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香与说话:古代人生活中的香文化
香,作为古人居家养生、陶冶情操的必备之物,在古人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香文化应该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那里土地湿润,室内用香除秽、防霉、杀菌。
端午节期间,人们会焚烧或熏制艾叶、菖蒲等芳香植物,以驱疫避秽,杀灭各种害虫,减少夏季疾病。
现在的蚊香,以及酒店卫生间常见的卫生香,大概都是从驱疫避秽的功能发展而来的。
至于《世说新语》等书,记载石崇用沉香给马桶除臭,纯属赤裸裸的炫富。
那时候香料很稀有,只有皇室贵族和上流社会才能买得起。
曹操临终前背诵的家事,就有“余香可与夫人共,无所牺牲”的话。
石崇这辈子最擅长的事就是炫富,把厕所装饰得像宫殿一样,请十几个衣着华丽的姑娘侍候。“贾加鉴粉,沈香之属,一应俱全”,备有各种香粉,用于洗手、擦脸,厕所备有香囊(相当于喷有香水的卫生纸)。客人上厕所后要撒沉香粉,去除异味。结果客人去他家都不敢上厕所。
堪称史上最烧钱的官二代。
《离骚》和《楚辞》中记载了许多草药。诗人虽然表达了自己高尚的品格,但也说明楚人有佩戴草药的习惯。
在电视剧中,女性通常会赠送香包作为爱情的象征。看过《红楼梦》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小妖精打架用的香囊。
佩戴香包应该是从佩戴香草的习惯演变而来。
香囊,也叫香囊,男女都戴。可以直接加香草,也可以加香料和粉。
古时候有很多香烛供佩戴。贾宝玉的香囊里装着两钱沉香和瞬香。毕竟,他是一个贵族家庭。
更多的应该是《相城》中记载的梅花香、玫瑰香、牡丹香等等。
《金瓶梅》第26集,宋慧莲送给西门阿清香囊:“内装松柏,玫瑰花蕊,跌跌撞撞割草”。
礼仪用香,一种是宗教用香,所谓烧香拜佛,自古以来祭祀天地神祖,寺庙、安堂、道观、土地庙,都需要用到。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皇室贵族,每年如此大的消费金额,如此大的市场,足以催生一个产业,带动技术创新,丰富品种。
宗教用香可以说是香文化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说到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给神献祭的时候烧香?
排除佛道的理论和讲究,其实是因为烧香放出的烟。
众神是虚幻的,高高地挂在雾蒙蒙的天空中。
烟的形态特征与云相似。
所以古人认为可以通过烟雾与神灵交流。
妇孺皆知,周幽王用篝火打军阀,说明周代有烽火台。
烽火台是通过烟雾传递信息的。
大约写于战国时期的古书《尔雅》记载“祭天即烧柴。”
注解和解释:祭天仪式是将柴火堆积起来,用真人、玉石、丝绸焚烧,使烟的气味达到天空,所以因有祭天之名,故称烧柴。
当火焰燃烧时,人们焚烧祭品,通过空气中袅袅上升的烟雾向高高在上的神灵献祭,并向神灵传达自己的祈祷。
然后是宗教上的信香观念,比如道家说“宝香金炉烧,香烟旋上天。”
在一些古代皇室或高官的画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对人在礼仪仪式中手持长柄香炉。
我们可以在《红楼梦》一节中看到香在宫廷礼仪中的运用。
大观园里“壶燃百合香,瓶插长春心”。在一月的春天到来之前,贾家先看到了皇家的礼仪:“成对的龙、凤、雉、羽、金钗燃烧着皇家的芬芳。然后一把摇把七凤金伞过来,是带鞋的冠袍。有太监拿着朱湘、绣花手帕、漱口水和除尘服值班。
贾妃在大观园里看到的是:“于是她入宫了。但见庭燃空,香屑满地,火树花,金窗玉槛。我不能告诉你怎样用窗帘卷虾须,用地毯铺鱼水獭,用鼎飘麝脑香,用雉尾筛扇。”
皇家礼仪用香还有一个重要场合,就是接圣旨。
明清时期,接单前要沐浴更衣,上课摆香案,香案上放香炉等礼仪用品,才能接单。
西汉以前,人们把草药和香料放在香炉里,直接点燃。烟火非常强烈。
汉武帝年间,冰片、苏合香传入中土,人们开始将香料制成香球或甜饼的形式,放在炭火上,慢慢点燃,香味浓郁,烟火味小。
香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香的形状变了,器皿也需要改进,于是出现了造型各异、做工奇妙的博山炉。
博山炉身多为豆形,炉盖高而尖,常雕刻成山形,山势重叠,多刻珍禽异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仙山。
烧香时,氤氲的雾气从镂空的炉盖上升起,如仙风一般,仿佛置身仙境。
香炉在汉代前后常被称为香炉。战国时期,香炉的制造技术非常精湛。
据估计,西晋时期出现了其他形式的香炉,其用途被细分,因此逐渐被称为香炉。南北朝以后,基本采用香炉的名称。
关于熏衣草,白居易有诗:泪湿丝巾,庙堂唱前半夜。美人尚未苍老,已失去国王的优雅,靠在暖衣上坐到天明。
这个熏笼是盖住香炉的器具。举个最生动的例子,就是一个倒放在香炉上的竹篮,熏香的时候可以把衣服摊开盖在上面。
比较常见的是用竹子编织的,贵的是用金、银、陶瓷制作的。
唐代有诗《宫词》云:“每晚关灯熨御衣,银烟笼底雨。”皇帝的衣服要天天熨,要在银熏笼里做香。
素娥在《读洋杂编》中记录了宰相袁载的奢华生活。晾罗仁启刺绣的时候,下面放了20个金银炉来熏香,都是烧不同的香。
为了减少抽衣服时的烟雾,使用了香丸药膏,用火加热,香味慢慢散发出来,轻微浸润衣服,香味可以持续几天。
历史上赵说:“你坐在那里,香味会持续一百天。”坐了三个月的地方都是香味,太夸张了。
还是《三国演义》中于迅的记载更为可靠。《襄阳纪》载“荀去见别人,在那里坐了三天。”。
魏晋南北朝确实是一群烧包子的人。
即使用火烤的方法,在《红楼梦》第八集里,傲娇的宝钗依然嫌弃“好衣裳,烟熏火燎”。
阿清文学家曹廷栋曾在《养生随笔》卷四中指出:“熏笼只能用来熏香,若用暖被,则火气太大。”
《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王熙凤这样描述:“这一夜,郑、灯下绣累了,命人早早绣了被子。他们睡了一觉,数着去哪儿,不知不觉已经交了三个鼓了。”
在《金瓶梅》中,有很多关于熏寝具的描写。第六回:“女方铺在炕上的厚被褥早就在被窝里了,熏过的被子气味芬芳。”第十三回:“傍晚,房中金莲香,银灯一盏。”
在古代,富人睡觉前必须熏香他们的被褥。除了使用吸烟笼之外,还有一种极其精致的神器,可以直接放在床上用品中。
《金瓶梅》第21集,潘金莲和孟玉楼去李瓶儿家谈酒席和赏雪。李瓶儿还没起床,潘金莲就把手伸进被窝,摸了摸那颗冒烟的银球。
向秋出现于唐代,又名“卧褥香炉”、“被子里的香炉”、“香囊”、“金钗”、“熏球”。
明代,田一衡在《刘清日札》卷二十二中记载:
“如今的镀金香球,雍容如天。其中三层封闭,轻重适宜,循环不息。它们被放在被子里,但是火灭了。花外玲珑,香烟遍地,乃真闺阁之雅仪。”
香球通常是金属制成的镂空球,里面燃香。无论球如何旋转,球内盛香料的香锅始终是水平的。燃烧时,火星不会漏出,香灰也不会散落燃烧被褥。因此,李瓶儿可以抱着香球睡在他的床上。
唐代诗人元稹曾在一首诗中赞叹:“随俗而只转,中途不动摇。”我意外的爱你,火会烧起来我还是很惊讶。"
我们知道,在比较严肃的场合,古人会先焚香沐浴,以示庄重的敬意。
李周的唐木香首先要直接用艾叶等草药洗澡。后来才发展成两件事:洗澡和烧香。
洗澡就不用说了,这里烧香主要是为了打坐。
比如文人拨弄的时候烧一个香炉,香炉放在宋徽宗拨弄的画像旁边的地上。
陈寅恪先生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了几千年,是赵宋时期的顶峰。”文人的各种雅事,在雅宋人手中,也达到了后世难以逾越的巅峰。
烧香可以说是到了宋代,才达到道教的境界,才可以称之为香。
朱新建说,中国的艺术,如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都是一群高智商的人为了消磨自己过剩的精力而做出来的,因为这些人读了很多书,有能力也有准备搞政治,但是给他们的工作并不多。如果这些人不安分,天天给皇帝找麻烦,那就乱套了。
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大智者,中国的艺术才能在把精力放在琴棋书画上,把精神世界放在上面的时候达到这样的巅峰。
杨万里有《焚香诗》:“诗人流着自己的古龙水,却使香味消失。素心欲开茉莉,龙麝重檀香更低。”
杨廷秀有《焚香诗》:“切瓷比水亮,切银比叶轻如纸。没有文字和武器,你就关不起窗帘。”
黄庭坚甚至自称对香有恋物癖。他曾写过一首别人送给苏轼的诗,名为《江南帐中香》。
诗中有“百香螺沉于水,宝藏熏近江南”一句,苏世和“四句焚香随风遍东南”一句,黄庭坚的回信也是“一枝烟中得意,九地尘中悠然”一句。
爱玩香的苏轼有一首《印香诗》,诗中写道:“玉子寿辰,檀香观音像,新银印盘香”。提到的印和银印是宋代用香的方式。
各种香材研磨混合,称为组合香。
为了方便点燃,用模具把它冲压成以篆书为图案的字体或图形,点燃后再按顺序烧起来。这种用香方式称为“香封”,也叫“香封”、“香延”。
苏轼所说的银印版,就是压印香印的模具,称为“香印模具”。
《苏洵》里还有一句诗:“捣碎麝筛檀香入模,滋润与鸡苏。”
看来,苏三和他的儿子喜欢玩香火和印章,当他们在家里没事做的时候。
李清照的词方也有一句诗“封香燃尽,日影帘钩”。
现在说的香香,一般是指打香印。近几年流行的香香班就是在玩这个。
李清照和赵明诚是金石学爱好者。他们遇到名人的书画,会毫不犹豫地“脱衣”。
李清照在《碑记序》中写道:“得书、得画、得易、得丁,亦当把玩卷轴,批评瑕疪,夜作烛火。”
她著名的《醉花吟》中有一句:“雾浓云淡永远悲,脑中神清气爽卖金兽。”
瑞脑是一种香料,又名龙脑,即冰片。金兽是一个动物形状的青铜香炉。
鸭子和动物形状的烟具在宋代非常流行,多为金属制成,称为“兽炉”或“香兽”。
《相扑》记载:
“这只香喷喷的野兽用黄金涂成犰狳、独角兽和鸭子的形状。它在空中烧香,让烟从嘴里冒出来,以为很好玩。”
这种鸭形、兽形的熏炉,宋词中也多见。
欧阳修的《越Xi春》,“沈麝不烧金鸭寒,照笼梨花”,周紫芝的《鹧鸪天》,“调了宝,拨了金,那时一起唱鹧鸪话”。柳永祭天:?“记得把绣花毯子轻轻推向对方。平山遮,红蜡亮,金兽满熏兰。”
最著名的是周邦彦关于和李世石的绝妙诗句:“刀剑如水,吴盐胜雪,手破新桔。锦之初,兽烟不断,相对而坐。”
说到香炉,就不能不说大名鼎鼎的宣德炉了。
宣德炉是真腊(今柬)捐的几万斤黄铜参照宋代香炉形制制成的青铜香炉,由明宣宗朱瞻基于大明宣德三年亲自设计监制。
宣德炉以色为亮点,色融于内。
万历年间的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说:“炉之美,在于其内满珠,色贵,外美。”
炉型规整,典雅精致,作为书房陈设也颇为优雅。
在明清的画中,往往描绘书房清朗好玩,典型的设施有炉、瓶三样。
也就是香盒,香炉,香烛瓶。
炉子用来烧香,盒子用来装香饼、香烛等香品,香烛瓶方便放置香铲和香签。香铲是用来铲炉内的香灰的,香烛是用来接香的。
《金瓶梅》第四十集有一段描述:“(潘金莲)看了看旁边的桌子,有一个烤砚瓦的铜丝炉。他接过来放在手边,叫道:李姐姐,牙香的盒子里有几块甜糕。请给我拿一些。”
随着香水的传入,中国古老的熏香习俗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香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近年来逐渐复兴,无论是附庸风雅还是陶冶情操,中华传统文化总是层出不穷。总比死了献上神坛,让后人怀疑它是否曾经存在过,或者把中国古典文明的优雅思考在纸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