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导游诗

当秋天来临的时候,蟋蟀唱着它们的床帘。

悄无声息地感受带阴带悲的事物,令人心酸。

微风吹来,明月照清辉。

清晨的公鸡在树上高叫,生命被驱赶回来。

清晨的阳光不再灿烂,西边的天突然安静下来。

人生若尘,天道无穷。

孔在长川,却悔逝浮生。

去的人不够,来的人不留。

燃烧在西方,余晖照在我的衣服上。

回风绕墙吹,寒鸟相依。

难道是对名声的赞美,憔悴使人心酸。

与其和黄鹂一起飞,不如和燕子一起飞。

绿水闪闪,旷野茫茫。

与动物同行,鸟类相随。

首先,我擅长抒情

阮的诗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政治抒情诗,不是一次性地写在一个地方,而是他一生政治情怀的记录。后人对它有所关注和评价,如:

钟嵘说:“献给心灵的诗,可以是有思想的,有思想的,可以是传神的,可以是传神的,可以是传神的,以八荒的形式表达感情,会使人忘记自己的卑贱和自尊,有许多动情的话”(《诗》)。

王世贞说:“阮公于《咏怀》,远近之间,遇势而止,穷则止,不能坐宗加尔”(《易·袁遗言》卷三)。

说“八十二篇诗皆忧乱”(《诗经》卷七,魏,第四)。

张协道:“在《咏怀》第八十二回,我拉了第一个太阳,拍拍疲惫的湖南,怜惜繁华,怜惜早逝,佯装要价,所以没能活下来,帮助逃到人间。光武之叹,苏门之吼,穷途末路之惧,悲喜交加,痛哭流涕,夫无可奈何(《阮步兵集增序》)。

王夫之说:“《步兵爱怀》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及其妙支,或自卫,或自哀,或物外之目的,或寄疾恶之念...不仅当时的英雄猜测,没有怨念,还让后人找不到立足之地”(《古诗精选》卷四)。

沈德潜说:“阮公爱怀乱反,无缘无故喜悲,夹在中间”(《古诗源》卷六)。

吴汝纶说,“要求81章绝不是一时之功。我很怀疑他一生的诗集名为《耳颂》(古诗词札记卷二)。

作为玄学学者的阮籍,生活在魏晋时期,当时“天下之理多,而名士完备者少”(《晋书·阮籍传》),诗人“大乱,常恐被谤”(《文选》卷二十三注),所以“得道助天下”(《晋书·阮籍传》)。举以下例子来说明:

《咏怀》之一:

晚上睡不着,坐起来弹琴。薄帘望明月,清风吹胸。孤鸿在野,百鸟在北林鸣。流浪的时候会看到什么,担心的时候会难过。

清代方说,“这是八一的开始,但人们总是说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说过的话”(赵梅·展颜)。这首诗是他所有诗歌的序曲,为他的诗歌奠定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基调。纵观全诗,诗的主人公从黑夜穿上衣服弹琴,看到月亮的薄幕,感受到风拂动衣襟,再听到或想象到孤独的鸟鸣,诗人带着感情观察景物,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物的文字也是感情的文字”(《人间词话》),“每个人的作品也会令人耳目一新;它的风景也会引人注目”(论《人间词话》卷)。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层层变化,生动地表现出难以言说的忧虑和怨恨,这是他抒情性的一大特色。

第十五部分永怀:

在过去的14或15年里,我决心写好书和诗。被褐而怀玉,亚·敏而相。打开玄关,面向四野,登高思考。土墩墓盖山岗,万世同堂。一千年后万岁,你会在哪里得到荣耀?我开明又羡慕,现在却弄巧成拙。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崇尚诗书,模仿亚·敏,但由于社会动荡,司马集团残酷地诬陷天下有识之士,所以他只是在极度压抑的精神状态下“仰视而思”。至于“思考”,是什么?让后人评论吧。联系他在《永石怀》中写“关于人的思考”的地方,如:

走亲访友,突然归鬼。(2)

看了路,就再也不会来了。(3)

登高望远,对着朝阳举起双臂。(第十五届)

走在三区,我感到忧郁。(二十九)

独自坐在岩石上,我害怕思考。(第三十七届)

我日夜思念我的亲人和朋友,我写我自己的话。(它的四十六)

你孤独寂寞,你伤心可怜。(五十八)

近了觉得楚可怜,老了想你。(其六十四)

上面“认为”的人,很可能是他们敬佩的人。从他的“思想”中,发出了“千代之后,荣辱与共”的深沉探询,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痛苦。我的苦闷无处发泄,于是发出了“现在对不起”的悲壮叫声。《晋书·阮籍列传》说:“独驾时,不必为路与轨而忧,反而需哭。”作家复杂的情感明显融化在这些“想”和“叫”的喊声中,情感在文字中流动,于是作家在理智与情感中,爱与恨中。

永怀(33岁):

日复一日,日复一日。把颜色改成正常,精神就消失了。胸中有汤有火,变化是一样的。万物皆无限,知难而求全是不饶人的。但我害怕在一瞬间,灵魂会随风飘散。一辈子如履薄冰,谁知道我担心?

陈玲的诗比邢剑说得好:“人生如履薄冰,是一个粗糙卑微的人!”全诗抒情直白,句句如泪。“颜色变正常,精神淡去”描述了抒情主人公面容憔悴,精神失落的尴尬经历。“一生如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虑”巧妙地表达了终日紧张的内心恐惧,作家生于乱世难全身的焦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深深眷恋和对生命无常的哀叹,在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师曰:“阮思宗甚为谨慎,每次说话,终日言词深远。口不遮人耳目”(《世说新语·任丹》)。正因为如此,文学家只有在不能与司马氏集团对话、不便交谈时(刘勰《文心雕龙》),才“作其一生的诗”,所以言辞激烈,情绪愤懑,感触良多。

(四字)《咏怀》第十三:

晨风扫去尘土,洒向下雨的道路。像龙一样飞翔,哀鸣,小心。根据政策,有进有退。我在哀痛中快乐,却又失望。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尽早关心他人。日月运,一年已过。年轻人很固执,很踏实。不伸手去拿,很难让人佩服。生命不是石头,而是光体。我不认识乔松,但我是太素。逍遥区外,做我的生日。

这首诗的措辞略显温和平和。从《人生不是石头》到《我的生日》,既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隐居的推崇。同时,对“逍遥之外”的精神世界的无拘无束的追求,显然与老庄思想一脉相承。诗与玄学的结合是阮抒情诗的又一特色。

再比如《咏怀》第三十四首(日复一日):诗人意识到一切都是短暂的,没有对错之分。这显然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哲学,这种哲学不仅是对生命悲哀的解脱,而且在其根源中还渗透着生命悲哀;《咏怀》五十二首(谷中十日出):诗人发出“知技穷,哀可止!”《呼号》中,黄杰评论这首诗:“计划虽好,却不乏不足。若以此思丧,丧可止”(《阮步兵诗注》);《咏怀》第五十四部(快嘴愤懑):这首诗初读不可理解,但细究之下,可以看出诗人的深层用意在于表达诗人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心境;《咏怀》(芙蓉容丘墓)第七十一回:此诗发出人生苦短,古今同忧的深沉博大之感。语言慷慨,情绪悲凉,有一种慷慨激昂、昂扬向上的生命力。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阮的诗歌善于抒情,其情感或强烈、或缓和、或深刻,这与作者所处的险恶的时代环境和中国美学重视抒情的民族特色不无关系。此外,作家的精神负荷之重,对老庄哲学的推崇,以及酒醉自命不凡的个性,可见一斑。

第二,在比较和象征中工作

关于比喻和象征,袁兴培说:“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有放置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和春兰秋菊各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有时诗人害怕或不愿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所以他们以微妙和曲折的方式向读者揭示这些观点。有时候为了让诗词含蓄,故意隐藏真意,用别的东西来比较趣味。这种手法尤其用在那些以“咏史、体验、感悟”为题的作品中(见袁兴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一文《中国诗歌艺术概论》)。从袁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阮诗歌对比喻和象征的执着,除了诗人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外,更多的是诗人的别样嘱托。阮的诗“深远而难寻趣”(钟嵘《诗品》),也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他对司马家不满,但又往往唯恐天下不乱,所以在生活上极为谨慎,写诗时不便直言。他经常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手臂放在他身上,大概也是有道理的。王夫之评价阮的诗:“国风远非《古诗十九首》(古诗精选卷四),陈若明评价:“公诗自教《离骚》,后以为与《古诗十九首》相近”,《蔡继堂古诗精选》卷八),严羽说:“公诗自教。以上事例说明阮的诗艺是比兴的标志,也源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大胆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有识之士在文学创作上的大胆尝试。以下是对阮诗歌的具体论述:

永怀(第14名):

当秋天来临的时候,蟋蟀唱着它们的床帘。悄无声息地感受带阴带悲的事物,令人心酸。不管讲多少话,谁会被无数的文字起诉呢?微风吹来,明月照清辉。清晨的公鸡在树上高叫,生命被驱赶回来。

这首诗的开头,吴起在《黄节》中说“古人厌蛐蛐,蛐蛐不时鸣,人因蛐蛐声而悲”(《陈伯钧阮籍集注》P265。中华书局。1987.),出自《谁会被数不胜数的文字起诉?,可见他觉得世上没有一个可以用言语说话的人,所以“触物激情”(《明》李《艳集》卷十八),意在表明他的志向和伦理道德与世俗不符。

永怀(32岁):

清晨的阳光不再灿烂,西边的天突然安静下来。如果你去这里投球,怎么会像九月呢?人生若尘,天道无穷。齐景升秋山,泪流满面。孔在长川,却悔逝浮生。去的人不够,来的人不留。我想爬泰华山,和松子一起游泳。渔夫知道世间的烦恼,驾着独木舟。

这首诗的第一句以“日出”“白日”开头,感叹人生苦短。《何以堪九秋》《人生如尘露》《忽如尘埃》,以形象比喻写出世事无常。黄侃说:“人性自古以来都是弘扬的,跟着渔父走,才能永远摆脱尘世”(陈伯钧《阮籍集注》P312)。这首诗运用隐喻使之富有诗意,用冰冷的语言表达火热的感情,这与诗人成熟地运用隐喻是分不开的。这正如欧阳修的《六一诗》:“难写之景,如眼前,含意无穷,言外可见。”有时候诗人直接用黄昏来比喻人生,比如《咏怀》里的八八十年代,这里就不赘述了。

四个字《咏怀》第二部:

月亮上星星很少,天空又高又冷。桂京,明栾。用流苏做春天,用兰花做衣裳。从二女儿开始思考,适合远香的他。灵静而听微,谁望玉。燃烧春华,绿叶含丹。日月无光,我却悔之复杂。

王夫之对这首诗的评价是:“文笔妙绝,比开阖更胜一筹,始终同色,故感天衣无缝”(《古诗精选》卷二,P89)。黄曰:“宋玉《悼秋思君词·九辩》曰,‘仰望明月多休,步出星极明’。他还说:‘只有充满纷争,它才会堕落,我恨它在不恰当的时候迷失。这篇文章的继承人也有同感。(《黄杰关于阮步兵爱情诗的注释》)P101。诗中大量的比喻性词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的意志。“画之美在此更有趣,与诗人不同”(《宣和画谱》论花鸟叙事、《画史丛书》第二卷,P163),诗人用比兴的艺术手腕说得很明白。

中国的诗歌意蕴丰富。另一方面,我们显然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艺术技巧。诗中生动的形象和高度概括的描写,与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是分不开的。袁枚说:“诗如嚼蜡若无意蕴”(《随缘诗》卷二,Gakan校对P41)。可以看出,诗人用“比兴”来抒发感情,除了上面提到的“不便直言”的政治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诗人把诗写得含蓄。

关于象征主义,吴在《中国古典风格论概述》一文中说:“西方美学重视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中国美学强调自然物的象征意义。这种民族审美对创作的影响包括楚辞所谓的美与香草(《古代文论研究》第九辑,P5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阮籍无力拯救世界,却未能拯救世界。为了逃避政治迫害,他学了《离骚》来发泄愤怒和忧虑。方的说:“只读阮的诗,而不深入了解《离骚》是不够的。“他诗中的香草、云彩、飞鸟、美人等意象,象征意味深长,加上他“以庄周为典范”(《三国志》舒威《王灿传》),崇尚自然,诗词风流,所以他作品中的景物、声音都体现出一种旷达超时的感觉,正如刘勰所说,“嗣魅。"

《咏怀》之八:

燃烧在西方,余晖照在我的衣服上。回风绕墙吹,寒鸟相依。周舟仍然穿着羽毛,他很饿。如何做一个路径,忘记去哪里。难道是对名声的赞美,憔悴使人心酸。与其和黄鹂一起飞,不如和燕子一起飞。黄鹂环游世界,中道必安。

《咏怀》第十九:

?西方有美女,而如果太阳是白色的。我穿着罗服,左右各穿一件黄衣,婀娜多姿,随风微香。登高望远,举起手如朝阳。送燕,挥袖而飞。恍惚中徘徊,期待我的身边。快感不交,文字感伤。

《咏怀》第七十九回:

林中有怪鸟,自称凤凰。清代饮酿泉,日栖山岗。高明斩九州,伸颈望八荒。恰逢商业崛起,羽翼自灭。我去昆仑西,就还项。但恨是格格不入的,它伤了你的心。

《咏怀》第八部以“回风”、“寒鸟”、“麻雀”、“黄鹂”等众多黄昏意象,象征诗人在迷茫的社会中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十九、美象征着拯救世界的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和诗人在黑夜中对理想的热切渴望;他对凤凰悲剧的79字形描写,象征着诗人的崇高境界和远大志向,但由于时代的苦涩风雨,凌云的志向无法实现。

阮的诗充满了苦闷和孤独,诗人把现实社会的苦闷化为诗,正如日本文艺理论家白川方明所说,诗人的生命中存在着“寻求自由解放的活力”和“强制压抑的力量”的冲突,所以生命充满了痛苦。只有文艺超脱于这种生活,去观察和表现生活的苦闷,于是产生了“苦闷的象征”。阮的诗是在民不聊生的乱世中诞生的。他们或写人生的飞逝与无常(第十八、三十二),或写树木花草的凋零(第三、十二、五十),或写鸟兽虫鱼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如孤独的鸟、寒冷的鸟、孤独而离去的动物,尤其是春天出生秋天死去的蟋蟀。或写人生种种深刻的痛苦(第四、第五、第六十五),或写名利之难(第十三、第五十三、第五十九),都让他们从自然到人事,深深地慨叹,心中的苦闷不得不寄托在诗歌上。面对肮脏的社会和短暂的人生,诗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制造一个形象”,让它用象征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寄托。

?第三,善于运用典故

众所周知,典故是人们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和谈论时事、情景或环境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在司马氏的高压政策下,阮籍的才能没有得到满足。虽然“乱世之声愤懑”(《礼记·乐记》),但作为文化人,他又不得不借助古代事件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用典较多是必然的。这就好比清代的赵翼说的:“诗并不单纯依靠经典的数量。但是,古代的东西都成了典故,一个典就有了自己的意义。写诗时,自然觉得深刻,所以这一代诗人只好用书(《瓯北诗话》卷十)。

五言《咏怀》第二部:

二公主在河边游泳,享受着风。交朋友的时候Gracefu是香的。情与爱,千年难忘。整个城市都被蔡迷住了,所以在肠子里。感恩忧,黄花菜树兰房。霜给了谁,雨就抱怨朝阳。如何越过石头,再一次从伤害中走出来。

这首诗用了很多典故:前四句用的是的两个女儿和郑教府的神话爱情故事,宋子厚的诗“风华绝代,情愫不忘”,宋玉的诗“倾城迷蔡”“洛蒂托的情欲赋”“主人的儿子笑了,还是迷上了杨成。”这首诗中的典故略显隐晦,但又不甚明了,所以其意旨略显模糊,这引起了很多诗学理论家的争论。沈约认为是讽刺爱情,何超说是余君臣的苦难,刘吕认为是继承了宗万祺的话来讽刺司马氏背叛曹魏政权。这就是所谓“言在耳目,情寄八荒表”(钟嵘《诗》),体现了

小人计其功,君子知其套路。我不在乎我最终会变得憔悴并背诵那一章。

《咏怀》第十六回:

?徜徉在蓬池上,依旧望着大梁。绿水闪闪,旷野茫茫。与动物同行,鸟类相随。是鹌鹑火,日月相对。北风凛冽,阴寒微霜。家里没有马,伤心。

这首诗典故运用得很好。诗人一开始就把时空搬到了遥远的战国梁上,给人一种想到了古代爱情的错觉。“鹑火”这句话虽然是一条阴暗的线索,却巧妙地借用了《左传》(公五年)的典故来遮掩,对“君子”“小人”的褒贬显得过于露骨,所以诗人大胆地用了荀。

《咏怀》第三部,前两句“一株美树下,东园桃李”,套用李广赞《汉书》中“桃李不言”的典故,以及张裕固的《古诗鉴赏》:“第一句说天下有盛衰,不如趁早避乱”,正好道出了天下鼎盛时的情形。诗人求仙,旷达脱俗的心态一直藏在典故里;《咏怀》(湛湛长江水)第十一部分,用楚辞描写楚风景,讽刺楚事,深刻而有味道。《咏怀》第三十二回以“齐景公访牛山”的感叹、孔子“逝者如斯”以及《尚书》、《庄子》、《楚辞》、《史记》中的典故,用荒诞的笔调表达了严肃的主题。正如王闿运所说,“不言则耻,言则扬”(引自典故的运用,使诗词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有时,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超脱尘世、远离尘世的神仙境界的追求(见他的《青丝赋》),在诗中多处使用“登林”代号。《咏怀》第十部:“如何见王子乔,云游邓林”,《咏怀》第二十二部:“夏后骑於陵,夸父为邓林”。《咏怀》第五十四回:“说话快,反感,感情粗枝大叶,惹人厌。西北不发达,邓林望东南。”《咏怀》第十部是全诗主题涵盖了反世俗的纵欲,而主要的冷漠是养生。这里的“登临”无疑与人生理想有关。《咏怀》第二十二回以邓林为典,说时间的流逝是短暂的,一切终将逝去。只有王子今成仙的故事为历代许多诗人和作家所景仰。《咏怀》第五十四回,诗人感慨宇宙之浩瀚,人生之短暂。用《邓林》典,他直接继承了前两句:世俗的龌龊使人愤怒,自夸只能暂缓压抑的心情。他们要想彻底摆脱痛苦,只能远行,远离尘世。这里的“望邓林”应该是向往超越尘世的境界。在诗人心中,经典的“邓林”是他理想人生境界的寄托,我们不能忽视。

综上所述,阮的诗之所以深刻到可以“超越意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因为时代的恨台苦雨拨动了诗人的琴弦,正如所说:“败于阮公者,当有阮公诗”(《谈诗》),诗人说:“虽不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