为,老师教学节奏太慢是原因之一。据调查,人的思维速度比一般说话快三四倍。如果教学进度太慢,接受的内容就会落后于思维,学生不得不经常调整思维来放慢速度。一些接受能力强或者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利用调整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往往会形成习惯,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如果教学节奏过快,单位时间信息量过大,学生就会喘不过气来,没有思考的余地,导致学习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所以教学要紧凑,快慢结合,灵活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时,学生精神状态良好,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个时候教学要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在理解和新教学阶段,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于难点,要多安排时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消化每个教学信息点,沉醉于学习和思考。在练习阶段,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进入语言巩固和运用阶段,让学生体验解题的成功感,集中精力学习。
十二、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课堂管理规则一旦形成,就要反复巩固,必要时还要修改。教师巩固管理制度的行为主要包括:
1.仔细监控。意味着教师要仔细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做作业时经常巡视全班。善于引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该能够在学生的不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发现它。
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仅仅发现问题是不够的,还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处理问题行为,这要看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一些学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但不上课,看漫画书或趴在桌子上睡觉,不打呼噜。这种问题行为是内向的,不会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停止课堂教学并公开指责他们是不合适的。可以给信号,接近控制,问他们问题,课后说。一些学生大声说话,戏弄他们的同学。这种行为外向,对课堂干扰大。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给予适当处罚。
3.奖惩的灵活运用。以奖励的方式鼓励正当行为,以惩罚的方式制止不良行为,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方式有很多,比如老师的认可和不认可,表扬和批评,给学生一些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课后留校,暂停讲课等等。实施奖惩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第三,惩罚手段不应滥用,更不用说体罚学生。
4.让学生熟悉一些英语课堂用语和英语密码。例如,当学生小声朗读时,我们经常大声使用请。两个人练习的时候,经常会请两人一组使用。小组活动经常用一、二、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十三、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1.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的焦虑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在焦虑成为问题之前帮助学生降低焦虑的强度。控制焦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交谈了解和诊断原因,然后诱导学生发泄烦恼。二是针对焦虑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如调整教学要求和进度,调整教学评价方式等。课堂上不仅有学生的焦虑,还有老师的焦虑。通常,课堂纪律是教师焦虑的重要原因。有些老师因为担心班里的问题行为,往往会采取一些生硬的手段来控制班级,频繁指责和训斥学生。这就激化了矛盾,扰乱了课堂,进一步加重了老师的焦虑。课堂纪律能否维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人际关系。如果能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他们的要求,讲求工作方法,学生反过来也会维护和支持老师的工作,纪律也就容易维护,老师的焦虑也会大大降低,课堂管理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2.开展行为矫正和心理咨询。行为矫正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来代替或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行为矫正的方法更适合简单的问题行为,比如说话,上课活跃。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包括: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设定矫正目标;选择合适的强化剂和强化时间;消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用好的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课堂纪律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消除自我潜能的障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改变学生的外在行为。心理咨询是由内而外起作用的,不像行为矫正是以彻底改变外在行为为目的,所以更适合调整更复杂的问题行为。心理咨询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起信任、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否进行真诚的思想情感交流。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以不断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十四、学生也可以有一个竞赛。它们可以分成小组,如太阳组、月亮组、星星组、哆啦a梦组等。在黑板上少留些空间写他们组的名字,然后在课堂上不仅进行知识上的比较,还要进行纪律上的比较。表现差的组会被扣分,表现好的组会被加分,表现好的组会在课后得到奖励。3.因为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时间只有20分钟,也许在20分钟之内还能坐得住,但超过这个时间就不会太注意了。这时候可以玩短游戏或者20分钟后进行活动,让学生的神经稍微放松一下。如果觉得浪费时间,可以把备课时本来要做的活动放到这段时间里,效果会不错的。4.备课的时候要注意课堂纪律的准备,在什么环节加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注意等等。5.在课堂上,你可以随时说点什么,比如“现在大家都做得很好,只有两个同学读书不认真。”“我看到有三个学生没有看黑板。”“老师刚才听到有人说话,让我猜是孩子”等等。学生们会在一段时间内意识到这一点。
十五、责任法。也就是让违纪的学生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一个学生在操作课上经常走来走去,没有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可以在课后留下来,要求他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或者重新做一遍。还可以在课前和学生先生约定,违反任何纪律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当学生违反时,让他自觉承担违反造成的后果。对后果负责的方法鼓励学生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减少课堂违规行为。
十六、书面陈述法。对于中学生严重违纪行为,课后可以要求当事人以“说明文”的形式书面陈述行为过程,分析原因,注重自我反思。学生有一定的理智水平,在课堂上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后一般都能悔改。通过自己的书面分析,重新唤起潜意识中美好的东西,从而达到自省自律。每天对课堂行为做一个书面陈述,以日记的形式保存几个月。课堂违纪现象大幅下降,效果明显。避免使用“自我批评”等词语,既可以缓解违纪后紧张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迫使学生学会以更平和的心情进行反思。二是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既要把握课堂原则,又要给学生一个台阶下。第三是错不惩众。当违纪行为比较普遍时,可以先进行批评和警告,等违纪行为减少到一两个人时再采取处罚行动,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每节课结束时,听课最认真、举手最多的同学将得到评判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