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有什么习俗?
立冬与立春、长夏、立秋一起被称为“四季”,是古代社会的重要节日。这一天,皇帝会带领文武官员到北京北郊设坛祭祀。现在,人们也应该庆祝冬天的开始。
◆立冬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储的意思。中国曾经是一个农耕社会。工作了一年的人应该利用立冬休息一下,奖励一下家人一年来的辛勤工作。有句谚语说“立冬填冬填口”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国南方,人们在初冬喜欢吃一些鸡肉、鸭肉和鱼。在台湾省初冬的这一天,街头餐馆如“羊肉炉”和“姜母鸭”补充了冬天的婚礼。很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补充能量。
中国北方的人,尤其是北京和天津的人,喜欢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交子来源于“性交时间”的说法。除夕是辞旧迎新,立冬是秋冬之交,饺子“恋爱”了就忍不住吃。如今,人们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的习俗。在冬天的开始,各种各样的饺子非常受欢迎。
◆补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花草树木枯萎,昆虫潜伏,万物活动趋于停止,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冬眠养精蓄锐。虽然没有冬眠这回事,但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人们通过制作食补来补充体力,抵御冬天的寒冷。冬天要少吃凉,尤其不能化妆太多。普通人可以吃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尤其是北方,可以吃一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
◆冬泳
有趣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所创新。在哈尔滨和立冬的日子里,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运动员穿越松花江,用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季进补的开始
当人们还在享受秋天温暖的阳光时,时间已经很快来到了11,冬天开始了。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11.8左右都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这一天,北方和南方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制作美食和野味,说只有这样才能在寒冷的冬天抵御寒冷的入侵。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冬日里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如何调理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
根据我们传统的民俗,“立冬”代表冬天的开始。“冬天天地合,水冰结。”自然界阴盛阳衰,万物藏阳,静待春天。“冷”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冬天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
冬季寒冷的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从而造成热量的过度流失。所以冬季营养要以增加热能为主。可以多吃瘦肉、蛋、鱼、奶、豆类以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因此,经过一个冬天,人们往往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的情况,如维生素C缺乏,导致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便秘等症状。然后人们可以适当吃一些土豆,比如红薯、土豆。它们都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和维生素A,红红薯还含有更多的胡萝卜素。多吃土豆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还可以清火。除了大白菜,白菜,萝卜心,白萝卜,胡萝卜,豆芽,绿豆芽,油菜等。也应该选在冬季上市的主菜中。这些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需要经常更换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不痛”,冬天也是进补的好时候,但是要提醒大家,在制作补品的时候,最好先介绍补品。一般来说,可以先选择炖牛肉和红枣、花生、红糖,或者煮一些生姜红枣牛肉汤,调节脾胃的功能。冬天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比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能养精养阴,萝卜粥能助消化化痰,核桃粥能养阴固精,茯苓粥能健脾胃,大枣粥能益气养阴,等等。
●立冬不能盲目“补”冬。
饮食护理应遵循“秋冬养阴”、“不扰阳”、“补虚温寒”的古训,随四季变化调整饮食。少吃凉的,但不适合燥热的。适当吃一些热量高的食物,比如滋阴潜阳。同时要多吃新鲜蔬菜,避免维生素缺乏,如牛羊肉、乌骨鸡、鲫鱼等,多喝豆浆、牛奶,多吃萝卜、蔬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属于冬季,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东南沿海有较大差异。
冬季西北地区天气寒冷,需要补充高温高热的产品,如牛、羊、狗肉等。江南虽已入冬,但气温比西北温和得多,进补宜清甜,如鸡鸭鱼肉;地处高原山区,雨量少,气候干燥,宜用水果、蔬菜、冰糖,甘甜滋补。另外也要因人而异,因为男女老少都有差异,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中医养生、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老年重延的原则。因此,“冬季进补”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如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切不可盲目“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