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陕西某工地发现一座古墓,里面有一对被睡眠覆盖的男女。

众所周知,陕西一直是“出土文物”大省,经常有人调侃。陕西大型基建项目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就是工地上挖来挖去“挖出了坟墓”。

2009年,在陕西省韩城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中间发现了几十座古墓。

经过考古人员的考古修复,发现一座名为M218的宋代墓葬保存完好,墓中沉睡的夫妇给了专家们一个极大的“惊喜”。

2008年,陕西韩城矿务局征用土地进行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了数百座坟墓。陕西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赶到施工现场清理和挖掘这些墓葬。

这批古墓主要位于盘乐村东部,其中47座墓葬的年代从汉代到宋代不等,但大部分都遭到了严重的劫掠。然而,一座名为M218的古墓保存完好,给了专家们一个“大惊喜”,成为此次紧急发掘的重要成果。

其实考古人员一开始对M218号墓并没有太大的期待,因为在发掘这座墓之前,考古人员已经在其附近发掘过两座墓葬,都是小型的现代墓葬,考古价值不大,初步的勘测结果也显示M218号墓也是一座小型墓葬。

M218墓位于地下7米。考古学家一直挖到早上中午,才挖到墓外层的砖。

从墓砖来看,专家认为这个墓的时间应该早于清朝,但墓葬的确切时间还不能确定,所以考古学家抱着希望继续挖掘。

据进一步发掘,M218号墓长仅2.45米,宽1.8米,高2.25米。这是一个小砖墓。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专家认为这些平铺的墓砖是一种“防盗”设计。如果盗墓贼挖这些墓砖,他们可能会认为已经挖到了墓底,而这只是一个空墓,而放弃盗窃。

而且这个墓口故意做得很小,只允许一个人进出。专家认为,这也是一种防盗设计。

果然,考古人员在对墓葬和城门进行挖掘后发现,这是一座没有被盗的古墓,墓门上的封砖没有被动痕迹,这意味着考古人员可以从墓中的随葬品或陈设中找到更多关于墓主人的信息,追溯更多古代社会生活的痕迹。

怀着期待,考古人员打开了墓门,可惜墓中没有随葬品,甚至连棺材都没有,只有一张床。

床的底座是砖做的,上面是一张木床,床上并排躺着两对尸骨。

在后来的挖掘中,专家发现这是两具尸体,一男一女。当他们被埋葬时,他们应该被某种粗纤维制成的毯子或被子所覆盖。显然,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进一步考古发掘表明,墓葬东侧生活着男性,骨架长1.8米;女性生活在西侧,骨架长1.65米。虽然他们的衣服和毯子已经完全腐烂,但他们的头发仍然存在,可以看出他们的头发是棕红色的。

而且从骨骼检测来看,女子脚部骨骼完整,没有“裹脚”的迹象。再加上没有棺材和随葬品的埋葬习俗,专家们一直怀疑墓主人是否是汉族人。

众所周知,汉族人下葬时有各种习俗和礼仪。比如他们下葬的时候,尸体要放在棺材里,一些他们生前爱用的东西会作为陪葬品放进去。即使他们家庭条件有限,也会有一口薄薄的棺材和几件随身物品陪葬。

然而,在M218号墓中并没有发现汉族的这些习俗,而用来放置尸体的砖的倒塌让专家们想起了另一种埋葬习俗,即祆教的埋葬方式。

根据中国以往的考古成果,与中国有过接触的粟特人信仰祆教,他们会以这种方式埋葬;而且墓主人的头发是红褐色的,很可能不是因为头发中的黑色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而是因为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原本就有这样的发色。

但是并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持专家的猜测,甚至墓葬中也有一些“证据”否定了专家的猜测。

虽然这座墓中没有随葬品,但这座墓给了专家们一个巨大的“惊喜”,因为在M218号墓的三面墙壁上,保存着绘制精美的壁画,保存完好,光亮如新。

在墓葬中发现如此精美且保存完好的壁画,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专家表示,看到这些壁画时,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壁画的色彩鲜艳如初,就像刚刚画过一样。

面对墓门的墙上,有一个男人的画像。很明显应该是M218号墓的男主人,但画像中的人物并不具备深眼窝、高鼻梁等中亚人的特征。

画像后面还有一些写的诗,大部分都被男主的画像遮住了。据专家考证,暴露的十几个字可能是全唐诗中描写吕洞宾的一首诗。

这似乎说明了墓主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某种程度上也可能降低了墓主人是粟特人的可能性。

而且女墓主人手里还拿着钱币,这也是汉族的丧葬习俗,在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中很难看到这样的场景。

另一面墙上的壁画描绘了佛教主题,描绘了佛陀涅槃的场景,显示墓主可能有佛教信仰,整个墓室没有明教元素,这让专家们产生了疑问,墓主真的是明教中亚人吗?

对此,专家进行了一些推测。有人认为墓主人可能是“混血儿”,祖先可能是粟特人,但他早已来到中国,被汉化并与汉人通婚,所以他的外貌没有明显的中亚人特征。

有人认为有可能是墓主人嫁给了汉人,接受了汉化。他们的后代会在遵循夫妻双方习俗的基础上,按照这种形式将他们葬在一起。

然而,这些猜测可能永远不会再次得到证实。因为在后来的进一步研究中,虽然专家提取了墓主人的头发进行DNA检测,但很遗憾,检测结果只能排除蒙古族。

也就是说,墓主人来自中国的可能性被排除了,但究竟他们来自哪里,由于墓中没有出土墓志铭,这可能只会成为一个永久的谜。

幸运的是,虽然我们不能确切知道墓主人是哪个民族的,但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墓葬的信息和关于墓主人的其他信息。

考古学家在清理骨头时,在这两个人的骨头上发现了一些晶体。经过分析,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夫妻俩服用丹药所致。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皇帝都会有服用丹药,追求长生不老的习惯。这个习惯自然会影响到民众,很多人也希望通过丹药来强身健体。墓主人明显有服用丹药的习惯,那么他的丹药是从哪里来的呢?

专家发现,墓中的壁画绘有详细的制作药物的过程,并有男子手持“朱砂丸”药盒学习医术的画面。

此外,屏幕上还有人举着医学书籍《太平盛慧芳》,明显显示了与古代中医有关的场景。这是国内首次发现展示中医的壁画场景,极具研究价值。

根据《太平盛慧芳》一书,专家推测墓主人生活在宋代,因为《太平盛慧芳》一书成书于北宋唐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是宋代极其重要的医学经典,甚至是当时皇帝送给外国使节的礼物之一。

根据女主人手中持有的“Xi‘宁元宝’(公元1068-1077)的钱币,专家认为这座墓的年代最有可能是北宋末年。

确定年代后,专家认为,按照宋代“无官无志”的习俗,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可能是因为墓主人不是官员,所以壁画中的中医生活场景只能是因为墓主人本人从事中医相关工作。

专家认为,墓主人很可能是中医专家。

此外,墓室西墙的壁画还展示了北宋杂剧的表演场景。屏幕上有17人,分为乐队和演员两部分。画面生动逼真。

这幅壁画揭示了一个困扰考古学家很久的谜题,那就是北宋杂剧表演中是否有乐队伴奏。从这幅壁画来看,显然是有的,而且乐队的规模也不小。

这幅壁画是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生动、最完整的宋代杂剧场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古墓及其上面的壁画,专家们对古墓和壁画进行了加固保护,然后将其吊装到位于xi北郊的陕西考古研究所精卫基地。由于墓内壁画保存完好,此墓又称为M218宋代壁画墓。

2010年,M218宋代壁画因发现宋代罕见的木榻和保存完好的壁画,成功入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然而,尽管如此,这座古墓中仍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

比如考古学家发现,男女墓主人的第二次合葬没有任何痕迹,基本上是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死亡后直接葬在一起。是什么原因导致男女主几乎同时死亡?

是殉难吗?专家没有在这两个人身上发现明显的殉难迹象。你是因为过量服用丹药而死的吗?但专家并未发现黑骨头等丹药中毒迹象。

这些谜团可能再也无法解开,但遗憾可能永远是考古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央电视台。com,墓画疑云

三秦都市报,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十大考古发现初评。

中国日报,“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整体搬迁”